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郁证性耳鸣的病脉证治。认为对耳鸣的辨治不能僵执"肾开窍于耳"之教条,概从补肾论治。耳鸣可以是郁证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抑郁、恚怒、忧思、焦虑、惊恐等情志变化皆可致生耳鸣。郁证性耳鸣一般具有郁证"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情志性疾病心理及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更多具有郁证"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涉及多脏腑系统的"异彩纷呈"的全身症状),本质上是一种在耳鸣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心理学及中西医治疗学均佐证了郁证性耳鸣的客观存在。对屡治不愈的耳鸣可从郁证角度重新审视其脉证,从郁论治,或试探性地从郁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郁证性胸痹的病脉证治。胸痹有郁证性胸痹与非郁证性胸痹之分。中医学远在现代医学认识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具有心(胸)痛、胸闷、短气等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类疾病之前,即已形成了可与之相对应的郁证性胸痹的病脉证治体系。郁证性胸痹由情志不遂所引起,并受情志波动影响,主要症状与器质性心脏病之胸痹(非郁证性胸痹)相类似,但在心(胸)痛程度、样式、持续时间、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对解郁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有其自身内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探讨郁证性眩晕的病脉证治,并提出"无郁不作眩"的学术观点。郁证性眩晕的病机主要有肝郁、痰浊、正虚以及瘀血等,均可由情志病因引发。情志不遂最易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生阳变风皆源于此。通过对朱丹溪"无痰不作眩"和张景岳"无虚不作眩"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部分痰、虚作眩乃因郁演变而成。郁证性眩晕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可资辨认。从肝论治、补虚、化痰、化瘀都可以治疗郁证性眩晕,不同程度的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可以作为各种治疗的基础性法则。郁证性眩晕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精神性眩晕,若含病郁同存者在内,或可占到临床眩晕患者的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4.
探讨郁证性畏寒的病脉证治。认为除阴盛阳虚可导致内伤畏寒外,还有表阳郁结、寒凝血脉、气血营卫不和、气郁不达以及郁证所导致的畏寒。郁证性畏寒具有郁证的临床特征,包括情志致病、存在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伴随症状"异彩纷呈"、部分症状定位定性模糊、畏寒症状夸张怪异以及从郁论治有效等。郁证性畏寒是在畏寒这一普通病证"外衣"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郁证性畏寒作为一种躯体症状,可见于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类疾病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探讨郁证性颤振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现代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发现情志、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震颤,且震颤从郁论治或佐以从郁论治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郁证性颤振主要包括惊恐颤、思悲颤、肝颤,以及心劳、肺劳颤等,其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思虑伤脾、心胆气虚、肾气亏虚、肺失宣发肃降以致筋脉失养。其病位在筋,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也可涉及心、肺及其他脏腑。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补益心脾、滋肾养脾、宁心安神、益气养血等为主,辅以心理疗法。西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加重的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属中医学郁证"震颤"范畴,可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6.
探讨郁证性阳痿的病脉证治。认为对阳痿的辨治不能僵执"肾亏命门火衰"之教条,举凡忧思、焦虑、抑郁、惊恐、厌恶、胆怯、失志失意、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心肝火旺、慢性疲劳、亚健康甚至环境不良,亦是导致阳痿发生的常见原因。此类由情志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阳痿在临床中更为多见,概属郁证性阳痿,与现代医学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其理相通。古代中医对有关的病脉证治论述既详且丰,惜未引起今人足够重视。临床诊治之际,需经问诊和闻诊详细了解发病原因和经过,更需见症知人、洞察内心,从临床表现识别郁证形态;治疗切不可一味填精滥补,更毋忘解郁、疏肝宽心、健脾壮胆、条畅气机。  相似文献   

7.
探讨郁证性尿频的病脉证治。惊惶忧思可致小便淋沥不利,思虑过度可致小便频数,肝痹气郁可致不寐、尿频。其病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心气不足、心肾气虚(或心肾不交),或心火移热于小肠;另一类是肝气郁结或化火。郁证性尿频具有显性或隐性郁证的临床特征,需重视从郁论治,包括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清肝泻火、养心清心安神及交通心肾等。现代医学神经性尿频、精神性尿频、心因性尿频等大抵属于郁证性尿频范畴。  相似文献   

8.
探讨属于郁证范畴自汗、盗汗的病脉证治。自汗病机除表卫不固、肺脾气虚外,亦可由郁证引起,举凡惊恐、嗔怒、胆怯、忧思、抑郁皆可致使心神失守而发为自汗。盗汗病机除阴虚火旺、心血不足外,亦可由郁证引起,举凡喜怒惊恐、忧思过度等皆可致七情耗伤阴血而发为盗汗。剖析并论证阴虚火旺、心血不足盗汗的常见证治本身就可以是郁证的证治范畴。在临床上,自汗、盗汗有可能是披着汗证外衣的"披衣郁证",伴随广泛而多样的临床表现,呈现出隐性郁证和(或)广义郁证的形态特征。治疗郁证性自汗、盗汗应从郁论治,包括疏肝理气解郁、滋阴清热泻火、益气补血养心、镇静安神定志以及交通心肾、补肝养心、疏肝健脾、健脾补心等多种治疗方法。现代医学证实,郁证性自汗、盗汗因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多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9.
不寐有多种病因病机,但最为多见的是受思虑、悒郁、忧愁、恼怒、惊恐等情志因素影响而发生,其病机主要与心、脾、肝、胆等脏腑有关。郁证不寐的情志病因分为"外感性情志病因"与"内生性情志病因",前者是指受生活负性事件影响而发生的应激性情志变化,当内心恢复平静后,其不寐多可告愈;后者是指宿主的郁证性心理和人格特质及气郁质体质禀赋,对"外感性情志病因"的应激性更大,甚至即便无明显"外感性情志病因"刺激,亦可内生忧思悲恐惊,其不寐积年难愈。在多数情况下,寐佳则无郁,郁去则寐安。郁证不寐的治疗,可通过解郁疏泄以安神促寐,亦可通过安神促寐以舒肝怡心;解郁与促寐类药物,其药性相通。  相似文献   

