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电针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取双侧下髎、承山穴,选取频率为2/100 Hz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对照组电针每日1次,即在术前30 min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电针每日2次,即在术前30 min和术后2 h各电针1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4 h、12 h、24 h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的剂量。结果两组术后第4 h肛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2 h、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止痛药尼美舒利分散片的剂量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但不同频次电针镇痛效果有所差异,电针每日2次比电针每日1次的镇痛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电针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5—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9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于术后8 h内患者发生疼痛时予以干预,取穴为双侧合谷、太冲、足三里和外关。治疗组采取电针治疗,频率2 Hz,刺激强度1~2 mA(以患者耐受为宜),波形为连续波,时间为20 min。对照组采取安慰剂假针,不刺入皮肤,电针仪归零,留针时间同治疗组。比较患者电针治疗0.5,1,2,3,4 h后疼痛强度评分;排便后2 h内电针治疗后疼痛强度评分;电针治疗后12 h内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剂量。结果 2组第1次电针治疗后,治疗组治疗0.5,1,2,3,4 h后NRS、BRS评分和治疗2,3 h后肢体活动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首次排便电针治疗后,治疗组0.5,1 h后的NRS、BRS和肢体活动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第1次电针治疗后12 h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剂量为(0.58±0.54)片,低于对照组的(1.20±0.73)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辨证取穴运用电针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减少患者术后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给予自控静脉镇痛,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给予针刺辅助麻醉,记录2组患者术后12h、24h疼痛评分(VAS),2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24h内的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2h和24h 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4h镇痛泵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辅助麻醉能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疼痛,减少镇痛泵使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加耳穴贴压对混合痔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混合痔术后要求镇痛(VAS在40~100mm)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对照组选用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min、2h、6h、首次排便时以VAS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结果治疗后30min、6h、首次排便时两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h时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加耳穴贴压可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镇痛效果和持续性均优于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术后电针干预对肺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使用静脉药物镇痛进行术后基础镇痛(常规用药浓度1/2)。电针组于术后48h内应用电针刺激,取双侧太冲、阳陵泉、外关、尺泽,每12h刺激1次,频率2Hz,每次30min,刺激强度3~5mA。观察患者术后24、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内啡肽含量,追加镇痛药用量,恶心、呕吐评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的变化。结果:电针组术后48hVAS较对照组降低(P0.05);电针组针刺后血浆β-内啡肽和亮啡肽含量均较针刺前增高(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术后镇痛药追加量减少(P0.01),恶心程度减轻(P0.05),排气和排便时间提前(P0.01)。结论:术后电针刺激联合静脉镇痛可减少肺切除术后镇痛药用量,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减轻恶心程度,加快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评价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疗效,探寻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9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耳穴贴压组和电针联合耳穴贴压组(针耳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均在术前30min进行干预,电针组予下髎、长强穴电针治疗,每天1次;耳穴贴压组取穴双耳神门、皮质下、交感及肛门,予耳穴贴压,每天按压3~6次,每次按压3~5 min;针耳联合组为电针加耳穴贴压联合干预。3组均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分时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4、12、24、48、72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第1~3天24h内最大VAS评分(T24max VAS)和术后72h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针耳联合组在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术后第1~3天T24max VAS和术后72h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均低于电针组及耳穴贴压组(均P0.05);在术后第4、12、24小时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及术后第1天T24max VAS,电针组低于耳穴贴压组(均P0.05);在术后第48、72小时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及术后第2、3天T24max VAS,耳穴贴压组低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优于单纯应用电针或耳穴贴压,电针镇痛起效快,耳穴贴压镇痛持续时间长,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应用穴位针刺结合耳穴压豆,对照组应用口服醋氯芬酸分散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 h、24 h、48 h、72 h疼痛评分;治疗1周后水肿评分比较;治疗2 h后尿潴留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12 h、24 h、48 h、72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水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 h后治疗组尿潴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针刺结合耳穴压豆可以明显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及尿潴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防治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混合痔行外剥内扎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3例术后予康复新液加水坐浴,治疗组77例在坐浴的基础上用康复新液20 m L+生理盐水20 m L保留灌肠,每日2次。观察比较2组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术后6 h、10 h、14 h)、排便疼痛评分(第1,2,3次)、术后一般疼痛评分(术后5 d内每天8:00)的差异。结果不同麻醉师、手术者对术后疼痛评分无影响(P0.05)。术后6 h、10 h、14 h的疼痛评分、术后第1次换药后各个时刻点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3次排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康复新液保留灌肠能促进首次排便,平均提前约8 h,从而减少疼痛高峰期。结论与坐浴相比,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更能降低肛门疼痛评分和排便疼痛评分,并能促进首次排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艾灸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防治效果。方法将36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行常规护理,对照组180例加中药熏洗换药治疗,治疗组1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耳穴贴压配合艾灸治疗。比较2组术后6、12、24、48 h及第1次排便后肛门疼痛VAS评分情况,记录2组患者术后疼痛出现的时间,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6、12、24、48 h及第1次排便时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晚于对照组。结论耳穴贴压配合艾灸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混合痔术后肛周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针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A组术后予电针治疗治疗B组术后采用吗啡PCIA,对照组术后仅观察护理;各组仅在必要时给予杜冷丁肌肉注射补救镇痛。各组疗程均为24 h,随访至72 h。观察并比较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 h内恶心与呕吐(PONV)发生情况、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A组、治疗B组与对照组组间各时点比较,T_2、T_3、T_4、T_5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A组与治疗B组各时点比较,X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4 h内,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PONV发生率分别为30.00%、50.00%及16.67%;组间PONV发生率比较,治疗B组最高(P0.05),治疗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ONV发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期间治疗A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最早,对照组次之,治疗B组最晚(P0.05)。④T_1、T_2时组间比较,治疗B组OAA/S评分分级最低,镇静程度最高(P0.05)治疗A组、对照组OAA/S评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组内OAA/S评分分级比较,治疗B组OAA/S评分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且致PONV的可能性小、无过度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耳针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术后6、12、24、48、72 h和出院)静息时疼痛评分(VAS评分)和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并记录追加补救药例数、排气排便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术后24、48、72 h静息时VAS评分、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 h、出院时VAS评分、追加补救药物例数、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耳针干预的多模式镇痛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药物使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B组(2 Hz连续波)和电针C组(100 Hz连续波),每组40例。