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 方法:小主动脉瓣环均主动脉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 mm,≤19 mm的患者,选19 mm SJM Regent 瓣;对瓣口直径≤17 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 mm SJM Regent 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 mm,≤21 mm,选21 mm Hancock II 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 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脉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 mm Hancock II ultra 生物瓣和21 mm SJM Regent 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 mm Regent 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脉瓣置换后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国产C-LⅢ型短柱瓣术后远期的跨瓣压差。方法随机选择10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0年以上的患者,型号均为21mm,分为2组,其中5例置换C-LⅢ型短柱瓣,5例置换进口Medtronic-Hall侧倾碟瓣,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的跨瓣压差,比较两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心率、血压及跨瓣压差。结果在静息状态下,C-LⅢ型短柱瓣组和Medtronic-Hall侧倾碟瓣组的最大跨瓣压差分别为(1.57±0.46)kPa[(11.77±3.45)mmHg]和(1.33±0.47)kPa[(9.88±3.56)mmHg],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0.88±0.32)kPa[(6.64±2.44)mmHg]和(0.73±0.35)kPa[(5.45±2.64)mmHg];运动第Ⅳ阶段后C-LⅢ型短柱瓣组和Medtronic-Hall侧倾碟瓣组的最大跨瓣压差分别为(2.99±0.86)kPa[(22.48±6.45)mmHg]和(2.57±0.65)kPa[(19.32±4.88)mmHg],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2.09±0.56)kPa[(15.66±4.23)mmHg]和(1.79±0.70)kPa[(13.43±5.23)mmHg]。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运动第Ⅳ阶段后国产C-LⅢ型短柱瓣组的跨瓣压差明显升高,与安静状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运动第Ⅳ阶段后Medtronic-Hall侧倾碟瓣组的跨瓣压差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度体力活动会引起国产C-LⅢ型短柱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远期跨瓣压差升高,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与Medtronic-Hall侧倾碟瓣有类似的血液动力学表现,所以仍是瓣膜置换时的一个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主动脉置换过程中常遇到瓣环钙化、瓣周囊肿等特殊情况,这时一般应用特殊技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 目的:观察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治疗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并瓣环钙化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 201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2例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并瓣环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技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前后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最大跨瓣压差、血流峰值速度、左室射血分数等数据,分析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技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的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无置换中死亡病例,置换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2-88(63.0±18.1) min,体外循环时间为78-122(102.6±25.1) min,置换后1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床旁血透治疗后治愈。余患者无严重置换并发症。置换后住院天数为7-20(13.6±5.5) d。置换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瓣膜功能良好,均未发现主动脉瓣周漏。置换后6个月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最大跨瓣压差、血流峰值速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改善,与置换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对置换适应证合适的特殊换瓣患者,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可取得满意的外科治疗效果,且操作安全简单,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心肌做功的影响。方法单中心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 应用左心室压力-应变环评估左心室整体心肌做功,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重度AS患者TAVR术前、术后的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的变化。结果共纳入26例因重度AS行TAVR治疗的患者(男性17例, 女性9例), 年龄(69.1±7.3)岁, 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为[4.2 (1.1, 9.2)]%。以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加外周收缩压估测的与心导管测得的左心室收缩期内压高度相关(r=0.918)。TAVR术后组舒张压、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主动脉瓣峰值流速及平均跨瓣压差均低于TAVR术前组, 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TAVR术前组(均P<0.05)。心肌做功指标, 校正后TAVR术后组GWW低于TAVR术前组, 而GLS、GWE高于TAVR术前组(均P<0.05)。结论...  相似文献   

