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期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建立脊肌萎缩症(SMA)产前诊断方法,应用3个与SMA基因紧密连锁的CA重复序列位点JK53CA1/2、5DS637、CATT1,对18个SMA家系进行了连锁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性(PCR-SSCP)分析,对37例SMA患儿作了SMA基因缺失的检测;并作2例SMA产前诊断。结果:18个家系通过JK53CA1/2位点诊断12个(可诊断率66.7%),通过5DS637位点诊断14个(7.8%),10个SMA家系通过CATT1位点诊断9.5个(95.0%);37例患儿中32例(86.5%)有端粒侧exon7的纯合性缺失;2例接受产前诊断者,1例胎儿患病,1例胎儿为正常。结论:应用SMA基因旁侧CA重复序列联合PCR-SSCP检测进行SMA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简便、准确、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对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PCR、错配PCR、酶切的方法,对21例患儿(17例临床诊断,4例临床可疑)、患儿的父母34例、患儿的兄弟1例、健康对照5例进行了SM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在17例临床诊断为SMA的患儿中16例(94.1%)证实存在SMNt第7和第8外显子的纯合缺失。4例临床可疑病例、所有患儿父母及兄弟、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纯合突变。结论应用PCR结合酶切对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方法简单、准确而且特异,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使脊肌萎缩症的症状前与产前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神经电生理特征和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SMA患儿15例.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5个月~12岁.根据发病年龄和病程临床分为3型.其中SMA Ⅰ型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8个月.SMAⅡ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2个月~3岁.SMA Ⅲ型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12岁.3型SMA各有特点,但临床均表现为近端肌无力伴肌萎缩,肌张力明显低下和自主运动丧失,不能坐或站立.应用丹麦产Medoc 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5例SMA患儿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采用PCR-酶切分析法对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结果 EMG自发电位平均出现率为94%,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增宽90%,波幅平均增高89%.78条运动神经检测结果显示52条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衰减,其中36条并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运动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所测45条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10例患儿行SMN检测,9例患儿缺失SMN第7、8号外显子,1例仅缺失第7号外显子.10例患儿父母进行SMN基因检测,未发现SMN第7、8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SMA确诊有赖于典型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基因诊断.基因诊断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病例摘要患儿,男,出生22d后以“生后四肢无力,呼吸困难5d”为主诉于2006年3月28日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40 1周,因脐带绕颈2周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4kg,胎动正常,Apgar评分不详,否认窒息史。生后混合喂养,前3d哭声较大,之后哭声逐渐减弱,平时吸吮无力,四肢活动少,尤以下肢明显。由于四肢无力,近5d出现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收入我院新生儿科病房。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T36·1℃,P132·min-1,R40·min-1。神志清,反应差,口唇发绀,未见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糙,散在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腹部膨隆,可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早期诊断提供基因学特征和可靠的辅助检测手段。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的30个SMA家系和50名入托查体正常儿童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第7和8外显子进行缺失检测。结果 SMN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检测结果:在30例SMA患儿中,22例(73.3%,22/30)同时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4例(13.3%,4/30)显示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4例(13.3%,4/30)SMN1基因外显子7或8均未见缺失,未见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8纯合缺失。1例SMAⅠ型患儿父亲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1名正常儿童有SMN2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经过PCR 限制性酶切法检测不伴有缺失的2例SMA Ⅲ型患儿及其家系SMN1基因外显子8 SSCP电泳图中出现了异常条带。结论 PCR-限制性酶切和PCR-SSCP分析法对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进行检测是诊断SMA的有效辅助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以相互验证、互为补充;SMN1基因外显子7或8的缺失检测对SMA进行基因诊断是一种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并且由于其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易被家长接受,是SMA临床症状前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确诊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Ji X  Liu XQ  Shen JW  Li XH  Tao J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25-430
目的 确定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纯合缺失在中国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中的发生频率,判断SMN1基因纯合缺失检测在中国SMA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基因检测后的临床回访在SMA疑诊患儿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85例临床疑诊SMA的患儿样本进行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检测.由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对SMA患儿进行分型,并对基因检测阴性的患儿依照SMA的诊断标准,必要时结合组织学病理检查进行临床再评估.结果 在85例中,57例(67%)检出SMN1纯合缺失.在19例随访的基因检测阴性患儿中,15例不符合SMA的诊断,4例可维持SMA的诊断.在确诊的SMA患儿中,SMN1纯合缺失率为95%.Ⅰ、Ⅱ、Ⅲ型SMA患儿的SMN1纯合缺失检出率分别为96%、93%和100%,SMA临床分型与SMN1纯合缺失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中国SMA患儿中SMN1基因纯合缺失约为95%,与高加索人群数据相似.SMN1纯合缺失检测应成为中国SMA疑诊患儿的首选诊断和排除诊断方法 .SMN1纯合缺失检测后患儿的临床回访对SMA疑诊患儿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梁国安  周柏林  余钟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0):1011-1012,i0002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特异性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9例临床诊断为SMA患儿及21名健康儿童的运动神经元存活(SMN)基因进行检测。结果SMA患儿SMN基因的第7和第8号外显子均缺失,健康儿童SMN基因的第7和第8号外显子均未缺失。结论检测SMN基因第7和第8号外显子缺失的方法可用于SMA的基因诊断,且PCR—RFLP技术对SM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脊肌萎缩症3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肌萎缩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较常见的发生在婴儿期或儿童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我们对2 1个家庭的 35例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19例 ,女 16例。发病年龄 2 m o~15 m o,其中 2 a~ 6 a15例 ,~ 12 mo18例 ,12 m o以上 2例。 35例来自 2 1个家庭 ,其中 2 8例来自 14个家庭 ,其父母均健康。 2例父母为姨表兄结婚 ,一家庭其姨自幼不会走 ,5 a死亡 ;一家庭其舅 2 a时走路无力 ,3a瘫痪 ,11a死亡。余家庭上溯三代直系亲属中无瘫痪病患者。两家共 3个胎儿自然流产 ,一家生一死胎 ,五家母亲回忆妊娠…  相似文献   

