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21~55岁,平均36.5岁;损伤部位与类型:C7椎体爆裂性骨折12例,C7/T1骨折脱位9例,T1爆裂性骨折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5例,C级6例,D级3例.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0 ~ 900 mL,平均500 mL,手术时间为70~ 120 min,平均85 min.23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减压充分,脊髓神经功能除9例A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获得1~2级的提高,植骨均获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提示钛网放置位置欠佳,经随访未见移位,于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 结论 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是可行的,可达到充分的减压,即刻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序列,是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双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0~2004年采用前路减压、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6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5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1~3级恢复,随访期间无后凸加重及内固定松动、脱落等并发症,植骨融合。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双棒内固定因具有操作方便、矫形力强、固定可靠、利于植骨融合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3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至末次复查时,全部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胸腰段脊柱生理弯曲得以维持,无继发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A-SIA脊髓神经损伤分级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感觉(t=2.759,P=0.025)、运动(t=4.616,P<0.05)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内固定植骨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预后。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21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根据胸骨柄上缘和病变节段的关系,15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8例,E级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颈胸段后凸Cobb 角由术前的30.8°±5.7°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0.0°±2.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由术前的39.7±4.8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3.1±3.4。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平均提高了1.6级,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于颈胸段结核,低位颈前入路可以实现病灶的彻底清除。应根据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和病变节段的关系决定具体个体化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56例,均行经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受累50例:T10 1例、T11 2例、T12 17例、L1 19例、L2 9例、L3 2例;双节段受累6例:T12和L1 5例、T11和T12 1例。Frankel分级:A级11例,B级23例,C级15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所有病例脊髓均获有效减压,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脊柱后凸畸形及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伤椎高度由术前(1.5±0.2)cm恢复到(2.9±0.3)cm,后凸Cobb角由术前25°±3°恢复到5°±2°。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8例,C级20例,D级16例,E级9例。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直视下直接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畸形矫正、重建脊柱稳定一次性完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和应用Z-Plate钢板内固定及钛网支撑植骨的优点。方法 对48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均行前路椎管减压、钛网支撑植骨及Z-Plate钢板内固定。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术后椎体间均获骨性融合,95.8%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平均改善1.1级,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切除的肋骨和减压碎骨块进行植骨,避免取自体髂骨,纠正脊柱后凸,提高椎体问融合率,以重新获得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前路伤椎大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与效果。方法41例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及钢板内固定。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局部脊柱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5年,平均(30±7.8)个月,椎体间均获骨性融合,时间4~8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7例恢复至B级5例,2例无恢复;B级15例恢复至C级10例、D级4例,1例无恢复;C级10例恢复至D级9例,1例无恢复;D级7例恢复至E级;E级2例无变化,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伴神经损伤,前入路手术直视下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Ⅰ期植骨融合内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5例颈椎骨折合并颈脊髓损伤的患者施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8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年。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无内置物并发症,172例患者神经功能提高1~2级,仅12例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结论颈椎骨折合并颈脊髓损伤应尽早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能使损伤节段获得即刻、坚强的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例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前路钢板内同定术,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对比,了解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等情况,以Frankel评定法来评价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9.5个月,全部病例椎间植骨均牢固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保持满意.钢板螺钉未松动.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恢复率为94%。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采用脊髓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方法可使骨折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带锁钢板治疗下颈椎损伤(附3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前路带锁钢板在下颈椎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4月-2002年4月止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38例,其中单节段22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4例;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2例,C级16例,D级6例。结果:术后随访6-12月,平均10.5月,38例植骨块于3月内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6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4级,无1例有骨不连、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带锁钢板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较为安全、有效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1.
颈胸段脊柱脊髓伤的诊断及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26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表现;行颈胸段前路C7、T1、C6-7或C7-T1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Or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 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通常表现为C8-T1或T2相应节段脊髓神经根症状,10例伴有窦性心动过缓、8例出现低血压、7例出现Horner征等交感节刺激症状。所有患者随访3-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20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上述交感神经节刺激疾病缓解,1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 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根据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可确定诊断;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Orion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12.