10.
探讨郁证性肛病的病脉证治。郁证性肛病是指由情志因素导致的肛肠感觉异常,本质上是披着肛肠病外衣的郁证,具有一般郁证性病证因机证治的共性特点,诊断需要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现代中医治疗方法大致包括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痰数端,从方药药性来看从郁论治者居多。郁证性肛病常见于肛门直肠神经症或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以及精神障碍类疾病,现代医学也已证实精神心理因素与肛门直肠感觉异常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古今文献,结合郁证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归纳郁证的辨治方法。郁证可从情志、五脏、阴阳辨治,还可分期论治、辨病辨症论治、专法专方论治、形态论治。心理疗法不可或缺,中医针灸、推拿、太极拳等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有关厥证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类,提出"痛厥(疼痛性厥证)"与"郁厥(郁证性厥证)"新概念,并重点探讨"郁厥"的病脉证治。认为厥仆可以是郁证的表现之一,凡由情志病因导致气机一时升降乖张而厥仆者即是郁厥。郁厥包括气厥气实之证、部分血厥血逆之证及痰厥。中恶缘于精神衰弱,主要因气质禀赋"内生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是郁厥的重要类型。气机逆乱是郁厥的基础病机,为气厥、为中恶;血随气逆为血厥,痰随气逆为痰厥;瘀血与痰浊蒙蔽清窍都是郁厥的重要病机。郁厥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伴有显性郁证和(或)隐性郁证的表现。郁厥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次为厥仆前、厥仆后、厥仆中,其治疗主要有疏肝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定志、活血化瘀、涤痰祛浊、调补脏腑阴阳气血之五大原则。郁厥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心理性晕厥及由心理精神障碍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似文献   

13.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探讨郁证性麻木的病脉证治。认为麻木的病因病机除营卫气血失调、痰瘀阻滞、风湿痹阻以外,尚有忧思、惊恐、悒郁、善怒、心虚愦乱等情志不遂所导致的郁证性麻木,当从郁论治。郁证性麻木的部位、感觉、程度、起止、发作以及伴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郁证临床特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焦虑性神经症之惊恐障碍以及躯体化障碍、肢端感觉异常症等精神类疾病。  相似文献   

15.
探讨奔豚气病与郁证的关系。认为奔豚气病的临床表现符合郁证的特征,具有情志因素致病的特点,易感人群具有情志性疾病的气质禀赋,其发病机制与精神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提示奔豚气病在本质上属于郁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郁证病名首见于明代《医学正传》,其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善哭易怒、心疑恐惧咽中如有异物等表现为特征的类病证,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载:“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所以脾脏在郁证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从脾论治郁证当可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郁证发微(二十七)——郁证痞满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痞满的病脉证治。郁证性痞满主要是指由情志因素触发或加重的胃痞与腹胀;其病机是“无邪无滞无形”之气郁,也可以是气机郁滞继发引起的食滞、痰阻、瘀血及气血亏虚;其临床表现除脾胃病症状外,也可以伴其他广泛多样的症状;其形态既可以是单纯郁证,也可以是病郁同存;其治疗既可以从郁论治,也可以病郁同治。从郁论治的原则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消痞、运脾祛湿、化痰导滞等。鉴别痞满是否属于郁证,当参考实验室检查。郁证性痞满相当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参与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部分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郁证性痞满的诊治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探讨郁证性痛经的因机证治。七情内伤可致气血失运、经络瘀滞而引发痛经。肝郁肝火为郁证痛经之因;诸痛属心,五志感心,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可致气血失调而引发痛经。痛经临床表现常伴有情绪障碍和(或)一系列躯体症状。治疗郁证性痛经的原则为急则治标止痛,缓则治本解郁。与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不荣则痛、荣则不痛一样,郁滞则痛、郁解痛消。治疗郁证性痛经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19.
从心悸的治疗方药、引起心悸的中医情志性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功能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与精神心理学机制、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的郁证形态及临床识别等多个视角和维度,论证郁证性心悸的客观存在及其临床特征。将心悸分为郁证性心悸和非郁证性心悸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阴亏虚证、心阳不振证、肝肾阴虚证,以及部分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后者主要涉及水饮凌心证、邪毒犯心证,以及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区分出郁证性心悸的证治,不仅是为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为了当今临床更好地实施“精准医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探讨郁证性虚劳的病脉证治。虚劳是对以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但其中有缘于七情五志所致者,看似一般虚证虚劳,实为郁证之变形。虚劳五志伤五脏论以劳心为先,抑郁可成劳损;虚劳五劳七伤论包括五志七情伤及脏腑,显为情志之病;虚劳脱营失精论乃生活际遇落魄所致;室女童男思窦初开失当、鳏寡僧尼恨愁结肠曲思不达,亦致忧郁成劳。郁证性虚劳有显性郁证和隐性郁证。治疗郁证性虚劳除补益以外,应重视开郁安神、疏通气机;在药物治疗以外,更需改心革志、消遣情怀、知命乐天。情志调摄与医养结合对防治郁证性虚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