5.
观察及分析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远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55例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随访达5年或5年以上的,完成了相应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前病变分为狭窄为主和反流为主组。以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将患者分为:重度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PPM)、中度PPM及无PPM组。观察这些患者术后远期超声心动图特征。术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半年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减小(P0.05)。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术后半年左室舒张期末径、左室收缩期末径减小,射血分数增加(P0.05)。重度PPM、中度PPM及无PPM组患者之间的平均跨主动脉瓣压、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射血分数的差异不明显(P0.05)。随时间的推移其它瓣膜发生病变,升主动脉增粗的例数逐渐增加。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术后患者可出现其他瓣膜及升主动脉病变,因此术后定期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及长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国产久灵全热解碳双叶瓣的跨瓣压差 ,对久灵瓣作了实验室流体力学进行流体力学测试。通过自编数据处理程序对参数进行自动分析。 2、动物实验测定 :手术中对置换 2 1m m型号二尖瓣的 6只羊用双导管法测定血流动力学 ;对 2只术后存活 2 .5年的羊先用超声法 ,然后用导管法并在多巴酚丁胺负荷下作血流动力学测定。 3、临床病人测定 :对 14例主动脉瓣和 10例二尖瓣用导管法和超声法测定。结果 :1、实验室测定 :测试瓣的Δ P,均随心率增加而减低 ,Δ P在 10 mm Hg以下。 2、动物实验 :术中 6只羊的ΔP,导管法 :5 .2± 1.7mm Hg。 2只术后 2 .5年羊的Δ P,超声法 :6 .8mm Hg。3、临床病人 :14例主动脉瓣ΔP,导管法 :6 .2 4~ 4 .10 mm Hg;超声法 :9.4 2~7.4 8mm Hg。二尖瓣Δ P,导管法 :2 .1~ 1.9m m Hg;超声法 :5 .3~ 4 .1mm Hg。结论 :国产久灵全热解碳双叶瓣平均跨瓣压差较低 ,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人造心脏双叶瓣跨瓣压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新型人造双叶瓣的跨瓣压差 ,在实验室、动物和临床上对该种人造瓣作了跨瓣压差的测定。 1.实验室测定 :在模拟人体生理循环条件下进行流体力学测试。通过自编数据处理程序对参数进行自动分析。 2 .动物实验测定 :手术中对置换 2 1mm型号二尖瓣的 6只羊用双导管法测定血流动力学 ;对 2只术后存活两年零五个月的羊先用超声法 ,然后用导管法并在多巴酚丁胺负荷下作血流动力学测定。 3.临床患者测定 :对 14只主动脉瓣和 10只二尖瓣用导管法和超声法测定。结果 :1.实验室测定 :测试瓣的ΔP ,均随心率增加而减低 ,ΔP在10mmHg以下。 2 .动物实验 :术中 6只羊的ΔP ,导管法 :5 .2mmHg± 1.7mmHg。 2只术后两年零五个月羊的ΔP ,超声法 :6 .8mmHg。 3.临床患者 :14只主动脉瓣ΔP ,导管法 :6 .2 4mmHg~ 4 .10mmHg ;超声法 :9.4 2mmHg~ 7.4 8mmHg。 10只二尖瓣ΔP ,导管法 :2 .1mmHg~ 1.9mmHg ;超声法 :5 .3mmHg~ 4 .1mmHg。结论 :新型人造双叶瓣平均跨瓣压差较低 ,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儿童主动脉瓣单叶置换(single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SAVR)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fficiency, AI)的生物力学机制,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构建理想化主动脉瓣模型及术后生长模型。改变置换瓣叶游离缘长度、瓣叶高度以及改进设计的一种凹型结构,比较不同结构尺寸对术后主动脉瓣运动同步性和关闭性能的影响。结果 置换瓣叶的闭合滞后于自体瓣叶,自体瓣叶贴合于置换瓣叶游离缘下方2 mm处。术后6年出现明显AI。增加瓣叶高度不能改善术后效果,且会增加瓣叶的最大应力。增加游离缘长度10%能够改善术后效果,当游离缘增加15%,会造成主动脉瓣过长,导致主动脉瓣产生不良的贴合。凹型主动脉瓣较传统结构更有利于瓣叶对合,能够有效降低最大应力20%,效果最佳。结论 儿童行SAVR术后,会使瓣叶运动不同步,对合点发生偏移,术后6年出现AI现象。建议裁剪为增加游离缘长度10%的凹型结构,不建议增加瓣叶高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 15例心脏人工机械瓣相关并发症外科治疗初步经验。方法 本组 15例患者中 ,男 7例 ,女 8例 ,年龄 315 9岁 ,平均 (4 5 .5± 8.0 )岁。术前均明确诊断 ,人工机械瓣心内膜炎 4例 ,单纯主动脉瓣周漏 4例 ,单纯二尖瓣周漏 4例 ,单纯主动脉瓣并二尖瓣周漏 2例 ,二尖瓣栓塞 1例。肺水肿 10例 ,充血性心力衰竭 6例。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间隔 1个月至 72个月 ,平均 (2 1.9± 18.2 )个月。本组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再次主动脉瓣替换术 4例 ,再次二尖瓣替换术 2例 ,主动脉瓣周漏修补术 2例 ,二尖瓣周漏修补术 5例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周漏修补术 2例。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右心室交通残余漏修补术 1例 ,三尖瓣成形术 4例 ,主动脉瓣替换术 1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结果 手术死亡 5例 (33.3% )。术后低心排、多脏器功能衰竭 (3例 )为死亡主要原因。 1例为劈胸骨时损伤主动脉大出血 ,术后深昏迷死亡 ,中毒性休克死亡 1例。存活 10例 ,随访 ,死亡 1例为再次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半年瓣膜栓塞 ,余 9例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人工机械瓣膜病外科治疗值得 ,但手术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保留全瓣瓣下结构在瓣膜置换手术中争议不断,对于瓣膜疾病术式的选择尚无统一且可靠标准。