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分--一个重要的经络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维波 《中国针灸》2000,20(4):219-222
根据马王堆帛书《脉法》中“启脉”和脉动的描述,在经脉路线上至少包含了分肉之间和动脉两种结构。在《黄帝内经》中,血脉和分肉民为两个经常并列提到的解剖学概念。经脉线上的动脉被称为经之动脉,有时混同于十二经脉的名称,经脉线上的分肉之间被称为经分,是现代中医学教材中未受注意的一个经络概念,而它正是现代经络研究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2.
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络脉之脉与血脉之脉的源流异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长期倍受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难题 ,尤其使中医初学者感到十分困惑。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医学和文学著作分析 ,经络与血脉应是古代医学家在探讨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由于古代一词多义的使用以及经络与血脉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所以造成了后人认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1 古“脉”字含义的演变中国古代医学“脉”的概念一直比较含糊 ,并无确定之定义 ,人体各种传导、联络系统均可用“脉”来表示。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6,26(9):676-678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g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 and collaterals)与经脉(the meridians and 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或“channels and 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相似文献   

4.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2002,27(3):230-237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 ;②经脉 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 ;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 :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 ;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 ;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晓倪 《家庭中医药》2000,7(2):18-18
1.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多循行于深部分肉之间,络脉循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相似文献   

6.
经络穴位的准确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穴位的准确测量,是指经穴范围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筋膜间隙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的长度、宽度、深度和粗度比较准确的数值测量。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主要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从解剖观察看,“分肉之间”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包括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和组织液。可以形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组织间隙)的气血运行通道。在针灸疗法中,“循经取穴”如果准确时,那就可以提高疗效。针刺偏了,或过浅,  相似文献   

7.
白兴华 《中国针灸》2008,28(3):199-201
通过分析整理马王堆古医书等文献,发现古代有关灸刺部位的名称和含义经历了一个从脉到脉口、脉上的处和所,再到经脉气血显现于体表的穴的过程。这种变化轨迹揭示了穴位与经络和针刺疗法的渊源关系。穴位是点,经络是线,除了少数以显著解剖标志定位的穴位外,绝大多数穴位从一开始就是经络线上特殊的部位,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穴是针进出人体的门户,这个概念的提出及数量的增加与针刺疗法的发明和普及推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秀珍  朱兵 《中国针灸》2002,22(11):19-27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从而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这后,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泽名词,从而在中西医汇能的初创阶段,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军  申秀云 《中医研究》1991,4(3):43-45
经络学说起源问题是当前学术界颇具争议的焦点;在马王堆医书出土之前,经络学说始于相同功能的针灸穴位之归纳,即联点成线说是一个基本公认的观点;而在马王堆医书出土之后,有些学者根据循经感传现象提出了先经后穴的经络学说。笔者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这两个相同独立和并存的经脉与俞穴医疗方法,其后在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与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刘凯 《天津中医药》2005,22(4):310-310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系统也是如此。经别,即“别行之正经”,能行气血,营阴阳,加强体内脏腑间的相互联系。文章论述了经别的循行特点及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Meridian theory is a major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has guided acupuncture and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eridian theory describes many important concepts about the rules of human body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but has comparatively huge differences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of modern medicine. These differences have caused deep concern and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China. The interest in meridian theory lies in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al nature of meridians. Not only is this information still unclear,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clear result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Despite this, the phenomena of meridians can be used as the entry point for meridian studies.After many years of effort, although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meridians has not been found, the existence of the meridian phenomena has been fully confirmed. Although there is a lack of 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meridian, concluding non-existence may be incorrect as morphology techniques develop and structures previously not determined are being found. Since the phenomenon of meridians exists, some biological basis behind its occurrence must be present. This implies that research on meridians needs to continue as research techniques advance and may eventually reveal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the meridian phenomenon. In the present review, we analyze the history of meridian stud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郑利岩 《中国针灸》2003,23(4):222-224
目的: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正确认识经络实质。方法:以《灵枢》中有关经络论述为指导,综合我国学者多年来经络研究的成果,归纳、总结了构成经络实质三大要素,即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通路及经络效应表现的相关资料。结论:提出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督脉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在临床上具有温阳泻热的作用,可以卫外御邪、祛寒解表、温煦脏腑、升举清阳、温经通络、活血止痛、通督泻热、疗疔截疟.还有通督治脑的作用,可用于补脑益髓、聪神益智、醒神通脑、开窍启闭、镇惊安神、熄风定志.另外还具有分段主治的特性和强壮抗衰老的保健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5.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对于经络实质展开了系统的有计划地研究,迄今为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及假说不计其数,但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参考了国内近五十年经络实质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古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学研究以及其他假说的角度,对经络实质的假说进行了总结,并对经络实质至今未有突破性见解这一现象分析了原因,且提出了建议。本研究认为,经络实质应为多系统与多功能相整合的立体结构,不仅是一种切实存在的物质结构,更是一种功能结构,并且经络实质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为当前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与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付 《河南中医》2006,26(3):9-11
研究六经辨证主要包括六经生理、六经病理、六经病证与六经辨证。六经生理是探索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六经病理是研究六经生理异常变化;六经病证是研究六经所系脏腑及经脉气血阴阳病理变化在临床中的反映即症状、体征及脉象;六经辨证是根据六经病证而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判断,以得出的诊断结论,六经辨证有本证辨证、兼证辨证及类似证辨证。  相似文献   

17.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8.
蔡亚仙  魏丹 《河南中医》2020,40(1):47-50
针灸治疗偏头痛以经络辨证为核心,在十二经脉中根据经脉循行部位的不同将头痛分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等,经络辨证选穴依据主要有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辨证配穴以及根据病变部位上下左右配穴,而偏头痛的发病部位有明显经脉循行的特点。从经脉论,偏头痛属少阳头痛,与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关系更为密切,循经取穴是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从络病论,偏头痛符合脑络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变特点,治疗上宜通络止痛、气血同治,以尽快促进脑络功能恢复,防治脑络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李德华  任玉兰  梁昊  梁繁荣 《世界中医药》2022,(18):2632-2634+2639
介绍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梁教授认为面瘫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从调理经筋整体入手。急性发作期经筋浅刺以驱邪外出为主,恢复期经筋透刺以益气养血、疏调经筋为主,后遗症期以经筋浮刺、排刺和刃针松解为主以揉筋解痉。每阶段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协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分期论治,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由归经属性确定到实施归经分类,中药经历了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定位到归经分类的基本过程。考察确认,药物归经产生于两种渠道,一是根据药物自身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学说予以确认,二是由六经(包括十二经)、脏腑辨证论治派生而来的。所谓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归经,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替代使用。方剂归经和归经分类古今虽未明确,但在古方剂文献中普遍存在。除以单一药物和复方为整体外,方药在归经属性确定和归经分类上毫无两致。进而为药物和方剂在归经属性确定、归经分类的统一和融合,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层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