3组均在术前30 min电针下髎、承山穴,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比较3组患者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术后第4、12、24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电针A组、电针B组、电针C组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分别为4、5、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第4小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第12小时,电针A、B两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C组(均P0.05),在术后第24小时,电针A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比较,电针A组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均具有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作用,但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2 Hz/100 Hz疏密波的电针镇痛作用更佳,优于2 Hz、100 Hz连续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治疗环状混合痔吻合器切除术后患者排便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环状混合痔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均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观察组术后应用中药熏洗治疗。观察2组便秘发生情况及治疗后排便障碍VAS评分、活动状态KPS评分及生活质量QLQ-30C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便秘型粪便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排便障碍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活动状态KPS评分及生活质量QLQ-30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环状混合痔吻合器术后辅助中药熏洗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排便状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前针刺八髎穴用于清宫术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预行清宫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清宫术前针刺八髎穴,其中中髎、下髎穴加用电针,对照组术前不予任何镇痛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中疼痛、术后宫缩痛情况及术中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中修订版面部疼痛表情量表评分(2.1±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0)分(P0.05);治疗组术中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7±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1.4)分(P0.05);治疗组无人流综合征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8%(P0.05);2组术后宫缩痛分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针刺八髎穴用于清宫术术中镇痛疗效确切,且可显著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电针联合穴位埋线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埋联合组、电针组、穴位埋线组,每组40例。3组均于术前30min进行干预,取穴均为长强、承山。分别采用电针联合穴位埋线、单纯电针和单纯穴位埋线镇痛。比较3组患者术后4h、12h、第3d、第7d疼痛强度评分,及术后24h内最大疼痛强度(24h Max)评分;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和术后7d服用止痛药尼美舒利的总量。结果:针埋联合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及术后24hMax评分、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术后4h、12h及24h Max疼痛评分,电针组均优于穴位埋线组(均P0.05),而术后第3、7d的疼痛评分,穴位埋线组均优于电针组(均P0.05)。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电针组优于穴位埋线组(P0.05),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穴位埋线组少于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电针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但是维持时间较短,穴位埋线镇痛缓慢而持久,两者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癌疼痛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癌症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针刺内麻点镇痛+镇痛泵镇痛(仅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安慰电针非针刺镇痛。两组均于每天早上8点开始治疗,记录治疗前1 h(T_0),第1天治疗后1 h(T_1)、8 h(T_2)、24 h(T_3),第2天治疗后1 h(T_4)、8 h(T_5)、24 h(T_6)各时点的镇痛效果。检测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及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的含量,并评价两组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T_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T_1、T_2、T_4、T_5时点的VAS评分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_1、T_2、T_4、T_5时点的镇痛疗效及各时点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镇痛治疗癌症疼痛简便、安全、经济,且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陈凯 《新中医》2019,51(9):266-269
目的:观察在硬膜外自控镇痛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与针刺疗法对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9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2组均于术后予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持续48 h,48 h后服用塞来昔布胶囊。观察组给予耳穴压豆和针刺疗法。2组均干预7天。记录治疗1、3、5、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2组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和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记录治疗1、2、3天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治疗7天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治疗1天,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5、7天,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7天,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1、2、3天的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的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和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将耳穴压豆联合针刺疗法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患者,能起到镇痛、镇静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并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术后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针刺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及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股神经阻滞,术后予以镇痛泵镇痛及TKA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太冲、昆仑、太溪、申脉、三阴交、后溪,双侧尺泽、曲池、手三里,留针30 min。每天1次,治疗2周。记录术后4 h、8 h、12 h、24 h、48 h静息时,术后12 h、24 h、48 h、7 d、14 d被动功能锻炼时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患者镇痛满意度,加用镇痛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8 h、12 h、24 h、48 h膝关节静息状态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 h、24 h、48 h、7 d,观察组膝关节被动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HSS评分方面,术后72 h、7 d、14 d,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ROM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针刺取穴联合股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在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确切,同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肛痛消凝胶膏穴位敷贴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肛痛消凝胶膏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空白凝胶膏穴位贴敷治疗,根据疼痛积分给予相应辅助镇痛治疗。观察术后24 h内疼痛情况及对术后第1、2、3、5、7、10、14 d排便换药后0.5 h进行疼痛评估,详细记录术后辅助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24 h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7 d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在术后1 d及3~7 d镇痛药用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5 d、7 d疼痛积分均较其他观察时间较高(P 0.05),口服曲马多例数均较其他观察时间明显增多(P 0.05)。结论:肛痛消凝胶膏穴位敷贴经皮给药治疗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数据库,筛选2011年1月-2021年9月收录的关于电针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数据使用RX64 4.0.5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10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纳入研究。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电针治疗能提高术后镇痛有效率且能减少术后镇痛剂的使用;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常规治疗相比,电针组术后24 h内的最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4 h疼痛VAS评分、术后12 h疼痛VAS评分、术后24 h VAS评分均更优(均有P <0.01)。结论:电针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辅助镇痛效果明显,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