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分为单侧组(n=39)和双侧组(n=39)。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改良MacNab法评价术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P=0.04);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MacNab疗效评价,单侧组优良率82.1%(32/39),双侧组优良率87.2%(34/39),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χ~2=0.394,P=0.53)。结论两种入路方式减压治疗DLSS患者早期均能有效改善神经压迫症状,双侧入路方式较单侧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与经椎间盘镜椎间盘切除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组(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经椎间盘镜组(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每组各25例。对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优良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症状、体征、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5.0±1.1)次、(5.0±0.9)次(P0.05);PEI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MED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于MED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PEID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ODI评分较MED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VAS评分及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良率88%,MED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及ME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透视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但PEID较MED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LDH患者8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43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2例(B组)。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等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痛和下肢痛,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功能状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腰椎功能。结果 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腰痛VAS评分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后下肢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A组腰痛VA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Wiltse入路治疗LDH在降低手术创伤、减少住院天数、减少术后腰痛、减少残留神经功能后遗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路开窗减压与非减压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97例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采用后路开窗减压手术51例(减压组),采用后路非减压手术46例(非减压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节段、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TLICS)、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及VAS评分、ODI、JOA评分。结果非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减压组(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组有4例发生术后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1.7个月。两组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均无继发后凸畸形及继发神经症状加重。两组术后3 d及1年各影像学指标及疗效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VAS评分、ODI均显著低于术后3 d(P0.05),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非减压组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减压组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 d非减压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及JOA评分高于减压组,VAS评分和ODI显著低于减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路开窗减压手术相比,后路非减压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后路非减压手术是治疗椎管内占位达椎管面积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PTED)与后路椎间孔镜(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08—2018-08间陆军第83集团军医院收治的66例LDH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PTED组和PEID组,各3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PEID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TED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多于PT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TED组总有效率高于PE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前后2组患者组间VAS、ODI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PEID手术均为微创、有效、安全的LDH治疗方法。PTED术中出血量更少,更符合微创手术理念,有助于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皮内镜经椎间盘摘除术(PEID)治疗L5~S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2020-0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信阳医疗区骨科收治的72例L5~S1腋下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椎板间入路PEID组(PEID组,31例)和传统后路开放椎间盘摘除术组(传统开放组,41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临床指标及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PEID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和拆线时间均短(少)于传统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9~12个月,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PEID组患者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时间点2组患者的VAS、OD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间入路PEID与传统后路开放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腋下型LDH,在改善患者的VAS、OD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椎板间入路PEID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痛苦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不高等优势,故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减压与传统开放手术减压治疗腰椎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狭窄症患者90例,其中48例行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A组),42例采用传统开窗减压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症状缓解等方面的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伤口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B组2例硬膜破裂,术中修补。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1)。两组术后3月至18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较传统椎管减压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微创椎间孔镜减压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8例,将其按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其中微创组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龄40~81岁,平均(54.7±8.6)岁,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开放组62例,男30例,女32例,年龄45~83岁,平均(55.3±11.5)岁,采用传统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0.34±6.42)min,术中出血量为(15.65±3.37)mL,住院时间为(5.68±1.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9%;开放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6.75±6.12)min,术中出血量为(414.36±18.27)mL,住院时间为(12.37±1.69)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1%。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能够达到基本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并发症相对较低、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但该技术学习曲线较长,对于手术经验不足尤其是初学者来说,仍具有挑战性,术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7例,其中采用后正中入路Quadra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DLS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B组(20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精准度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3—7月未经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3例,其中11例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机器人组),22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根据术后CT复查螺钉的位置予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以评估置钉精准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7个月,平均5.31个月。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机器人组术后3 d ODI和VAS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复查CT,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精准度,机器人组可接受螺钉占比89.13%(41/4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06%(10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虽手术时间长于常规手术,但置钉精准度高、安全有效,且手术微创,术后患者能快速康复,是值得推广和进一步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soC-3D计算机导航下结合MastQuadrant通道管微创减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IsoC-3D计算机导航下经皮椎弓根内内固定结合MastQuadrant通道管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6~72岁,平均50.2岁。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18例(85.7%)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ODI评分术前(49.6±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7.2±9.2)分,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腿痛VAS评分术前(75.2±10.0)分,末次随访时下降至(12.2±11.8)分(P<0.01)。腰痛VAS评分从术前(59.9±17.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6.6±11.5)分(P<0.01)。1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结论: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术式,MastQuadrant通道管在显微镜及目视下进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同时结合三维导航系统技术快速辅助下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临床疗效良好,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选取84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进行手术设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Top-ping-off 手术治疗组42例(改良Topping-off组)及多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中采用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0年8月,华侨大学附属德化医院采用PVP治疗OVCF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组),30例采用传统局部麻醉(局部麻醉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中、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ODI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OVCF术中采用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并未增加风险、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且可有效缓解患者术中、术后早期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显微镜下精准减压术(microscope- assisted precise decompression,MPD)与传统椎板切除减压术(traditional laminectomy decompression,TLD)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效果,评估MPD治疗DLSS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单节段DLSS患者,其中采取TLD治疗43例,采取MPD治疗39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d内最高体温以及术后外周血的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采用ODI和VAS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TLD组相比,MPD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切口更小、术后3d内的最高体温较低、以及术后24 h外周血的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平均值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VAS和ODI评分方面,两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MPD组优于TLD组(P<0.01).末次随访时,TLD组优18例,良15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6.7%;MPD组优27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2.3%,MPD组的临床疗效优于TLD组(P<0.05).末次随访时,11例TLD及3例MPD患者出现手术节段失稳,TLD手术节段失稳发生率高于MPD组(P<0.05).[结论]短期内,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DLSS均可获得充分的减压及良好的临床效果;与TLD相比,MPD具有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轻、手术对腰椎稳定性负面影响小以及远期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李孝静  江渟  马启明 《骨科》2020,11(3):216-222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结合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7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椎弓根螺钉PLIF组(29例)、CBT螺钉PLIF组(24例)和改良CBT螺钉PLIF组(19例)。分析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各组术后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融合率。结果改良CBT螺钉P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的ODI均显著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弓根螺钉PLIF组的CK值和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和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BT螺钉固定结合改良PLIF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应用单/双切口完成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2月本院MIS-TLIF治疗的8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切口完成双侧内固定组40例(试验组),采用双侧切口完成双侧内固定组46例(对照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在术前,术后1 d,术后3、6、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记录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融合情况等信息。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试验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前腰椎功能优良率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6个月腰椎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1 d、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1 d、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6、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方式完成双侧内固定在MIS-TLIF中应用效果相当,但单侧切口较双侧内固定具有创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愈合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可减轻术后疼痛,加速腰椎功能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准定位责任神经根联合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8月在本科手术治疗76例多节段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精准定位责任神经根后,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38例行选择性开放椎管减压(开放组),38例行内镜椎管减压(内镜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早期术口VA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5~28个月,平均(20.93±3.64)个月。内镜组下地行走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腰椎J0A和0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J0A评分显著增加(P<0.05)。内镜组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腰痛VAS、腰椎J0A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且术后3个月0DI评分优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MacNab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P<0.05),椎间隙高度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在明确责任神经根基础上,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多节段DLSS,较开放术式恢复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