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清开灵治疗热证贝尔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贝尔面瘫的患者,按中医辨证为风热或湿热者共5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清开灵静滴,内服中药治疗,与对照组针刺常规治疗结合聚肌胞肌注对比疗效。结果以治疗30次为终末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96%,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率65%,总有效率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5次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痊愈率为92%,对照组为31%,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清开灵治疗热证贝尔麻痹见效快,疗程短,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陈璐  李素荷  曾侠一 《中医杂志》2012,53(22):1921-1926
目的 对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期刊资料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用Cochrane reviews handbook 5.0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疗效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7项研究,共1564例患者,偏倚风险评估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所纳入文献存在高偏倚风险且文献质量偏低.对于贝尔麻痹急性期的治疗,以痊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针刺与西药比较疗效无差异(RR=1.16,95% CI[0.93,1.45],Z=1.28,P=0.20);急性期针刺结合西药优于单纯西药治疗(RR=1.25,95%CI[1.08,1.46],Z=2.91,P=0.004);急性期针刺治疗优于单纯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RR=1.67,95%CI[1.21,2.31],Z=3.15,P=0.002).17项研究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适宜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同时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的疗效改善情况。[方法]将16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局部血运,减轻神经根水肿和营养周围神经的口服药物进行常规治疗。选用口服泼尼松30 mg/次,每日2次;弥可保0.5 mg/次,每日3次;有病毒感染者口服阿昔洛韦0.2 g/次,每日5次,以上药物均5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针刺治疗,选取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穴位辨证加减,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5 d为1个疗程,针刺2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House-Brackmann分级)以及瞬目反射(BR)检查患侧R1、R2、健侧R2′波幅较自身健侧R1、R2,患侧R2′百分比的改变。[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R所检测的R1、R2、R2′波幅,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有明显性提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疗法在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针刺治疗在贝尔麻痹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贝尔麻痹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贝尔麻痹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理想的治疗作用与进一步研究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的疗效改善情况。[方法] 将16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局部血运, 减轻神经根水肿和营养周围神经的口服药物进行常规治疗。选用口服泼尼松30 mg/次, 每日2次;弥可保0.5 mg/次, 每日3次;有病毒感染者口服阿昔洛韦0.2 g/次, 每日5次, 以上药物均5 d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2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施加针刺治疗, 选取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穴位辨证加减,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 min,5 d为1个疗程, 针刺2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House-Brackmann分级)以及瞬目反射(BR)检查患侧R1、R2、健侧R2′波幅较自身健侧R1、R2,患侧R2′百分比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1).[结论] 针刺疗法在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风寒阻络型贝尔(Bell)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主穴取患侧风池及健侧合谷,均运用温通针法施针,配穴施常规手法治疗;对照组35例,主穴配穴均施常规手法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并比较2组治愈患者所用疗程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所用疗程数及平均治疗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风寒阻络型Bell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确切,既可以扶助机体正气,驱邪外出,又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标本兼顾,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7.
