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强直性脊柱炎(AS)疾病特点与肾、督的关系,从阳虚与AS、肾虚督寒与AS的关系进行阐释,提出AS病因病机以肾督亏虚为本,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为标,肾虚督寒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并结合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及临床病例报道分析温阳通督治疗AS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慢性、进行性炎症和脊柱强直的主要特点,将其归属为中医学"骨痹""大偻""脊强"范畴论治。在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应用及临床实践,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病机以湿热瘀阻为标、肾督亏虚为本,其中肾虚是发病基础,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主要病理产物,而瘀血贯穿于疾病始终。基于此,提出湿热瘀阻证是病情处于转折阶段的重要证型,而清热利湿法应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基本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彭江云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及诊疗心得。方法通过对彭江云教授临床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病案的总结,来分析其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治疗上遣方用药特点及常用中医证型。结果彭江云教授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疾病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彭江云教授诊疗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有以下几个证型:肾阳虚衰证、肝肾亏虚证、湿热蕴结证。在治疗时尤善用附子、细辛等辛温类药物。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逸过度、病后失养等导致肝肾亏虚,督脉失养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等邪气为发病的外在因素,内外之邪乘虚侵督脉而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锻炼,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结论彭江云教授在风湿类疾病诊疗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临床效果甚佳,值得研究及临床学习。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王素芝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肾虚督亏,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键,肾虚督滞是其基本病机,本病属本虚标实,肾虚督亏为本,风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实邪阻滞为标,治疗扶正祛邪兼顾,补肾养督,祛邪通督;辨证分为肾虚督寒血瘀证、湿热伤肾血瘀证、肝肾两虚、痰瘀阻络证。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复感外邪,内外合邪,阳气不化,邪气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柱伛偻;总以湿热痹阻为标,肾督亏虚为本,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者,当归拈痛汤以治其标;肾督亏虚、腰脊僵痛者,独活寄生汤以治其本;沉疴痼疾,宜疏其血气,身痛逐瘀汤以治其瘀血之痹。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肾阳亏虚,寒湿痹阻为其主要病机,温阳通络法是治疗本病的不易之法。从微观角度探析寒湿痹阻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关系,为温阳通络法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泽光教授指出"肾之精气亏虚""督脉失养不荣""病邪闭阻经络"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并以之为立法依据,拟订强脊汤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是初次发病,也可能是已病复发。初次发病以外邪侵袭,入内化热;内外合邪,湿热阻络为主要病机。已病复发以湿热伤阴,阴虚络热;湿热内扰,气血渐虚;正气亏虚,痰瘀内生为主要病机。其中尤以已病复发者病势缠绵,病机错综复杂,常为正虚邪恋之虚实夹杂证,难以根治。  相似文献   

9.
莫成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莫成荣认为 ,强直性脊柱炎病机为禀赋不足 ,肾督亏虚为本 ,风寒湿热 ,乘虚外袭为标 ;治疗上主张分期辨证治疗 :活动期清热解毒祛湿通络 ,缓解期以补肾强督为主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0.
介绍赵和平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虚标实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本虚为肾督亏虚,标实为外感风寒湿热、内生痰浊瘀血;急性期以祛风散寒、清热利湿、化痰祛瘀为主,缓解期以补肾强督为主,临证可分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和痰瘀交阻证三型进行辨证治疗。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对外感发热中的身热不扬、发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4种发热类型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行辨析。身热不扬常见于湿热病,其病机是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治法为清宣湿热。发热夜甚是温热病热入营阴证的发热特点,病机为热盛营伤,治宜透热转气、清营养阴。夜热早凉常见于温热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病机为热伏血络,治法为养阴透络。低热为温热病后期邪热耗伤真阴所致,病机为热邪深入下焦,导致真阴耗损、虚热内生,治法为滋阴清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损害变形等症状与阳气、脑髓神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督脉阳虚、脉络瘀阻是本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故临证时,应注重温阳通督,温补脾肾,祛寒化湿;此外,针对疼痛症状则强调温运阳气,醒神养神,以促进脑髓神机运转,进而发挥安神镇痛、减缓皮肉筋脉骨节受损及关节变形之效。因此,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孙玉萍 《河北中医》2012,34(6):949-950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常见证型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AS患者按照辨证分型分为3组,湿热痹阻证组40例,肾阴亏虚证组22例,肾阳亏虚证组18例,检测各组ESR、CRP水平。结果肾阴亏虚证组及肾阳亏虚证组ESR、CRP水平明显低于湿热痹阻证组(P<0.01)。结论湿热蕴毒、内蕴伏毒为AS活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是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4.
杜燕  茆春阳  周波  白琳 《陕西中医》2020,(4):515-517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起病较缓慢而隐匿的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和临床误诊率高等特点,可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致骨质疏松及骨折,甚至可致残。本文主要从肝藏血主筋、肝肾同源理论辨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通过运用肝藏血主筋、肝肾同源理论对其病因病机的演变及临床治疗进一步研究,为临床中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临证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导师焦树德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临证,体验补肾祛寒、补肾强督、养阴柔肝及温胃散瘀、理气养血等方法,分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更年期综合征及溃疡病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冯兴华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疗效显著,享誉盛名。文章从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治疗特点方面初步探析冯兴华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总结分析得出:肾虚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及瘀血乘虚侵袭人体,阻滞于经络、筋脉、骨节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诱发因素,是标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熵的乙肝后肝硬化证素提取及病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取乙肝后肝硬化证候要素(证素)并分析其组成及分布规律,探讨肝硬化的病机特点。方法:收集294例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资料,采用基于信息熵的复杂系统划分方法(信息熵法)提取证候要素(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并通过诊断阈值,分析乙肝后肝硬化证素组成及分布规律。结果: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存在着脾虚、肾气虚、肝阴虚、痰湿、气滞、肝郁、湿热7个主要证素,并有1个至多个证素存在,其中脾虚、气滞、湿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信息熵法可以用于乙肝后肝硬化证候要素的提取。乙肝后肝硬化的病机复杂,其中脾虚、气滞、湿热可能是其主要的病机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肥人多崩漏,病机根本为脾虚,同时易夹杂湿热下注、阴虚阳亢、肾阳亏虚、瘀血阻塞之证,病理机转复杂,不易根治。治疗上第一要务是针对病因以止血、健脾化湿为治疗大法,祛瘀扶正均当兼顾,同时贯彻"治未病"理念以防复,并总结了治疗肥人崩漏的特色用药。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67-969
总结导师崔云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经验。从其本虚标实的病机出发,本病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是在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瘀血、痰浊,并阻于络脉,气血不能畅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将本病分期论治,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中期以肝肾阴虚、痰瘀阻络为主,晚期以脾肾两虚、寒凝血瘀为主;治疗大法早期补气养阴,中期补益肝肾、活血化痰通络,晚期健脾补肾、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治法,应贯穿病变始终。  相似文献   

20.
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筛选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30例,予督灸治疗,每月治疗1次,治疗3个月后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疲劳症状、体征积分、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疲劳症状积分和疼痛、僵硬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附丽点指数积分、指地距积分、4字征积分均下降(P〈0.05),血沉、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督灸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疲劳症状、主要体征、主要实验室指标方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