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静  毕宏生  姜建 《山东医药》2009,49(42):114-115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是部分角膜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最初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和保持一个透明的角膜植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并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总结201 1年2月~2014年1月42例采用PVP和PK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PVP治疗,19例行PKP治疗.PVP组:男10例,女13例;PKP组:男8例,女11例.统计两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后患者局部疼痛症状缓解,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未发生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两组手术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手术时间较PVP组长.两组手术前后OD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体高度恢复、Cobb's角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手术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疼痛症状,PKP术相对于PVP术能更有效地矫正畸形、维持伤椎高度及恢复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3.
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病致盲复明的重要方法。随着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及抗排斥反应药物的开发应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术后角膜规则或不规则散光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1,2]。本文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1~3年出现严重散光、经框架眼镜矫正不满意的患者采用RGP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抗体夹心EL ISA法检测发现正常大鼠房水中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为(95.95±11.33)pg/m l,角膜移植术后大鼠为(552.16±68.32)pg/m 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正常大鼠房水中即存在IL-1β,角膜移植术后大鼠房水IL-1β含量显著升高,参与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启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急性排斥期角膜移植物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死亡受体-4(DR4)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模型,设生理盐水处理组和IL-1RA治疗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急性排斥期角膜植片TRAIL及DR1表达,并以正常大鼠角膜作对照。结果TRAIL及DR4在正常角膜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层。急性排斥期角膜植片各层TRAIL及DR4表达均增高;与IL-1RA治疗组相比.生理盐水处理组TRAIL及DR4表达增高更明显。结论TRAIL及DR4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IL-1RA可通过调节其表达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及其优劣势。方法选择绝经后女性OVCF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KP组与PVP组,每组21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 w、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及脊柱后突Cobb角度、骨密度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PKP组的骨水泥量、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PVP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VP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显著短于PVP组(均P<0.05),而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椎体前后缘高度、椎体后突Cobb角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以上椎体参数均显著改善(P<0.05),且PKP组在术后2 w、术后6个月以上椎体参数改善效果显著优于PVP组(P<0.05)。术后6个月,PKP组股骨颈与下腰椎骨密度均明显大于PVP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PKP组的以上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4.76%),明显低于PVP组4例(19.05%,P<0.05)。结论PKP术治疗绝经后妇女OVCF的临床效果优于PVP术,有助于椎体骨密度增加,快速恢复脊椎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单纯行PVP或PKP的OVCF患者92例(共128个椎体),根据手术方式分成PVP组和PKP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的有效率、后凸矫正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PVP组有效率为90.00%,PKP组有效率为92.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其中PKP组VAS评分显著低于PVP组(P0.05);两组患者间后凸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明显低于PVP组的36.00%(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明显高于手术前,其中PVP组伤椎高度显著高于PKP组(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OVCF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PKP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的VAS评分,且骨水泥渗漏率更低,而PVP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伤椎的高度。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依降钙素配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因OVCF行PKP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PKP术后当日给予依降钙素肌注)及对照组(68例,单纯予PKP)。患者均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1±0.4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术前、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骨密度(BMD)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及功能障碍均有效缓解,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缓解更加明显。至末次随访时对照组术后新发邻近椎体骨折2例,手术椎体再骨折6例;观察组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1例,手术椎体再骨折1例,两组骨折发生时间集中在术后(4.5±0.57)个月,两组早期术后再骨折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绝经后妇女OVCF临床疗效显著,术后给予依降钙素肌注可减轻因骨质疏松进行性加重导致的腰背痛,并能有效降低早期再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1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1例(14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菌药物 3 d ,观察患者腰背部疼痛变化;随访 2 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中柱平均高度变化并测量Cobb角.