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规律 ,对不同缺血时间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探查。结果显示 :(1)在脑缺血早期 (3 d,1周 ) ,ED2阳性反应的血管周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无明显的突起。数量增加的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缺血灶外围的血管周围 ,并随血管走行而分布 ,缺血灶中央区的阳性细胞数量少。在缺血侧尾壳核 ,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呈卵圆形或杆状 ,阳性细胞大多数位于尾壳核的实质内 ,少数位于血管壁内 ;(2 )在脑缺血后期 (4周 ,6周 ) ,大脑皮质缺血灶外周的 ED2阳性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形式与脑缺血早期相比 ,也无明显变化 ;但在脑缺血灶的中央区有大量的 ED2阳性反应细胞 ,呈圆形 ,无明显突起 ;脑缺血后期 ED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尾壳核外侧区 ,其数量与缺血早期无明显的变化 ,但细胞形态变化显著 ,大多数细胞胞体肥大并有 2~ 3个明显的突起。脑缺血后期 ,在侧脑室脉络丛出现大量 ED2阳性反应的细胞 ,其胞体肥大 ,并有多个突起。结果表明 :慢性局灶脑缺血导致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发生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提示 ,血管周细胞与慢性脑缺血病理变化有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对慢性局灶脑缺血的反应。方法:运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ED1和OX42阳性细胞的反应时程、分布形式和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了探查。结果:在脑缺血3d,ED1阳性细胞呈圆形,大多数分布于大脑皮质缺血区周围和缺血侧的尾壳核,仅有少量ED1阳性细胞位于缺血区中央。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脑缺血2周,ED1阳性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缺血区中央和尾壳核外侧部。脑缺血6周,其数量稍有下降,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脑缺血3d时,OX42阳性细胞呈"星状",胞体肥大,数量增加,分布于皮质缺血区的外周和尾壳核。缺血中央区的阳性细胞数量少。脑缺血2周,OX42阳性细胞胞体明显增大,分支增粗。在大脑皮质缺血区中央出现大量圆形的没有明显突起的OX42阳性细胞。此时,尾壳核外侧部的阳性细胞的数量和胞体明显增加。脑缺血6周,阳性细胞的数量稍有下降。结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对局灶脑缺血发生持续性的反应,此可能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和脑缺血区的自我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的反应模式,探讨尾壳核对缺血反应敏感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ED1、OX6和CD3阳性细胞的反应。结果:HE染色显示缺血尾壳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明显的团块状坏死区,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却显示明显的团块状排列,同时,缺血尾壳核小胶质细胞亦发生强烈的激活反应,并高表达免疫分子MHCⅡ类抗原,炎症细胞在尾壳核与在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反应形式不同。结论: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缺血尾壳核的反应和分布特征与该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一致。提示这些因素可能与尾壳核对缺血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局灶脑缺血诱导巢蛋白的反应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巢蛋白(nestin)在局灶脑缺血区的反应模式,以探讨其在脑梗塞灶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探查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不同区域的巢蛋白阳性细胞的形态、反应时程和分布形式。结果:假手术大鼠的巢蛋白阳性反应存在小血管、微血管和室管膜上皮,在第三脑室底壁内有许多细的阳性纤维,胞体不明显。在脑缺血3 d组,大量巢蛋白阳性细胞分布于缺血侧大脑半球,以大脑皮质缺血区、视前区、尾壳核及第三脑室底部最为显著。缺血区周围的大脑皮质浅层和视前区皮质的阳性细胞呈纤维状,而皮质深层的阳性细胞则呈星状。 巢蛋白阳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在脑缺血1周时最显著。阳性细胞显示高度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其数量亦明显增加,以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最显著。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巢蛋白阳性反应持续到脑缺血6周。随后,其反应稍有减弱。结论:局灶脑缺血诱导反应型星形胶质细胞重表达巢蛋白,提示其可能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nNOS表达的关系。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增殖细胞,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和尾壳核BrdU阳性细胞和nNOS的表达。模型组大鼠皮质和尾壳核BrdU阳性细胞再灌注后3d开始增多,14d达高峰,nNOS阳性细胞再灌注后7d表达增强,28d达高峰,BrdU/nNOS双标细胞在14d达高峰,占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的42.95%,尾壳核内占42.56%。新生细胞分化组BrdU阳性细胞和BrdU/nNOS双标细胞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皮质双标细胞占BrdU阳性细胞数的54.08%,尾壳核内占47.84%。提示局灶性脑缺血可增强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的增殖能力,部分增殖细胞分化为nNOS阳性神经元,参与神经网络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Nestin在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干预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SD大鼠模型,应用抗Nestin和抗Nestin/GFAP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单标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缺血后脑组织有大量Nestin阳性表达,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侧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SVZ)、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细胞呈星状多突起,形似星形胶质细胞,且脑缺血后的大部分Nestin阳性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有共表达。缺血侧SVZ的Nestin阳性细胞数和免疫阳性表达强度于脑缺血后3 d达到高峰;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区阳性细胞数和阳性表达强度分别于缺血后3 d和1周达到高峰;部分细胞聚集于梗死灶边缘,形成一个明显的梗死灶边缘带。经依达拉奉干预后,Nestin阳性细胞计数和表达强度与盐水组比较均升高(P<0.05),尤其在缺血治疗后3 d和1周(P<0.01)。结论脑缺血后,SVZ以及梗塞灶周围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区域大鼠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表达增强;经依达拉奉干预治疗后,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进一步增强,提示依达拉奉治疗可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缺血缺氧性损伤神经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内源性BMP-7在脑缺血中对损伤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和原代培养尾壳核细胞缺氧复氧状态下BMP-7的表达.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免疫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24h后,其缺血侧BMP-7尾壳核较非缺血侧表达明显增高且范围扩大,缺血侧平均吸光度值与非缺血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未检测到双侧尾壳核内BMP-7的表达.原代培养尾壳核细胞缺氧复氧24h后神经元胞浆内出现BMP-7的阳性产物,但表达较弱,而正常尾壳核细胞未见BMP-7表达,结论缺氧缺血可引起内源性BMP-7的表达.提示内源性BMP-7对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x、Bcl- 2是 bcl- 2基因家族一对重要的促凋亡因子和抑凋亡因子。Bax与 Bcl-2的比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细胞是否死亡 ,比值愈大则细胞越趋于死亡。本实验以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 30 min再灌注 48h为脑缺血模型 ,研究 Bax、Bcl- 2在脑内的表达 ,探讨针刺对内源性促凋亡因子及抑凋亡因子的调节作用 ,为临床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连续冠状切片 TTC染色发现梗塞灶局限于尾壳核中后段 ,术侧大脑皮质与尾壳核之间有淡红色—苍白色移行带。 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各个冠状面的梗塞灶面积 ,并根据梯形法则 ,按公…  相似文献   

9.