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运用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骨折脱位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7-47岁,平均38.2岁。下颈椎损伤严重程度SLIC评分6—9分,平均7.5分。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6例,D级2例。18例患者术后均摄颈椎x线片及行CT检查,在CT横断位和矢状位上对螺钉进行安全性评级。定期随访,复查颈椎X线片及CT片了解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以ASIA脊髓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3个月ASIA脊髓损伤分级改善1级8例,2级2例;末次随访改善1级7例,2级4例。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8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2个月恢复;2例出现吞咽不适,经雾化吸入后,3周左右症状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脱出、神经血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导致的“三柱”损伤采用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能恢复颈椎高度及生理曲度,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上颈椎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颈椎损伤的分型以及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6例创伤性上颈椎损伤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4-75岁,平均44岁。其中齿状突骨折5例,寰椎骨折3例,Hangman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3例。颈椎MR检查:5例颈髓有不同程度受压和T2相高信号改变。根据其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骨折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结果:非手术治疗7例,手术治疗9例,均获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10.5个月。骨折均愈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未发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结论:X线片、CT扫描及MR检查是上颈椎损伤必要的诊断措施,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牢固固定上颈椎,同时又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骨入路行椎体切除及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12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C7-L3间1-2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12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3个月后恢复。结论经胸骨入路可以充分显露C7-T4节段,可用于颈胸段脊柱疾患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进  刘浩  李涛  龚全  曾建成 《中国骨伤》2015,28(2):177-181
目的 :总结C7T1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探讨其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以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辅以非结构性植骨治疗的8例C7T1骨折脱位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5.0岁(32~68岁),其中6例患者入院时颈椎X线片无异常而由CT扫描明确诊断。骨折脱位按AO分型:B型4例,C型4例。合并单侧关节突交锁2例、双侧2例,术前MRI显示椎间盘损伤者6例。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50~320 min,平均246.3 min;出血量150~600 ml,平均307.5 ml。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例,术后6个月时基本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1例Frankel A级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平均随访38.6个月(12~63个月)。骨折脱位均获完全复位,术后12个月复查时骨折脱位均愈合,无假关节形成。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末次随访时A级中1例病故、1例脊髓功能无变化,B级2例恢复到C级1例、D级1例,C级1例恢复到D级,D级3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C7T1骨折脱位临床少见、容易漏诊,有必要对颈椎X线片阴性而高度怀疑损伤者进行CT检查;诊断明确后可尝试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辅以非结构性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16.
蓝旭  许建中  刘雪梅  葛宝丰 《中国骨伤》2015,28(12):1117-1120
目的:探讨胸腰段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管内神经鞘膜瘤17例,其中男11 例,女6 例;年龄46~67 岁,平均53 岁;病程3~5 年,平均3.3 年。胸段患者表现为胸背痛,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或行走不稳;腰段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感觉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术前VAS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 5~8分,平均6.12分。11例患者神经功能受损,Frankel C级4例,D级5例,E级2例。CT和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胸段3例,胸腰段5例,腰段3例,腰骶段6例;硬膜外5例,髓外硬膜下12例。6例单纯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术,11例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及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发生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伤口均正常愈合。17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60 个月,平均32个月。胸背痛、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等显着改善,下肢麻木感明显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 0~3分,平均1.5分。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6例。结论:MRI 是胸腰段神经鞘膜瘤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决定具体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是椎管有效减压、肿瘤彻底切除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移植、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标准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结核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25~46岁,平均38岁;病史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患者慢性发病,颈部持续性疼痛、僵硬、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术前X线片、CT、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C7-T110例,T16例,T1-T33例,T2-T31例。颈胸段后凸Cobb角25°~60°,平均35°。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2例,E级5例。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Cobb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和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临床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脊髓或喉返神经损伤,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39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术后3~6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末次随访Cobb角10°~16°,平均12°。NDI评分从术前的(48.2±2.9)分降低至终末随访的(22.5±3.1)分。除2例术前脊髓功能A级末次随访未见恢复外,其余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其中A级2例,B级1例,C级1例,D级3例,E级13例。结论:经前方入路显露颈胸段结核病灶安全可靠,椎管减压效果显著,病灶清除后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颈胸段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4.3岁.其中6例一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3例两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4例双侧关节突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A级18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4~6个月,3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2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神经根性症状,如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缓解. 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颈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仅可以坚强固定、促进植骨融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而且便于患者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侧前方Ventrofix加钛网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Ventrofix加钛网植骨固定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患者,应用侧前方入路行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手术治疗,男15例,女6例;年龄21~46岁,平均32.2岁。骨折节段:Tn3例,T126例,L17例,L25例。平均脊柱后凸角20.1.骨折载荷分享评分平均7.8分。21例均伴有不完全性瘫痪。采用Frankel分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后凸角矫正、维持和内固定情况。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例出现胸膜损伤,2例出现动力性肠梗阻,1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切口愈合不良,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2。,矫正率79%。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管腔恢复正常,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钛网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断裂及退出现象,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结论:胸腰椎侧前方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但时于存在严重骨盾疏松患者.避赍.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胡勇  阮永平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07,20(8):455-457
目的:探讨浮椎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治疗原则。方法:椎间结构严重损伤、椎体附件骨折伴椎体严重的前侧方脱位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58岁,平均36岁。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例。早期手术探查及选择不同的内固定和植骨方式,5例采用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1例采用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2例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3例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1例采用关节突及椎板后外侧植骨。结果: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未见内固定松脱、断裂等并发症。6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未发生椎体再滑脱。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2例A级者术后无改善,3例由B级恢复至D级,1例由C级恢复至E级。结论:脊柱极度不稳,脊髓损伤可能相对较轻,由于脊髓、神经根可能因逃逸而避免严重损伤,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及植骨融合有利于维持伤椎间的稳定,浮椎损伤早期手术复位容易,椎间植骨能获得较高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