结果11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0 min;无术中死亡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不良反应发生,1例骨水泥外漏,未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患者腰背疼痛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4例;术后伤椎前、中柱平均高度明显提高,Cobb角矫正到正常水平.认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8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8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共19例采用PVP方法治疗;同期60~79岁共17例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对患者术前、术后1~7 d,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同时对2种术式透视时间、注射骨水泥量、住院总费用等进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止痛效果良好,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视时间PVP组(107±37)s短于PKP组的(151±76)s,(t=2.24,均P<0.05).费用PVP组为(16 124±5850)元低于PKP组的(34 265±6655)元,(t=9.26,P<0.01).结论 PVP和PKP对于高龄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止痛效果类似,PVP操作更简单,手术透视时间少,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CVF)是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疾病,发生率达30%[1],对于这类骨折,传统卧床有加剧骨质疏松病情及并发症之嫌,而开放手术又因并发症之风险使得医生不敢轻易而为.椎体扩大术(VBA)适合于OCVF的急性期,现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以迅速止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是有效治疗手段[2].OCVF中有不少骨折涉及脊椎中柱,因此包含了一些爆裂性骨折.对于椎体爆裂性骨折曾被归属于VBA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对于轻度爆裂性骨折,有不少医生尝试PVP手术治疗[3,4],PKP技术的应用,使更多医生开始尝试使用PKP技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其椎体矢状面撑开作用形成注射空腔使其形成部分复位并减少了减少了椎管内渗漏引发神经损伤的风险.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性骨折28例32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配合唑来膦酸(密固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集我院行PKP配合密固达药物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9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60月,平均32.4月。分别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和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20~85 min(平均29 min),术中累计X线透视时间平均32 s,术中出血量为5~10 ml(平均7.5 ml),平均住院6 d,均在术后1~2 d佩戴腰围下床。术前第1天及术后1月随访ODI及VAS评分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KP配合密固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创伤小、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症状和预防患者再发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OP)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术后椎体高度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单节段OVCFs患者56例(男24例,女32例)均行PKP治疗,术前及术后随访测量患椎椎体高度变化,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变化,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结果行PKP后,术后各时间点随访结果显示椎体高度、Cobb角度、VAS、ODI同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椎压缩率在术前与疼痛程度、功能恢复存在相关性(P<0.05),术后1年内随访结果提示VAS与椎体压缩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半年内随访结果提示ODI与椎体压缩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KP治疗OVCFs临床疗效显著,可纠正后凸畸形,增加脊柱稳定性,但术后伤椎高度存在丢失的风险。术后椎体高度的变化与疼痛及功能恢复无显著相关性,此变化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在随访期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与不联合甲状旁腺素(1-34)(parathyroid hormone 1-34,PTH 1-34)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山西大医院2012年5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应用PKP治疗的138例OVCF患者,术后采用数字法随机按2∶1分为PTH组和对照组,PTH组为PKP术后口服钙剂1 000 mg/d及维生素D 400 IU/d并皮下注射PTH 1-34 20μg/d,对照组为PKP术后单纯口服钙剂1 000 mg/d及维生素D 400 IU/d。手术前,术后3 d、1年和术后2年分别记录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椎体后凸角测量(Cobb angle,Cobb角)、骨密度检测值、术后临近椎体再骨折情况。同时应用上述指标评价PTH 1-34对于OVCF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结束后获得85例完整资料,其中PTH组43例,对照组42例,其中PTH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术后2年的VAS分别为7.83±0.81、2.47±0.88、1.49±0.85、1.31±0.85分;对应的ODI指数分别为74.22±3.74、22.72±2.59、20.41±1.99、19.49±2.13。两组术后3 d、术后1年、术后2年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及术后2年,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Cobb角测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术后2年两组间比较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Cobb角测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H组术后1年及术后2年腰椎L1-4骨密度测定值为(0.780±0.038)g/cm2、(0.810±0.038)g/cm2,明显比术前(0.705±0.040)g/cm2高(P0.05)。组间比较PTH组术后1年及术后2年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TH组术后1年股骨颈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股骨颈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TH组术后再骨折4例,对照组术后再骨折8例。结论 PKP治疗OVCF具有微创、迅速缓解疼痛等优点,术后应用PTH 1-34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骨密度,减少术后椎体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稳定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PKP临床资料数据库中225例连续病例中接受单一节段椎体PKP手术的17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79例患者中43例(女36例,男7例)为脊柱稳定爆裂骨折(A组),136例(女108例,男28例)为椎体压缩骨折(B组)。