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确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收集大片形吸虫虫卵,28℃孵育。每日定时吸取虫卵,观察其发育情况,直至孵出毛蚴。将3种实验用螺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41只、椭圆萝卜螺240只和小土蜗251只;未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24只、椭圆萝卜螺136只和小土蜗87只。感染实验于24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每孔加入数量比为1∶3的螺与毛蚴。感染4 h后将螺放入养螺盆,每盆放置48~60只螺,室温下饲养。未感染组螺直接放入养螺盆,与感染组螺同法饲养。每日挑拣死螺,显微镜下观察大片形吸虫幼虫发育情况,同时记录室温和水温。待螺体内的幼虫发育为子雷蚴(含尾蚴雏形),收集囊蚴。结果显示,毛蚴于第11天孵出。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2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3 d。期间测定的饲养室温为21℃~27℃(平均24℃),水温为21℃~25℃(平均23℃)。141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12只存活;仅1只椭圆萝卜螺为阳性,于感染后第28天死亡,其余239只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36只存活。共检出112只阳性小土蜗,感染率为44.6%(112/251),至感染后第53天,全部死亡。未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7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7 d。124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8只存活; 136只椭圆萝卜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30只存活; 87只小土蜗均为阴性,至饲养第57天全部死亡。所有阳性螺均未观察到胞蚴;仅有的1只阳性椭圆萝卜螺体内可观察到母雷蚴; 112只阳性小土蜗体内可观察到雷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阳性小土蜗于感染后第11天可见雷蚴,第23天可见母雷蚴,第26天可见含不成熟尾蚴的子雷蚴,第30天可见含成熟尾蚴的子雷蚴,感染40天后死亡的阳性小土蜗软体中发现尾蚴。感染后第40天开始捡获囊蚴,持续11 d,共收获511个囊蚴,其中499个囊蚴(占97.7%)均于次日清晨8:00检获,剩余12个囊蚴(占2.3%)于其中4天下午(14:30~16:30)捡获,期间存活的小土蜗有29只,其中24只为阳性,占阳性螺总数的21.4%(24/112),每只阳性螺逸出尾蚴且形成囊蚴的平均数为21个(511/24)。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小土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蜗和终宿主水牛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8年4-10月,于广西横县、宾阳、隆安、都安、大化和来宾等6个县(市)收集小土蜗和水牛粪便,小土蜗通过压片镜检查找幼虫,水牛粪样采用水洗沉淀法查找虫卵,对发现的片形吸虫幼虫和虫卵提取DNA,进行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PCR扩增和鉴定。结果共采集1 523只小土蜗,片形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3%(5/1 523),除大化县和都安县采集的小土蜗未发现片形吸虫感染外,横县、宾阳、隆安、来宾等4个县(市)采集的小土蜗均存在片形吸虫感染。共采集128份水牛粪样,平均感染率为79.7%(102/128)。6个县(市)水牛均存在片形吸虫感染,其中来宾市水牛感染率最高,为88.2%(15/17);都安县水牛感染率最低,为64.0%(16/25)。片形吸虫ITS2序列PCR扩增长度约为500 bp。小土蜗中片形吸虫幼虫ITS2序列与巨片形吸虫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667375.1)的相似性为98.8%~99.0%,水牛粪样中片形吸虫虫卵ITS2序列与巨片形吸虫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667375.1)的相似性为98.4%~99.4%。结论广西相关调查点的小土蜗和水牛均存在巨片形吸虫感染,人群存在感染风险,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3.