急性期贝尔氏麻痹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氏麻痹(Bell Palsy,BP)是因茎乳孔内急性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该病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患病率为49~427.7/10万人口[1],其确切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气扶土”针法治疗贝尔麻痹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贝尔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面瘫常规针刺治疗和“调气扶土”针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血流灌注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血流灌注量均显著改善(P<0.05);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交替针刺健侧与患侧治疗急性期风热型贝尔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云南省中医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急性期交替针刺健侧与患侧35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35例),对两组患者在治疗第7、15、25次就H-B分级和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观察评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疏血通与针刺联用治疗激素禁用型贝尔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激素禁用型贝尔麻痹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疏血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血通与针刺联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前1d、治疗后15d以及30d后疗效、面神经分级标准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5d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4.0%)低于观察组(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40,P=0.0060.05);两组患者治疗30d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与观察组总有效率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5d、30d后H-B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5d的FDIP、FDIS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观察组FDIP、FDIS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皮肤过敏、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使用疏血通联合针刺对激素禁用型贝尔麻痹患者进行治疗总疗效率高,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能否应用电针或针刺,临床上认识不尽一致。我们自1970年以来对19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应用电针与针刺进行临床观察,均朱发生病情加重的病例,证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应用电针与针刺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胡娟  曹波涛 《河北中医》2014,(2):260-26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为突发性的单侧面颊筋肉迟缓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口僻”等,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或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留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好发于春秋两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趁虚而入,致使面部一侧气血痹阻,引起肌肉迟缓无力,受对侧牵拉形成歪斜。2010-2012年,我们应用针刺为主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5例,并与醋酸泼尼松片治疗6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分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期Bell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屈勇 《中国针灸》2005,25(8):545-547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急性期Bell麻痹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将90例急性期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刺加运动疗法、单纯针刺疗法、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6.7%,对照Ⅰ组53.3%,对照Ⅱ组46.7%.观察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期Bell麻痹可提高疗效,是一种较佳的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对于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急性期贝尔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施以针刺配合穴位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相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8.0%比对照组患者的40.0%、60.0%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对于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面部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心理因素对贝尔麻痹针刺治疗和总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贝尔麻痹患者50例,分为手法组和非手法组进行针刺治疗,采用针灸疗效主观感受量表、卡特尔人格因素测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通过House Brackmann评分,针刺治疗总有效率78.0%(39/50);且手法组疗效[89.2%(25/28)]优于非手法组[63.6%(1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得气感受进行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显示,与非手法组比较,手法组患者得气分值及医者得气分值高于非手法组(P0.01);通过卡特尔人格因素测试(16PF)测试,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敢为性、独立性人群较为容易得气,且人格因素与疗效有明显相关性;通过HAMA评分,焦虑者占92.0%(46/50),且焦虑程度与疗效呈负相关(r=-0.9491,P0.05)。结论神经心理因素在贝尔麻痹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采取药物、针灸、心理干预及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睛明穴对恢复期(发病7天后)贝尔麻痹睑裂恢复的疗效。方法将78例恢复期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B组40例。基础选穴、针刺手法均相同,其中A组针刺睛明穴,B组不针刺睛明穴。结果 A、B两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治疗后面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痊愈(均P0.05),其中A组睑裂恢复情况、整体疗效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恢复期贝尔麻痹治疗效果良好;针刺睛明穴可显著提高恢复期贝尔麻痹患者睑裂的痊愈率及其整体痊愈率;病程越短,上述针刺效果越明显,且该疗效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差异,寻找最佳留针时间。方法将120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针刺治疗,A组留针10 min,B组留针20 min,C组留针30 min。比较3组治疗前后多伦多评分及面神经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面神经电图波幅损失百分比及多伦多分级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面神经电图波幅损失百分比及多伦多分级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 min治疗贝尔麻痹对多伦多评分及面神经电图改善情况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贝尔麻痹(Bell’S palsy)神经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对60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SAS、SDS、HAMD、HAMA治疗前后进行测定,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贝尔麻痹患者存在焦虑及抑郁。通过SAS及SDS评定,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HAMD、HAMA评定,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手段能显著改善贝尔麻痹患者心理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干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ng RF  Huang SX 《中国针灸》2011,31(7):587-590
目的: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干预的疗效,探索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痛程不超过5天(以保证急性进展期最少3次的针灸治疗),对照组病程7天以上,未接受过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入组后均接受针灸治疗,穴取四白、地仓、颊车、攒竹等,治疗8周.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等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8周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均可降低HB分级,提高FDI评分(均P<0.05),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86.4%(51/59),优于对照组的76.2%(1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患者的治疗天数(25.98±11.25)少于对照组(39.31±13.07,P<0.01);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5.1%(3/59),低于对照组的9.5%(2/21,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针灸干预,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期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时机进行针刺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二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8.2%,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2.1%,有效率95.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