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芳  赵明刚  李翠  拓园  王翔 《西部医学》2022,34(1):63-68
目的 调查西安市246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相关基因 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突变位点分布情况,为寻求适合该地区人群的遗传咨询模式做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微阵列芯片法,对西安地区24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9个热点筛查,在后续遗传咨询中,进一步实施家系调查,并针对性地进行GJB2、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 246例耳聋患者中,基因突变检出率34.55%(85/246),其中,GJB2基因突变率17.48%(43/246),SLC26A4基因突变率14.23%(35/246),7例线粒体DNA 12SrRN A1555A>G均质突变,占比2.85%(7/246)。另外,家系调查结果显示GJB2、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率48.72%(19/39)。最后,GJB2和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序列分析,在GJB2基因上发现了额外的突变位点c.605ins46,c.79G>A,c.341A>G,c.257C>G,c.109G>A。结论 西安市耳聋患者基因筛查应以GJB2、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另外,不可忽视全面家系调查及适时联合GJB2、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序列分析在后续诊断、治疗、生活及婚育指导等个性化遗传咨询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2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中国人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分析,以明确其分子病因。方法:门诊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22名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全序列,以及SLC26A4基因7+8外显子和19外显子序列。所有PCR扩增产物经DNA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提交NCBI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对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进行分析。结果:22名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3种GJB2基因的突变:235delC纯合突变2例;235delC杂合突变3例及176del16bp和299delAT复合突变1例;mtDNA12SrRNA基因检出有2种已知致病突变:A1555G2例和C1494T2例;SLC26A4基因有IVS7-2A>G杂合突变2例,纯合突变1例。结论:PCR扩增结合DNA测序是耳聋基因诊断的经典和有效的方法,能确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分子病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但该方法存在不能定性、耗时费力、所需成本昂贵且不能同时对不同基因的多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等缺点。因此,临床的耳聋基因诊断,需要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通量高、价格低廉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突变筛查,评估新生儿中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频率、突变类型以及其与耳聋的相关性。方法经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自愿要求行耳聋基因检测,收集本科室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脐带血756例,提取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群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 AT)、GJB3(538 C>T)、SLC26A4(IVS7-2A>G、2168 A>G)、线粒体DNA 12S rRNA(1555 A>G、1494 C>T),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756例新生儿检测出GJB2(235del C)突变15例,GJB2(176 del 16)突变1例,GJB2(299 del AT)突变4例,SLC26A4(IVS 7-2 A>G)突变13例,SLC26A4(2168 A>G)突变1例,12S rRNA(1555 A>G)均质突变型1例,测序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在没有耳聋家族史的新生儿中,GJB2基因的杂合突变率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率,GJB3基因的突变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 GJB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 ,PCR 扩增 GJB2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域,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 DNA 测序和 BLAST 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为迟发性、渐进性、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GJB2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6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 c .79G > A (p .Val27Ile)和 c .341G > A (p . Glu114Gly)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而位于3′‐UTR 的 g .4159T > C 、g .5142G/T 、g .5227G/A 、g .5352T /C 突变为本研究新发现。结论该家系未发现 GJB2外显子致病性突变,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SLC26A4基因编码区突变进行分析,以明确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发病的分子学基础,为耳聋基因的筛查和产前诊断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特教学校100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静脉血,用于SLC26A4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应用直接测序法分别对SLC26A4基因20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①耳聋分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障碍、残疾和残废的国际分类》(1980年)中听力损失分级标准进行评定,100例患者均被诊断为重度以上双侧耳聋且均为非综合征型耳聋。②PCR检测结果:以100例患者的DNA样本(SLC26A4基因2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③测序结果:被检测的100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6例SLC26A4突变导致的内耳最常见的畸形前庭水管扩大(EVA),携带SLC26A4基因ⅣS7-2A>G纯合突变的6例(占6%),携带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的14例(占14%)。结论河北省邯郸市特教学校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SLC26A4基因ⅣS7-2A>G纯合突变及携带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因此对SLC26A4基因突变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可有效避免高危人群出现耳聋,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藏族非综合征性耳聋儿童患者中,常见致聋基因GJ B2、SLC26A4、MTRNR1突变类型和发生率.方法 选取27例藏族先天性、非综合征性、重度-极重度耳聋儿童患者,取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GJB2、SLC26A4、MTRNR1基因突变.