目的:探讨分析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促进瓣膜有效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因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要病变合并或不合并主动脉瓣疾病,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的患者68例,其中保留全瓣瓣下结构11例、保留后瓣瓣下结构35例、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22例。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比较3组患者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左室舒张期末横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等心功能指标,以及左室流入道及流出道、各瓣膜功能、瓣周愈合情况;并记录术后3年内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1)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和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组(P <0.05);(2)3组患者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左室舒张期末横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等心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期末横径低于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和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avid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行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60(35±13)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7例、轻中度反流4例,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观察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及主动脉瓣反流情况,包括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平均跨瓣压差、峰值跨瓣压差及最大血流速度。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围术期观察指标:体外循环时间(246.1±2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7.5±21.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5(3.25,9.25)h,重症监护时间(2.8±1.5)d,术后24 h引流量(418.2±299.0)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2.5个月,未见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显示患者人工血管血流均通畅,主动脉瓣轻微反流8例、轻度反流3例,平均跨瓣压差均<10 mmHg(1 mm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患者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3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David手术结合主动脉瓣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下反流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其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保留瓣下结构对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与计算机图像分析相结合的彩色多普勒技术,对一组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瓣膜下游相对扰动强度(Relative turbulent intensity,Irel)等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无论保留后瓣或全瓣瓣下结构,单叶机械瓣(单叶瓣)下游Irel均较双叶机械瓣(双叶瓣)高(p<0.05).对于双叶瓣,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后瓣组)和未保留瓣下结构组(未保留组)之Irel均低于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全瓣组)(p<0.05);而对于单叶瓣,保留后瓣组Irel低于保留全瓣组(p<0.05),同时高于未保留组(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引起跨瓣血流湍流强度增大,尤见于全瓣瓣下结构均保留者,而且单叶瓣甚于双叶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皮素-1水平与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外科中心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术后房颤组(n=28)和无术后房颤组(n=91)。2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作胸部正中切口并劈开胸骨。切开心包并悬吊,肝素化后升主动脉、右心房二阶梯引流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降温,阻断循环,切开主动脉,探查主动脉瓣病变情况,剪除病变主动脉瓣,选择合适大小的人工主动脉瓣(机械瓣或生物瓣)进行置换,全周间断缝合。关闭主动脉切口。复温、排气,开放循环。并行稳定后停止体外循环,拔出动静脉管路。常规止血关胸,结束手术。统计患者术前各项资料中最可能影响术后房颤发生的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内皮素-1水平、基础疾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术中资料(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资料[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行开胸止血术例数、使用何种类型人工瓣膜(机械瓣或生物瓣)]。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内皮素-1预测术后新发房颤的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术后新发房颤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1)术后房颤组患者的年龄为(53.0±12.1)岁,高于无术后房颤组[(47.1±13.6)岁],术前内皮素-1水平为0.43±0.19,高于无术后房颤组(0.27±0.14),NYHA分级≥3级患者比例为14.3%(4/28),高于无术后房颤组[4.4%(4/91)],左心房直径为(40.6±4.8) mm,大于无术后房颤组[(36.7±5.2 ) mm],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比例为39.3%(11/28),低于无术后房颤组[60.4%(55/9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房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13.9±41.