椎实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在其体内,肝片吸虫先后经历胞蚴、雷蚴、尾蚴三个阶段,雷蚴至少有三代。由于在椎实螺体内尚发现有其他吸虫的幼虫期,因此,对螺体内肝片吸虫的雷蚴及雷蚴代尤其是第一代雷蚴(Rla)的鉴定描述是非常必要的。本实验采用形态和体毛序测定,对不同的雷蚴代进行了描述,方法及结果如下。 在法国中部两个地区采集未受任何吸虫感染的椎实螺两个种群:Saint Ours种群和Thenay种群,以Saint Ours种群作为第一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日本棘隙吸虫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以及成虫各期的发育。虫卵置27~32℃室温孵育,8d 后毛蚴发育成熟并孵出。毛蚴感染纹沼螺后60d,在螺体内找到发育成熟的尾蚴,然后将尾蚴感染小鳉鱼,在鱼鳃获得囊蚴再感染鸽子、金黄色地鼠和幼犬,20d 后解剖获得完全成熟的虫体。  相似文献   

5.
湖北钉螺先感染外睾吸虫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血吸虫幼虫在其体内被击杀(唐崇惕等,2008;2009),本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接触已感染外睾吸虫21d的钉螺和阴性钉螺,观察血吸虫幼虫在此2组实验钉螺体内发育情况。从感染外睾吸虫钉螺再感染血吸虫的28个(73.7%)阳性螺,查获4~82d血吸虫幼虫共300条(侵入率26.74%),全部虫体结构异常停留在早期母胞蚴阶段。从单独感染血吸虫的25粒(69.4%)阳性螺,查获5~61d正常血吸虫母胞蚴67条(侵入率13.96%)和许多不同发育期子胞蚴,感染后75d阳性螺含血吸虫成熟子胞蚴和尾蚴。单独感染血吸虫钉螺的血淋巴细胞增生情况与双重感染外睾吸虫和血吸虫的钉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将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毛蚴随机感染小土蜗(Galba pervia)10只,感染后第44天,首次捡获囊蚴10个,持续24 d,共捡获囊蚴495个。环境改变前后,8:00-24:00均未发现有尾蚴逸出或囊蚴结成,结囊以凌晨为主,囊蚴可附着于水中任何物体,并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提示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尾蚴逸出及结囊主要在凌晨进行。  相似文献   

7.
复殖目寄生虫在软体动物体内的发育对宿主繁殖功能有抑制作用。雷蚴能侵蚀宿主螺的性腺组织及神经内分泌系统 ;胞蚴对宿主螺有“阉割”作用 ,复殖目寄生虫与其中间宿主软体动物存在互相拮抗作用。雷蚴能积极地抑制其他寄生虫幼虫而表现出主动的拮抗作用 ,胞蚴只能引起由宿主螺内在防御机制长效介导的间接拮抗作用。斜睾棘吸虫科雷蚴既对其他复殖目寄生虫有拮抗作用 ,也对宿主螺的生殖有抑制作用。加拿大自然资源科学部用去尾的斜睾吸虫感染光滑双脐螺 ,对该吸虫的感染是否会干扰曼氏血吸虫在螺体内的存活及其尾蚴的产生进行了研究。以斜睾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先感染目平外睾吸虫(Exorchis mupingensis)虫卵后,再间隔不同时间感染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毛蚴,观察螺体分泌物的强度对血吸虫幼虫损害和被杀灭情况的关系。方法 钉螺感染目平外睾吸虫后分别于21 d、37 d、55 d、70 d和85 d再感染血吸虫毛蚴。钉螺经双重感染后4-82 d, 作钉螺整体连续埋蜡切片、染色制片和全片观察,并记录血吸虫幼虫残体数。结果与结论 单独感染外睾吸虫的钉螺,和两吸虫感染间隔时间为21-85 d的钉螺,螺体都产生大量血淋巴细胞和分泌物,它们会围攻再侵入的日本血吸虫早期幼虫并侵入其体内,血吸虫幼虫结构发生异常、停止发育直至死亡。两种吸虫双重感染的间隔时间愈长,螺体血淋巴细胞数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而螺体分泌物不断增多,并见于血吸虫幼虫残骸内,螺体攻击血吸虫幼虫的效力愈强。这现象在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体内未见到。  相似文献   

9.