结果 27例患儿中,未发现有GJB2、SLC26A4、MTRNR1三个基因编码区携带任何致病突变.只发现GJ B2基因的2种常见多态性改变V27I(等位基因频率为27.8%)和E114G(等位基因频率为16.7%).结论 初步判断在大部分种族中最常见的耳聋基因GJB2、SLC26A4、MTRNR1基因,不是藏族耳聋病人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云南省普洱地区傣族、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方法采集同一地区的傣族(20例)、汉族(74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共94例)及152例健康人群(40例傣族和112例汉族)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GJB2基因编码区的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检测GJB2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 GJB2基因检测发现了6种常见核苷酸序列的改变方式,包括79G→A、341A→G、109G→A、235delC、608T→C和257-258GC to CG.对照组中未检测到235delC致病突变.在94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发现3例(傣族1例,汉族2例)携带235delC纯合突变(3.19%).其余5种碱基改变为常见的多态性变化.结论相对于中国内地的汉族而言,普洱地区的傣族、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基因235delC的突变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1190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序列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Yu F  Han DY  Dai P  Kang DY  Zhang X  Liu X  Zhu QW  Yuan YY  Sun Q  Xue DD  Li M  Liu J  Yuan HJ  Y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0):2814-2819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患者GJB2基因的突变序列,为绘制中国NSHI人群GJB2基因的突变图谱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安徽省、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聋哑学校1190例NSHI患者及301例正常对照的血样,进行GJB2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测序,检测GJB2基因的序列改变,对GJB2基因的序列改变进行统计。结果1190例患者中,共检测到明确病理性突变16种。NSHI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235delC、299-300delAT、176dell6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确定了235delC为中国NSHI人群中GJB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方式,其次为299-300delAT、176ddl6bp,检测结果为绘制中国NSHI人群GJB2基因的突变图谱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韩跃峰 《医学综述》2012,18(17):2774-2777
遗传性耳聋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在我国GJB2基因突变是最重要的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因素之一。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性耳聋中,有50%的患者存在GJB2基因突变。在不同种族中GJB2基因的突变位点不同,中国人以235delC突变最常见,其次为299~300delAT、176del 16bp和35delG。目前发现GJB2基因突变不但可引起遗传性耳聋,还可引起获得性耳聋。现就GJB2基因突变致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相关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及检测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非综合征性耳聋是最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既可表现为人群中的散发,也可表现为家族中的多发。因此,对非综合征性耳聋人群突变热点基因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有助于对其家族内的母系成员早期预防和实施干预,有效地防止新的患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现就非综合征性耳聋人群的突变热点基因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安徽汉族遗传性耳聋患儿142例基因芯片的筛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技术研究142例安徽汉族遗传性耳聋患儿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位点的分布特点.方法 取患儿干血斑,提取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检测患儿GJB2、SLC26A4、GJB3和mtDNA 12s rRNA 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耳聋突变位点.结果 142例遗传性耳聋患儿中,检出携带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患儿68例(47.89%),GJB2、GJB3、SLC26A4、mtDNA 12s rRNA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8.17%(40/142)、0.70%(1/142)、18.31%(26/142)、5.63%(8/142).结论 GJB2、SLC26A4、mtDNA 12s rRNA这3个基因是导致安徽汉族遗传性耳聋患儿耳聋主要基因,其中GJB2的235delC、SLC26A4的IVS7-2A>G、mtDNA 12s rRNA的1555A>G是本研究组患儿最常见的致聋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宁波市余姚地区22个非综合征型耳聋(NSHI)家系GJB2、GJB3、GJB6编码区以及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进行临床、遗传和分子特征分析评估。方法:调查对象来自于余姚市人民医院22个NSHI家系22名先证者及患病家属33名,听力正常者254例,且均未携带GJB2、GJB3、GJB6编码区以及线粒体基因致病突变。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并对受检者GJB2、GJB3、GJB6基因编码区以及线粒体基因进行测序,结合患者听力学检查、耳聋相关突变热点基因检测以及患者家系资料进行综合遗传分析。结果:在来源于宁波市余姚地区的22个NSHI家系的33名患者中,发现携带有GJB2基因235delC单突变家系4例,GJB2双杂合突变家系2例,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3例。在GJB3、GJB6编码区并未发现有致病突变。在这22个NSHI患者家系中,有27.3%的家系检测出携带有GJB2基因病理性突变;有13.6%的家系携带有线粒体12S rRNA基因1555A>G突变。据临床资料显示,6个携带GJB2基因病理性突变家系以及3个携带1555A>G 突变家系的听力损失程度、发病年龄、耳聋外显率等都有差异。结论:GJB2基因以及线粒体12S rRNA基因1555A>G突变是浙江省余姚地区NSHI患者的主要相关基因,可能也存在其他未知基因与这2个基因相互协同作用,对患者表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耳聋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缺陷,在已发现的遗传性耳聋中,有70%属于非综合征型听力缺损。据估计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总数在100个以上,目前已经确定了近8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遗传位点,其中23个基因已经被成功克隆。本报道一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该家系中存在2代近亲结婚,共2代13人出现聋哑症状。经遗传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均不符合,提示此家系中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可能为线粒体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群体中mtDNA 12SrRNA A1555G突变,以探讨该群体与线粒体突变的关系。