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5.3±24.1) min,无术后房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08.6±46.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2.5±31.4) min,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7、-0.432,P=0.59、0.67)。(3)术后房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7±14.3) h、(9.1±3.6) d,均大于无术后房颤组[(19.6±9.5) h、(7.6±2.9) d];置换机械瓣患者比例为85.7%(24/28),低于无术后房颤组[96.7%(88/91)],置换生物瓣膜患者比例为14.3%(4/28),高于无术后房颤组[3.3%(3/9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颤组患者术后行开胸止血术的比例为3.6%(1/28),高于无术后房颤组[2.2%(2/9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ROC曲线对内皮素-1预测术后新发房颤的价值进行分析可得,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6~0.85,截断值0.265 pmol/L,特异度0.75,敏感度0.63。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内皮素-1>0.265组(n=55)和内皮素-1<0.265组(n=64),对2组患者术前、术中资料和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可得内皮素-1>0.265组患者左心房直径大于内皮素-1<0.265组患者,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比例低于内皮素-1<0.265组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38.2%)明显高于内皮素-1<0.265组(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NYHA分级≥3级、左心房直径、主动脉瓣狭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置换生物瓣及内皮素-1>0.265 pmol/L均与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相关;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左心房直径、置换生物瓣和内皮素-1>0.265 pmol/L与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呈独立相关。 结论在单纯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中,除左心房直径、置换生物瓣外,较高的内皮素-1水平也是患者发生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保留瓣下结构对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为临床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与计算机图像分析相结合的彩色多普勒技术 ,对一组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瓣膜下游相对扰动强度 (Relativeturbulentintensity,Irel)等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 .结果 无论保留后瓣或全瓣瓣下结构 ,单叶机械瓣 (单叶瓣 )下游Irel均较双叶机械瓣 (双叶瓣 )高 (p <0 .0 5 ) .对于双叶瓣 ,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 (保留后瓣组 )和未保留瓣下结构组 (未保留组 )之Irel均低于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 (保留全瓣组 ) (p<0 .0 5 ) ;而对于单叶瓣 ,保留后瓣组Irel低于保留全瓣组 (p <0 .0 5 ) ,同时高于未保留组 (p <0 .0 5 ) .结论 保留瓣下结构可引起跨瓣血流湍流强度增大 ,尤见于全瓣瓣下结构均保留者 ,而且单叶瓣甚于双叶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J-Valve?支架瓣膜行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治疗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配合方法。 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资料,共1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国产J-Valve?系统为患者行TAVR术。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包括术前访视、熟悉仪器设备、介入耗材设备等)、术中流畅的手术配合[包括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术中患者体温保护、X线防护、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的监测以及支架瓣膜的装配等]和术中安全管理(包括防止输送器移位和动脉置管的护理等)。观测患者术中是否使用心肺转流、发生心室快速起搏、中转行常规体外循环下TAVR术,是否有冠状动脉阻塞、植入瓣膜是否有移位,有无瓣膜内狭窄及瓣周漏等情况发生,观测术后即刻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患者在ICU是否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术中平均出血量、患者在ICU时间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射血分数以及是否存在瓣周漏等;了解患者心功能分级、活动耐量以及是否存在胸闷、心绞痛等症状。 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TAVR术,未使用心肺转流、未发生心室快速起搏,无中转行常规体外循环下TAVR术,未发生冠状动脉阻塞或植入瓣膜移位,未见瓣膜内狭窄及瓣周漏等情况。术后即刻平均主动脉跨瓣压差为[5.8(4.9,12.9)] mmHg(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在ICU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0.0 (100.0, 500.0)]mL,患者在ICU时间为(1.2±0.4) d,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19.0 (8.5, 23.5)] h,平均射血分数为(56.2±15.6)%,仅有2例患者存在微量瓣周漏。