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纳入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和良肢位摆放,加运动疗法、蜡饼法和中频药透疗法。对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疼痛、水肿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进行评定。结果: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肢肿胀和疼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显著改善疼痛等症状,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VAS)和水肿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例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普通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VAS评分、上肢FMA评分、水肿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水肿评分较治疗前将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眼针熨烫止痛技术配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67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以眼针熨烫止痛技术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以4周为观察周期,每病例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疗效评定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眼针熨烫止痛技术配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刺络放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行刺络放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比较2组疗效、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和肩关节各向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络放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效果,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平衡针联合Bobath治疗,对照组仅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评估VAS评分、水肿评分、上肢FMA评分、BI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48.4%,对照组愈显率为2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VAS、水肿、FMA、BI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平衡针与Bobath疗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联合蜡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蜡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联合蜡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测量,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被动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蜡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消除手背水肿,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8.1%;治疗组VAS评分(4.3±0.9)分,明显小于对照组VAS评分(6.0±1.2)分;治疗组的肩关节活动度总分(43.3±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1.2±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进行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经颅磁脑反射电疗仪与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行常规康复锻炼,治疗组30例予经颅磁脑反射电疗仪治疗,对照组30例予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手水肿、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6.7%(26/3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肩手水肿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MA-UE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联合经颅磁脑反射电疗仪比联合针刺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卒中后Ⅰ期和Ⅱ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4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康复作业疗法,治疗组采用针刺、中药、康复综合疗法,2组疗程均为28d。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进行评价。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疗效。结果Ⅰ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Ⅱ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对提高Ⅱ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西医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莉  姚岚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607-608
目的观察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与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针刺组39例。2组均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康复锻炼,针刺组在康复锻炼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SHSS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1.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2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较高(P<0.05),VAS、S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针刺治疗(根据就诊时辰选择开穴,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杜斌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40-4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其中15例使用西医康复疗法,标记为对照组,另外15例使用祖国医学的针刺治疗,标记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疗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安全可靠,值得椎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外关穴温针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水肿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水肿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弛缓性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中风弛缓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神经刺激点治疗,观察组者给予针刺、中药联合康复综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5%,观察组有效率为95.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以及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弛缓性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其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热熨配合体外冲击波在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热熨,比较两组疼痛情况、肢体肿胀程度及上肢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及患侧上肢周径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熨配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情况、肢体肿胀程度,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内埋针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实验组应用皮内埋针疗法结合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证候总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FMA)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证候总积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和BI,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皮内埋针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