日本和韩国等地存在一种未分类的孤雌生殖肝片吸虫。这种肝片吸虫从形态学和发生学上均不同于已经分类的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而现有的肝片形吸虫的实验动物模型常常使用大鼠和家兔。小鼠、猪和棉鼠的敏感性不稳定,所以从这些动物体内很难获得成熟的肝片吸虫。巨片形吸虫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小型实验动物模型。这种未分类肝片吸虫也曾成功地感染大鼠和家兔,获得成虫。本实验为检测亚洲东北部的大鼠样仓鼠Tscherskiatriton是否可成为适宜的实验动物模型。孤雌生殖肝片吸虫虫卵取自感染牛的虫体子宫,外界2 5℃孵育获得毛蚴后感染第一中间宿…  相似文献   

10.
有广泛的终宿主,其幼虫的发育在有肺淡水螺体内进行。Lymnaea truncatula(L.truncat-ula)被认为是西欧和北非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已有研究表明,L.truncatula在任何时期均可被肝片吸虫感染。相对来说,暴露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过程。方法用毛蚴重感染钉螺后在不同时间对钉螺进行解剖,检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用鲍氏液固定,卡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结果1~24h的母胞蚴体内可见神经环,2d后消失。母胞蚴体内的胚细胞增多聚集成胚球,一个胚球发育为一个子胞蚴。子胞蚴体内形成不同发育期的胚球,胚球发育成尾蚴。结论观察到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各个阶段的母胞蚴和子胞蚴,以及形成尾蚴和尾蚴从子胞蚴中逸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室温下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的效果,以及片形吸虫毛蚴感染尖膀胱螺的试验。 方法  采用云南大理本地采集的牛体片形吸虫排出的新鲜虫卵进行孵化,分A、B两组,A组每日换水,B组不换水,观察孵化效果。 结果  在平均水温24℃的情况下,两组均在第13d孵出毛蚴,但A组(换水组)孵出较多且观察较容易,B组(未换水组)孵出较少且液体混浊影响观察,两组孵化持续时间为20~30d;用孵出毛蚴感染尖膀胱螺,未能感染。 结论  在夏季室温22℃以上可以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每日更换瓶内去氯水,孵化效果较好,不用使用温箱等设备,肉眼即可观察,且成本相对较低,可适用于基层或现场;另外依据本实验结果推测尖膀胱螺可能不是片形吸虫的适宜中间宿主,成功感染还需寻找其他条件。  相似文献   

13.
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感染的精确的流行数据对于研究其季节性传播动力学可能是非常有用的。由于目前的显微镜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缺陷使人们难以获得这些流行数据,因此,本文作者研究了一种用DNA探针检测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感染的高度精确的技术。该技术的敏感性达100%,特异性为99%,可以检测出单个毛蚴,而且和大拟片吸虫、滑睾同盘吸虫、美洲异毕吸虫及其它与肝片吸虫具有共同中间宿主的吸虫的DNA无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实验室完成异盘并殖吸虫生活史,为基础研究提供生物学资料。方法:以异盘并殖吸虫毛蚴人工感染武鸣拟钉螺,定期观察螺内幼虫的发育和形态特征,再以尾蚴人工感染南宁束腰蟹,定期剖检囊蚴并感染终宿主。结果:20℃-31℃室温下,卵培育16d-21d即发育成熟孵出毛蚴,毛蚴纤毛板四列(6、7、3、1),第一列每块下部具凹陷和缺刻;毛蚴感染拟钉螺,室温21℃-30℃时,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含游离尾蚴)分别于感染后第26、41、58d发育成熟,前者可见产孔,后二者原肠与体长比例分别为1∶3、1∶6;尾蚴具并殖吸虫的一般特征,焰细胞数目及排列方式是2[(2+2+2)+(2+2+2)]=24;束腰蟹经口喂饲尾蚴或饲养于阳性螺环境中,均可受染,60d获成熟囊蚴(室温16℃-27℃),以此囊蚴感染适宜终宿主(猫、大鼠),获得异盘并殖吸虫成虫。对各期幼虫及成虫的形态均作了描述。