末次随访中,10例患者心功能Ⅰ级,4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患者的活动耐量都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等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手术室护士正确掌握TAVR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各项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与外科医师密切配合,是患者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了解二尖瓣置换术mitralvalvereplacement,MVR保留瓣下结构对不同类型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机械瓣下游湍流剪应力turbulentshearstress,TSS等指标进行体内定量研究。结果无论保留全瓣或后瓣,跨瓣血流边界位点TSS在两种不同构型机械瓣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叶机械瓣(单叶瓣)TSS较双叶机械瓣(双叶瓣)高。对于单叶瓣,TSS在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全瓣组)、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后瓣组)与未保留瓣下结构组(未保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双叶瓣,保留全瓣组TSS均高于其它2组(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跨瓣血流扰动性,使下游TSS增大。这种影响以全瓣保留者为著,单叶瓣甚于双叶瓣。对于心功能较差,有必要保留全瓣瓣下结构者,可尽量使用双叶瓣,以减轻对人工心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经皮"瓣上瓣"支架植入治疗急性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提供相关应用解剖。方法解剖5例外形大小正常的成年人心脏和升主动脉的标本;回顾性分析178例升主动脉CTA病人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31例,女性47例,以及85例主动脉瓣上造影(DSA)病人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测量不同位置升主动脉的内径及长度。结果根据升主动脉CTA测得D1、D2、L1、L2分别为(30.5±2.3)、(25.5±1.8)、(36.5±3.6)、(31.2±4.1)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的SD1、SD2、SL1、SL2分别为(17.1±1.2)、(14.2±0.9)、(21.4±1.1)、(17.8±1.3)mm;根据升主动脉DSA测量得出的D1’、D2’、L1’、L2’分别为(28.7±2.8)、(24.4±2.1)、(34.3±2.9)、(29.4±3.6)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SD1’、SD2’、SL1’、SL2’分别为(16.0±1.4)、(13.5±1.2)、(19.7±1.6)、(16.7±2.0)mm。结论经皮主动脉"瓣上瓣"支架具有成功的动物实验研究背景,可作为一种新技术用于临床,其瓣膜支架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应根据升主动脉段的内径和长度来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随着生物瓣膜毁损病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经导管瓣膜作为瓣中瓣被应用于二次瓣膜置换手术,但其流体力学性能鲜有报道.本文将经导管瓣膜安装在生物瓣膜内形成瓣中瓣结构,并对其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体外测试及评价.方法 将经导管瓣膜(23 mm、27 mm、29 mm)分别安装在对应规格生物瓣膜(23 mm、27 mm、29 mm)中形成瓣中瓣,进行稳态前向流实验、稳态反向泄漏实验、脉动流实验,对其流体力学性能进行评价,并与同规格生物瓣膜流体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 稳态前向流实验中,同一规格的经导管瓣中瓣跨瓣压差随着前向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稳态反向泄漏实验中,同一规格的经导管瓣中瓣泄漏量随着反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脉动流实验中,经导管瓣中瓣和生物瓣膜的平均跨瓣压差、返流百分比和有效瓣口面积变化趋势相同.对于同一规格的经导管瓣中瓣和生物瓣膜,随着心输出量的增加,跨瓣压差增大,返流百分比减小,有效瓣口面积增大;在同一心输出量下,随着经导管瓣中瓣和生物瓣膜规格的增大,跨瓣压差减小,返流百分比增大,有效瓣口面积增大.结论 经导管瓣中瓣体外脉动流性能指标满足YY/T1449.3—2016标准中经导管瓣膜的性能要求,且其脉动流性能与同规格生物瓣膜相比无明显差异.该经导管瓣中瓣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类似于临床原位移植方法,将同种动脉瓣固定在PS—1型装置的主动脉瓣位上。脉动流测试结果表明:此无结构和材料缺陷心瓣表现出理想心瓣特性:小而相对固定的瓣膜关闭容积、无舒张期泄漏、瓣环可扩张,在相对于正常成人的模拟心率和心输出量时,有效开口面积不小于其对应的肺动脉瓣环径解剖值。这是用此装置测试人工心瓣血流动力学性能的绝对标准。与在体正常值比较,测试高估收缩期跨瓣压差,瞬时最大跨瓣压差这一参数的意义值得怀疑。测试结果缺乏规律,模拟左室压力波形与病理波形一致,表明采用同种主动脉瓣作为人工心瓣脉动流测试的标准参比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中采用选择性常温股-股体外循环(CPB)的应用策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23例重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杂交手术室内经心尖入路行TAVI,其中5例患者在常温股-股CPB辅助下完成手术。统计患者采用体外循环的方法及流转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5例患者中3例采用预防性常温股-股CPB,2例采用挽救性常温股-股CPB,平均转流时间(66. 8±36. 6) min,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 0. 05),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P 0. 05)。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 6±1. 7) d,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经心尖入路行TAVI的患者,术前合理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多学科合作,预防性或紧急建立体外循环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