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改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组(32例)、中型组(43例)和重型组(35例)3组;选择非脑血管病的其他非凝血、血栓性疾病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发色底物法对各组患者治疗后36 h及1、4周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进行检测;入院治疗4周后对急性脑梗死各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抗凝血酶Ⅲ活性:脑梗死轻、中、重型3组患者治疗36 h后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重型组低于中型组及轻型组(均P<0.01);治疗1周后,对照组与轻、中型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型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轻、中型组(均P<0.01)。治疗4周后各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疗效:治疗4周后,脑梗死轻、中、重型组有效率分别为84.4%、81.4%及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凝血酶Ⅲ缺乏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凝血酶Ⅲ缺乏症一例朱立红邵慧珍王鸿利患者,男,25岁,福建人,系远洋轮上船员。平时体健。在航海途中,因持续于船舱(室温40℃)中连续工作2天,大量出汗,于5月18日自觉腰部酸痛,次日腹股沟区酸胀并向下扩展,伴左股骨上1/3明显酸痛,并可触及半指大小... 相似文献
4.
5.
人凝血酶和抗凝血酶的联合提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纯度人凝血酶 (thrombin)和抗凝血酶 (an tithrombin) ,在临床检测、治疗、科研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都有广泛需求。国外产品普遍都很昂贵。本文介绍一种利用同一根层析柱从同份人混合血浆中提取凝血酶和抗凝血酶的方法 ,方法简便 ,实用可行。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试剂和仪器正常人枸橼酸盐抗凝血浆 :购自上海市血站。亲和层析凝胶 :肝素 SepharoseCL 6B ,购自瑞典Phamar cia公司 ,批号为 2 75847。EGTA购自Sigma公司 ,批号为 30K542 0。OxyuranusScutellatus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并分析其与A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CI患者69例(ACI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Lp-PLA2、D-D和ATⅢ水平,统计阳性率,分析Lp-PLA2、D-D和ATⅢ水平与ACI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患者Lp-PLA2、D-D水平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P0.05),三者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Lp-PLA2、D-D、ATⅢ与ACI疾病发生均相关(P均0.05)。结论Lp-PLA2、D-D、ATⅢ参与了ACI的发生过程,三者的检测可应用于筛选ACI高危人群,指导ACI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蛋白C(PC)、蛋白S(PS)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按照梗死严重程度、合并颈动脉病变情况、治疗阶段分为不同亚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PC、PS以及AT-Ⅲ水平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PC、PS以及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严重程度亚组PC、PS以及AT-Ⅲ水平比较,重度亚组低于中度亚组,中度亚组低于轻度亚组(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亚组PC、PS以及AT-Ⅲ水平比较,颈动脉斑块亚组低于颈动脉增厚亚组及正常亚组(P<0.05);不同治疗阶段亚组PS与AT-Ⅲ水平比较,急性期亚组低于恢复期亚组,恢复期亚组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亚组PC水平低于恢复期亚组及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PC、PS以及AT-Ⅲ诊断ACI的AUC分别为0.760(95%CI:0.679~0.841)、0.822(95%CI:0.745~0.899)、0.797(95%CI: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孕期抗凝血Ⅲ(AT-Ⅲ)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我科住院分娩的AFLP孕妇24例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组内早孕期(12-14周)、中孕期(26-28周)、晚孕期(34-36周)AT-Ⅲ活性的变化。结果:随着孕周的发展,AT-Ⅲ活性逐渐降低(P0.05);两组早孕期AT-Ⅲ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中、晚孕期AT-Ⅲ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94.40±11.09)%vs(103.98±12.34)%,(70.61±13.80)%vs(89.05±10.30)%,P0.05)];中、晚孕期AT-Ⅲ活性诊断AFLP的界值分别是86.20%及96.10%。结论:中、晚孕期AFLP患者血浆AT-Ⅲ活性明显降低,AT-Ⅲ活性分别低于86.20%及96.10%时可预测AFL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测定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 PAgT采用比浊法,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D-D和Fib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脑梗死患者组100例与健康对照组60例进行上述4个项目的检测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组AT-Ⅲ为(80.01±11.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Fib和PAgT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参考指标。结论 PAgT、AT-Ⅲ、D-D与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和判断病情的监测标志物,为脑梗死的动态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凝血酶原片段与凝血酶—抗凝血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海容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21(6):297-299
随着血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凝血酶原片段(F1+2)与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已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研究。目前常用ELISA方法检测F1+2及TAT含量,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二项指标的临床应用相得益彰,各有所长,对检测血栓前状态及DIC诊断较准确,可监测抗凝、溶栓疗效,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含量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18.
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在脑梗死中的病因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在脑梗死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82.9±13.2)%、(86.5±19.5)%]低于正常对照组[(103.5±23.5)%、(102.5±20.1)%](均P<0.05);脑梗死组稳定期AT-Ⅲ、PC水平[(98.9±13.2)%、(97.6±19.5)%]与正常对照组[(103.5±23.5)%、(102.5±20.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难以成为脑梗死发病的始发因素,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存在的抗凝作用降低对临床的抗凝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凝血酶—抗凝血酶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complex ,TAT)是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平衡的产物 ,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之一 ;纤溶酶 α2 抗纤溶酶复合物 (plas min α2 antiplasmincomplex ,PAP) ,是机体纤溶与抗纤溶的矛盾产物 ,标志着体内纤溶酶的生成和纤溶水平。检测TAT和PAP对监控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凝血 抗凝血、纤溶 抗纤溶的变化和诊治疾病都有重要的意义。1 TAT的形成与性状1 1 TAT的生成生理情况下 ,体内凝血酶原生成极少量凝… 相似文献
20.
蛋白C(protein C,PC)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都是肝脏合成的抗凝血蛋白质,其功能障碍可引起出、凝血功能失调,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出凝血机制十分复杂。有关AL患者血浆PC和AT-Ⅲ的变化国内外均有报道,但结果各不相同。本实验采用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免疫电泳法(electroimmunoassay,ELA)对50例AL患者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