9.
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是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四肢和躯干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常死于呼吸衰竭.疾病的发病时间和临床病程呈广泛的异质性.基因诊断是特异性和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现就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分型和基因诊断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脊髓性肌萎缩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国人脊髓性肌萎缩(SMA)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复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31例SMA患儿进行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第7外显子缺失分析,并对2例有SMA阳性家族史的家系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结果96.8%(30/31)SMA患儿携有SMN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2例产前基因诊断的病例均无SMN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结论SMN基因缺失检测技术可用于SMA患儿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1.
儿童脊肌萎缩症23例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和遗传方式。方法 对23例脊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用Weiber先证法分析其发病的遗传规律。结果 临床特点为出生后双下肢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且进行性加重,四肢近端无力,肌张力、肌力低下;肌电图主要表现为神经原性损害。隐性遗传分离分析表明,12个家系23例患儿发病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 脊肌萎缩症的临床发病早且病死率高,在遗传咨询中注意作相关产前基因检查,可避免该类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婴儿型脊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探讨本病的电生理特点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婴儿型脊肌萎缩症临床资料,肌电电生理按常规方法进行,针极肌电图按汤氏正常计算,神经传导速度按本室正常计算。结果患儿大多在1岁内起病,四肢呈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血清CK、LDH正常。肌电图表现为3个肢体在肌肉安静时出现广泛的失神经电位,轻用力时出现长时限、高波幅的运动单位电位,大力募集时电位数减少;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肉复合动作电位降低;肌肉活检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本病确诊应依据临床特点、肌电电生理、肌肉活检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婴儿型脊肌萎缩症17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型脊肌萎缩症 (SMA Ⅰ )的临床和肌电图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 17例SMA Ⅰ型的临床及肌电图。结果 本病临床特点为 6个月内起病 ,四肢肌张力降低 ,肌力减退 ,肌萎缩不明显 ,肌电图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肌电图有助于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和SMN基因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其致病基因定位于5q13,共有四个候选基因,其中SMN基因为致病基因,其他三个基因是修饰基因.基因诊断是目前比较可靠且运用较多的辅助检查方法.SMN基因定量分析可以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以及基因诊断和检测携带者的补充.该文对四个候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诊断及SMN基因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性描述.  相似文献   

16.
脊髓性肌萎缩症及临床相关SMN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主要阐述了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点和疾病相关SMN基因的研究进展。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主要累及肢体近端的肌麻痹、肌萎缩;部分患者可伴有少数非特异症状和体征。肌电图、神经电图、肌活检等辅助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基因检测是目前认为有效的确诊该病的辅助手段;诱发电位检查在该病的I型患儿中亦有改变。目前,临床对该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产前诊断是预防该病患儿出生的主要手段。该文同时对疾病相关SMN基因的结构与表型相关性,SMN蛋白的功能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发病率及诊断治疗。方法:分析5例婴儿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及其中1例家系发病情况。结果:5例均为1岁以内患儿,男4例,女1例,1例家系中第2代姐弟5人中4人发病,父母均为隐性携带者。结论:本病1岁以内发病,进行性肌萎缩与无力,男多于女,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在以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疾病中 ,2 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将细胞遗传学与基因探针技术结合起来 ,利用 2 1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采用细胞原位杂交的方法对 2 1三体综合征进行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 ,具有敏感性高、快速准确等优点。对象经本室细胞遗传学检定核型诊断的 2 1三体综合征患儿10例 ;自愿人工流产者 10例及产前诊断者 1例 (其第 1胎子代为标准型 2 1三体综合征 )。人工流产者收集妊娠 6~ 10周绒毛进行染色体检查核型均为正常 ;取 1例产前诊断者第2胎子代妊娠 11周的绒毛、妊娠 2 2周的羊水及生后外周血 ,…  相似文献   

19.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N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患者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情况。方法:收集经临床和肌肉活检确诊的SMA I~III型25例,其中I型5例,II型3例,III 17例及直系亲属24例。采用PCR-RFLP检测SMNt缺失情况,对无SMNt缺失的患者及SMA直系亲属,应用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SMN基因微突变分析。结果:5例I型和3例II型SMA患者均见SMNt缺失,缺失率100%,6例III型见缺失,缺失率35%(6/17)。11例无缺失的SMA III型患者的gDNA编码区域未发现微突变;24例SMA的直系亲属中未发现SMN基因缺失及突变。结论:①检测到SMNt外显子7缺失可作为SMA的确诊手段,有望替代肌电图和肌活检等有创检查;②对无SMNt外显子7缺失的III型SMA患者,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③该组无SMNt缺失的III型患者未发现微突变,提示存在遗传异质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489-492]  相似文献   

20.
小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H  Wang HL  Shan CM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762-764
目的总结小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SMA)各类型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并探讨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83例各型SMA患儿,男55例,女28例,年龄1d∽14岁,平均23.7个月,对本组病例进行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分析。结果83例SMA临床分为3型,其中SMA-1型60例,SMA-2型19例,SMA-3型4例,3型SMA各有特点,但临床均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肌张力低下。本病为单纯运动神经元受累,故患儿电生理表现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而无感觉神经受累及明显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行肌活检显示大组萎缩肌纤维;13例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11例外显子7和8联合缺失,1例仅第7外显子缺失,1例仅第8外显子缺失。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诊断可与其他松软婴综合征鉴别,而能确诊SMA。基因诊断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达到预防本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