大鼠脑梗塞灶周围区GAP-43免疫组化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查脑梗塞灶周围区GAP-43表达的结构和时间.方法 运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脑局部缺血模型和免疫组化(ABC)染色方法,对38只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GAP-43阳性反应发生于脑梗塞灶周围区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其表达高峰在脑梗塞3~7d,随后逐渐减弱.神经元突起的阳性反应显示不同的形式和时相,其反应部位邻近梗塞区,在脑缺血2~3w,其显示强反应,没有发现胶质细胞的阳性反应.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诱导GA-43蛋白质在梗塞灶周围区神经元表达,提示缺血区周边皮质神经元有生长和修复反应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海马内肾上腺髓质素(ADM)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阻断血流2h后再灌注4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ADM表达情况及三七总皂甙对其影响。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及皮质内即有ADM表达,假手术后ADM表达略有增加(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DM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及缺血对侧ADM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均增多,但以缺血侧区域增多最为明显(P<0.05)。大鼠腹腔注射三七总皂甙后,ADM阳性细胞表达比缺血再灌注组或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ADM表达增强,三七总皂甙能增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表达ADM,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MRI)及皮质和尾壳核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GDNF对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的作用机制。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左侧脑室注射GDNF,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DNA合成期(S期)细胞,Y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MRI观察脑部影像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生理盐水组和GDNF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min后再灌注不同时间(3、7、14、21、28d)皮质和尾壳核内BrdU/nestin、BrdU/NeuN、BrdU/GFAP阳性双标细胞。GDNF组对学习记忆的恢复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MRI检查T2WI上缺血区信号明显增高和轻微脑肿胀,GDNF组缺血后3d,缺血区出现小面积信号增高影,14d信号强度明显下降;GDNF组Br-dU/nestin双标细胞数明显增加;新生细胞分化结果显示28d时,GDNF组BrdU/NeuN(58.23%±15.30%)、BrdU/GFAP(11.29%±4.30%),与其它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证实局灶性脑缺血激活皮质和尾壳核内的NSCs,而GDNF可促进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从而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has been a focus of research recently, but the effect of inflammatory cells on ischemic neurons remains unclear.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on brain ischemic injury, we observed the morphology,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CD3-, CD8-, ED1- and ED2-positive cells systematically in the caudate-putamen of rats in a MCAO model.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all four types of inflammatory cells first infiltrated the ischemic penumbra and then migrated into the center of the ischemic area, but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infiltration process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the infiltration of CD3- and CD8-positive cells into the ischemic area started at 3 days postischemia, and their number peaked at 1 week; however, although ED1- and ED2-positive cells were also observed at 3 days after ischemia, they reached their maximum number at 2 and 4 weeks, respectively. Moreover, ED1-and ED2-positive cells showed evident hyperplasia and hypertrophy in morphology. Our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response of CD3-, CD8-, ED1- and ED2-positive cells in the ischemic area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ischemic brain tissue could be inhibited by cyclosporine 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filtration and reac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3.
雷万龙  刘勇  姚志彬  袁群芳  凌凤东 《解剖学报》1999,30(4):319-321,I008
目的 探查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变化和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 方法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40只SD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观查。 结果 脑缺血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发生于脑缺血1h 再灌流2h,随后逐渐增加,在脑缺血1h 再灌流16h 达到高峰。阳性细胞的增加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壁内及其周围。在缺血侧基底节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比皮质缺血区多。 结论 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对脑缺血刺激反应敏感,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反应更为强烈,此因素可能是基底节区易发生中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树鼩局部脑血栓形成过程中,缺血对侧皮层白细胞介素(interluekin,IL)-8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改变,并探讨扩布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SD)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经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分别检测缺血对侧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灰度值及脑组织IL-8水平,并观察不同浓度IL-8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脑血栓形成后72h缺血对侧皮层IL-8水平及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1),于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内加入不同浓度(0.1-1.0μg/ml)IL-8,GFAP阳性细胞数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方式增加(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后缺血对侧皮层GFAP表达的改变与IL-8水平升高所致AS活化有关,可能是引起S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