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干预治疗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失眠模型大鼠的实验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发现与针灸改善失眠作用相关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学、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系统、氧化应激反应等方面,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这些异常的生物学行为或微观分子产生良性调节作用,以神经-体液调节为基础的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改善睡眠作用。本研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一方面表明了针灸促眠作用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分析了当前探索针灸改善睡眠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可有效调控神经功能。神经可塑性被认为是针灸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一,针灸可在多个水平调控神经可塑性。本文以近年来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初步探讨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具体包括改善突触传递效能、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再生,调整神经环路和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等。针灸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目前许多关于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今后应积极开展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借助影像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等进一步阐释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作用机制。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可完善针灸作用机制理论体系,为针灸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疗效,临床研究众多,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微生物-肠-脑轴被证明与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微生物-肠-脑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阐述了针灸通过调控微生物-肠-脑轴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以期为研究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回顾针灸对呼吸系统和全身免疫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探讨神经免疫调控对控制炎性反应的可能作用途径以及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作用途径。针灸可能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等途径对新冠肺炎发挥局部和全身抗炎效应。与体液抗炎通路相比,神经抗炎通路启动早、作用迅速、更局限化,在炎性反应的初始关键阶段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新冠肺炎早期进行针灸干预的重要依据。除了胆碱能抗炎通路,针灸还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神经抗炎通路发挥抗炎效应。针灸在炎性反应的不同时期如何通过躯体刺激激活迷走和交感神经等通路来发挥作用,是否依赖于穴位的选择、刺激的方式等,这将是针灸基础向临床转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抗应激性损伤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回顾近10年来国内有关针灸抗应激性损伤机理研究的成果,总结分析针灸在应激状态下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结论针灸对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是针灸防治应激性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为针灸治疗应激相关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老年痴呆、亨廷顿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症状。然而,针灸作用的分子机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明确的阐释。近年来,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提高细胞自噬水平而促进异常积聚蛋白的清除,从而达到治疗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目的。自噬是细胞清除受损细胞器及细胞内错误折叠或异常聚集蛋白质的过程,对细胞稳态的维持和细胞内物质能量的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帕金森病、老年痴呆、亨廷顿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基础水平自噬下降有关。文章综述了针灸对自噬效应的调控及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针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实验研究角度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文献报道进行综述。在各种刺激方式中,以针刺法方面的研究最多,其研究主要体现在针灸对下丘脑-垂体-性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方面。通过综述可以看到针灸对女性绝经后生殖内分泌环境有调节作用。利用生物医学与多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力争从多层次、多指标、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探讨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针灸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学者在针灸对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调节方面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也作了深入的探讨。1977年Besedorsky提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越来越被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一般认为,针灸信息可从外周传至中枢神经,影响不同类型神经元活动,经过中枢的整合,一方面通过中枢下行通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等递质及脑啡肽等物质,通过免疫器官或淋巴细胞表面相关受体产生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调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垂体释放诸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等,调节免疫功能。而淋巴细胞等又可释放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物质影响外周神经,进而影响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实现反馈性调控,形成调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的自稳态。现就近年来针灸对RA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方面调节取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针灸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可以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以及免疫细胞因子等物质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进而调节机体的特质代谢和内分泌、免疫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协同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因此临床研究很多,但在其作用机理方面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5-羟色胺是脑中与睡眠-觉醒周期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神经递质,虽然目前人们对5-羟色胺研究甚多,并发现有促眠作用,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因此深入了解5-羟色胺的促眠机制,有望为找到相应的治疗睡眠障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拟探讨睡眠及睡眠障碍与5-羟色胺的关联性、睡眠剥夺对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影响以及药物对5-羟色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反应的调节枢纽,可以在不同水平控制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一条具有拮抗炎症反应作用的通路,该通路由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及受体所构成,称为胆碱能抗炎通路。