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102名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提取外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tDNA目的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对阳性标本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该校102名学生中,全部为感音性耳聋,其中54例使用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7例(6.9%)存在线粒体基因A1555G位点突变。结论:该群体线粒体A1555G位点的突变率高于以往的报道,携带有该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高度易感性,该基因突变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LC26A5基因IVS2-2A>G突变与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市聋校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20例及同地区听力正常人100例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LC26A5 IVS2-2区域,对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性质的鉴定.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序列分析在120名散发聋患者及100例听力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到SLC26A5基因IVS2-2位点任何形式的碱基变异.结论:SLC26A5 IVS2-2A>G在中国汉族非综合征耳聋及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较低或无突变,其与遗传聋的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耳聋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200例,采用耳聋基因芯片结合DNA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人中4个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分子检测?9个突变位点分别是:GJB2基因的35delG?176del16bp?235delC和299delAT,GJB3基因的C538T,SLC26A4基因的IVS7-2A>G和A2168G,以及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的A1555G和C1494T?结果:芯片筛查发现携带上述耳聋基因突变者78例(39.0%),其中GJB2突变37例(18.5%),SLC26A4突变28例(14.0%),GJB3突变2例(1.0%),mtDNA 12S rRNA突变11例(5.5%)?59例(29.5%)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结论:约30%的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耳聋基因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高薇薇  卢文翔  张雷  白云飞 《浙江医学》2017,39(12):957-960
目的筛查分析宁波地区非综合型耳聋(NSHL)患儿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情况,了解该地区耳聋患儿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就读的重度、极重度NSHL患儿168例,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采用多重突变阻滞扩增系统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进行4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的29个位点的突变筛查。结果本研究NSHL患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热点突变58例(34.52%),其中单一GJB2基因热点突变者43例,单一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者9例,GJB2基因合并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者3例,12SrRNA基因热点突变3例;GJB2、SLC26A4、12SrRNA基因热点总突变率分别为27.38%、7.14%和1.79%。在所有热点突变中,以GJB2235delC突变率最高(23.21%),其次是GJB2299delAT(5.36%)。结论宁波地区NSHL患儿热点突变耳聋基因以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主,且GJB2235delC是最常见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评价2013年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调查结果,以改进和提高耳聋基因检测质量.方法 2013年5月向全国30家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实验室发放15个批号质控血片,包括线粒体DNA 12SrRNA 1555A>G(批号201311~201315)、SLC26A4 IVS7-2A>G(批号201321 ~201325)、GJB2 235delC(批号201331 ~ 201335).实验室自愿参加此次调查活动,并按照规定格式上报结果、测定方法、仪器和试剂等相关信息.组织者采用Clinet EQA程序、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 13.0软件对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质控样本的结果采用正确率(回报结果正确实验室数/参加该项目检测实验室总数)进行描述性评价.结果 有24家实验室回报了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1555A>G检测结果,回报率为80.0%(24/30),5个批号的正确率分别为95.8%(23/24)、95.8%(23/24) 、100%(24/24)、95.8% (23/24)和95.8%(23/24),总体批号中正确率为96.7%(116/120).有23家实验室分别回报了SLC26A4基因IVS7-2A>G和GJB2基因235delC质控血片的检测结果,回报率为76.7% (23/30);IVS7-2A>G 5个批号的正确率分别为95.7%(22/23)、95.7%(22/23)、100%(23/23)、95.7%(22/23)和95.7%(22/23),总体批号中正确率为96.5%(111/115);235delC 5个批号的正确率均为100%(23/23).本次调查中约2/3的实验室使用了荧光PCR法,约1/3的实验室使用了微阵列芯片法.结论 本次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调查结果总体上是满意的,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和SLC26A4基因检测部分批号存在着错误的结果.基因检测实验室应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意识,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提高我国新生儿耳聋检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1个典型的有再生育要求的遗传性耳聋家庭病例,阐述聋病基因产前诊断的内容、过程及其在为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明确受检者基因型并向该家庭提供遗传学信息后,在母亲妊娠24周时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DNA,继之行聋病基因诊断,明确胎儿的基因型.结果 先证者携带SLC26A4(PDS)中IVS7-2A>G纯合性突变,后经颞骨CT证实其双前庭水管扩大,父母携带IVS7-2A>G杂合性突变,母亲再次怀孕后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为IVS7-2A>G纯合性突变者.先证者父母选择了终止妊娠.结论 遗传性耳聋的产前诊断可为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有效地避免聋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和分析青海省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突变和GJB2突变流行病学特征,为耳聋基因诊断方法和筛查策略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青海省261例耳聋患者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和GJB2第2外显子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限制性内切酶Alw261检测线粒体DNA A1555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