结论: 在实验室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异盘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使本虫生活史的主要环节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日本棘隙吸虫尾蚴生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尾蚴的发育、逸放、活动,感染鱼类宿主等均与温度、光度有密切关系。在水温27~32℃时,螺体内子雷蚴可不断增殖尾蚴,并有大量的尾蚴逸出;低于24℃,增殖能力减弱,尾蚴逸出明显减少;14℃时不再有尾蚴逸出。小型鱼种的日本棘隙吸虫囊蚴感染率和感染度之所以比大型鱼种者高,在于尾蚴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和好在水体浅层活动,与小型鱼种接触的机会较多之故。纹沼螺内尾蚴自然感染率以采于7~10月者为高,调查第一中间宿主应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韩国,肝片吸虫由椎实螺L.viridis传播。肝吸虫病造成畜牧业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肝片吸虫螺宿主衍生囊蚴的情况,对了解肝吸虫病的流行很重要。 本文作者分别观察了感染1,3,5个肝片吸虫毛蚴的3组L.viridis螺的囊蚴生成情况。L.viridis螺在实验室按常规饲养。肝片吸虫卵从当地屠宰场阳性家畜的胆汁中获得。用自来水清洗胆汁并先通过60孔的滤筛后,将卵收集在一400孔的滤筛上,后放在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血吸虫幼虫在湖沼型钉螺体内的发育时间,进行人工感染实验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采集湖南(岳阳)、湖北(汉阳)、安徽(贵池)、江西(南昌)、江苏(江宁)5地区钉螺,用群体群逸法剔除阳性钉螺,挑选活动性强的成螺进行感染,每组400只,用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肝内虫卵,采取成螺集体接种法,钉螺与毛蚴之比为1:20。感染4h后,放置28℃生化培养箱内,按本所常规方法饲养。从第7d开始,每隔7d解剖1次,每组15只,记录母胞蚴及子胞蚴长度,直至发现尾蚴为止。分离得出阳性螺,最后将未逸出的钉螺全部解剖, 含子胞蚴亦为阳性。  相似文献   

18.
复殖目寄生虫在软体动物体内的发育对宿主繁殖功能有抑制作用。雷蚴能侵蚀宿主螺的性腺组织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胞蚴对宿主螺有“阉割”作用,复殖目寄生虫与其中间宿主软体动物存在互相拮抗作用。雷蚴能积极地抑制其他寄生虫幼虫而表现出主动的拮抗作用,胞蚴只能引起由宿主螺内在防御机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肺螺类螺蛳细胞的内在防御依赖血细胞。本文作者对正常及感染多种吸虫(包括肝片吸虫的子雷蚴,圆形单宫吸虫的子胞蚴等)的小截椎实螺(Lymnaea truncatu-la)血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的观察。结果表明成熟的小截椎实螺血细胞具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淮河水系沿岸村镇居民中有无尾蚴性皮炎流行,采用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感染雏鸭;采集河岸渔场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分别用水洗沉淀法分离虫卵和用毛蚴孵化法分离毛蚴,感染实验室养殖的耳萝卜螺;解剖购于当地渔民放养的家鸭及人工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结果表明,沿岸农户及渔民接触有鸭活动的水体后,于胸腹部及下肢等处皮肤可见弥漫性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并可见成片风疹团,患处刺痒或奇痒。从现场捕获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经鉴定为毛毕属吸虫蚴虫。从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内分离到菱形卵和新月形卵,且均可孵出毛蚴,感染实验室内养殖的耳萝卜螺,可获与上述形态相同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上述两上不同来源的家鸭,均可获毛毕吸虫成虫。以上所获的虫卵、毛蚴、尾螺和成虫,经鉴定均为毛毕属吸虫基本一生活期。从而证明淮河水系有尾蚴性皮炎流行,其病原虫为毛毕属吸虫尾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