胆碱能抗炎通路是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它的激活可以有效减少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对全身和局部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调节因子功能和炎症反应提供了可能的有利途径。针灸疗法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并能有效地抗击炎症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可以辅助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针灸的抗炎作用与胆碱能抗炎通路存在联系,这可能为阐明针灸穴位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基础,同时,有助于阐明针灸穴位抗击炎症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针灸-免疫研究思路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简略分析针灸-免疫研究现状之后,认为今后应当进一步开展针灸-免疫作用规律与机理的探讨.在作用规律研究方面,首先宜借鉴药理学方法,加强针灸-免疫作用量效与时效关系的探究,尤其应重视针灸所诱导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合成、分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研究。其次要对影响针灸-免疫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对针灸-免疫作用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在机理研究方面,除应继续从免疫系统内部调控网络水平上进行探讨外,着重研究针灸-免疫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201-203
对温病发病机制及针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温病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调控免疫平衡,改变血液流变学,调节神经相关等方面。认为针灸治疗温病通过对人体神经、血液、免疫等系统调节,并不局限于某一系统,呈现出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方式。同时,对免疫系统的调控是针灸治疗温病作用机制的关键。目前针灸治疗温病日益受到重视,且在临床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的治疗方案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杂志于2021年10月刊登"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的神经解剖学机制"一文,引起了针灸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该研究证实PROKR2-Cre神经纤维在躯体不同部位和层次的差异性分布是电针低强度刺激"足三里"或"手三里"穴,通过"迷走-肾上腺轴"产生抗炎效应的关键。该研究成果是针灸基础科研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是针灸学科与神经-免疫学科交叉相互碰撞融合的代表作,揭示了针刺起效的部分因素构成和穴位结构相对特异性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对未来针灸科研模式的变革和针灸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研究思路、方法和结论值得针灸科研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检索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报道,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述。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除毫针针刺外,多配合电针、中药、西药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神经可塑性、脑-肠轴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等发挥抗抑郁的作用。当前,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多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远期随访,二者亦存在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等问题,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及改进,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针灸对固有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增强/抑制,是通过对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T细胞、红细胞)的调衡、调控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影响血清补体实现的。这种影响与个体体质状态、针灸时间、穴位特异性、刺激强度和手法运用是否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近年学者还意识到针灸对固有免疫的调节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现,未来不但要从固有免疫系统内部进行调控,还应着重研究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这为针灸对固有免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分析近10年来针灸治疗雷诺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及发病原因,推测针灸主要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等途径对本病发挥治疗作用。目前探讨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多系统,并指出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旨在为临床开展针灸治疗雷诺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临床实验及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与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该病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肠互动异常所致。针灸治疗IBS疗效肯定,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其中枢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目前研究发现针灸对IBS患者多个脑区具有调节作用,但目前结论尚不一致。本研究将对应用神经影像学手段研究针灸对IBS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四个方面引用了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阐述了针灸医学与现代心身医学的相关性。针灸对全身各个系统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来实现的,神经反射是针灸作用的关键环节。针灸医学将是心身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临床手段,而心身医学的发展将为针灸医学提供更为先进的现代医学理论支柱;针灸医学的众多实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代心身医学关于心理与躯体之间联系的中介机制研究的巨大补充;而心身医学在心理—神经—生理方面的研究也将有助于针灸医学的实验研究。针灸医学的实验研究中与心身相关的上述研究,为针灸心身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针灸治疗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身调节过程,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物理刺激过程。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患者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伴随着患者大脑皮层兴奋点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小的触动。SPARC计划到底是针灸研究的推手还是挑战?本文介绍了SPARC计划,并将它和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了比较。SPARC重在绘制出支配内脏的神经图谱,揭示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编码。而针刺研究也希望找到针刺刺激的神经编码和对内脏调控过程的解码,从而调节刺激参数,达到对内脏功能的精准调节。二者的科学基础在外周调控的机制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治疗通过寻找和刺激内脏病变的反应点(穴位),调节内脏的功能,其间要经过多重神经环路,有多个神经反馈参与,是基于体表刺激调动机体内稳态的调节,调节效应安全却有限;SPARC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可以达到精准高效的调节,但是没有反馈的环路调控,难免会产生机体耐受或者不良反应。因此,在触发刺激这一始动环节和靶器官效应的反馈抑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SPARC计划一定是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