评估A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Beck指数以及骨水泥渗漏和神经系统合并症;比较A组与B组VAS术后2d及3个月的缓解率、骨水泥渗漏率以及神经系统合并症。结果 A组术前VAS为5~10分,平均(8.65±0.98)分;手术椎体后凸角为11~36°,平均(20.8±5.76)°;Beck指数为0.32~0.81,平均(0.623±0.06);术后VAS为0~4分,平均(2.46±1.09);椎体后凸角为8~38°,平均(23.18±9.83)°;Beck指数为0.46~0.87,平均(0.6±0.11)。A组中16例(34.9%)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2%)术后5周再次外伤后出现神经症状,行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平均随访13.4个月,再发椎体骨折13例(30.2%),再次行PKP者8例(18.6%)。末次随访32例患者的VAS评分为0~4分,平均(1.49±1.18)分。A组与B组VAS评分、术后2d及3个月缓解率、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脊椎稳定爆裂骨折采用PKP治疗,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治疗压缩骨折相当,骨水泥渗漏率与压缩骨折相似,但存在一定的神经损伤风险。建立更为准确的安全标准是PKP在椎体爆裂骨折中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急性期MRI信号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PKP治疗的急性期单节段老年OVCF患者98例。根据患者术前MRI中T2WI信号强度将其分为低信号组(A组)、中低信号组(B组)、中等信号组(C组)及中高信号组(D组)。比较4组术前、术后疼痛情况,椎体凸Cobb角、高度及压缩率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凸Cobb角、高度及压缩率较术前均有明显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上述各因素在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信号强度与上述因素不存在相关性(r=1.46,P=0.12)。结论老年OVCF患者急性期MRI信号与PKP后效果无明显相关性,但PKP对OVCF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术后1年发生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并能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09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VP组536例,PKP组27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测量获得的骨密度值、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复查影像学随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12个月手术椎体高度间的差异,包括再骨折发生率、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再骨折所造成的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率。结果 PVP组29例患者(手术治疗43个椎体,再骨折35个椎体)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5.41%;PKP组34例患者(手术治疗45个椎体,再骨折39个椎体)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12.45%。PKP组的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率均高于PVP组(P0.05)。结论椎体强化术后椎体的再骨折风险与术式有关,PKP较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小直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安全、有效性,探讨该手术对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价值。方法对8例(8眼)>65岁的老年偏心性角膜小穿孔患者行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观察植片透明度、视力变化、术后并发症,分析角膜曲率计散光,记录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结果 8例(8眼)均保持了眼球的完整性。角膜植片透明5例(62.5%),轻度瘢痕性混浊3例(37.5%)。所有患者未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0010.2提高到0.150.2提高到0.150.5(t=10.31,P=0.000),最佳矫正视力达0.25以上。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2.64±0.78)D。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平均为(2 485±260)cells/mm2。结论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增视效果明显、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在角膜小穿孔急诊手术的情况下可用甘油保存角膜替代新鲜角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绝经后女性胸腰椎移行处(T12/L1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邻接椎体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绝经后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PVP组(25例)和PKP组(25例)。于术前、术后1 w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westry评分和伤椎后凸角测量;并于于其围术期和术后达一年以上测量其手术椎体上下各一个椎体的BMD值。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5.46±7.8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PKP组在脊柱后凸角的纠正和脊柱矢状序列维持方面优于PVP组。两组围手术期、随访时上一椎体BMD无明显差异(P>0.05),下一椎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上一椎体围术期、随访时BMD无显著差异(P>0.05)。下一椎体围术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PVP和PKP术是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临床疗效显著。经PVP和PKP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患者,术后1年以上手术椎体的下一椎体BMD增加提高了其椎体强度,使下一椎体骨折发生率得以降低,且PKP相对于PVP更有助于提高下一椎体BMD。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拖尾征"锚定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Kummell′s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行PKP术治疗的老年Kummell′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采用"拖尾征"锚定骨水泥PKP术治疗者为研究组(n=16);采用常规PKP术治疗者为对照组(n=17)。对比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4个月,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24个月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bb′s角等指标。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46±7.63)和(53.56±8.54)min]和骨水泥注入量[(5.8±0.6)和(5.6±0.8)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时的Cobb角显著降低[(14.23°±1.85°)和(17.54°±2.02°),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1.75±0.42)和(1.39±0.61)cm]和中线高度[(1.69±0.61)和(1.35±0.34)cm]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3%(1/16)和41.2%(7/17),P0.01]。结论 "拖尾征"锚定骨水泥PKP术与常规PKP术治疗老年Kummell′s病均能取得短期良好手术效果,但长期随访发现通过"拖尾征"锚定骨水泥可有效减少骨水泥移位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