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CT、MRI与DSA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与DSA检查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CT平扫22例,其中增强扫描17例。MRI检查22例,其中增强扫描13例。DSA检查5例。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略高密度,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T1WI与T2WI均呈低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多为不强化及轻微强化。DSA检查无肿瘤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典型,比CT表现更具特异性,与CT检查结合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参考DSA表现有利于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治疗(附2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4个病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并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切除。结果:23例中,13例行CT检查,其中脑内型10例,脑外型3例,单纯行CT检查的7例中,诊断不明确4例。16例行MR检查,多数表现为混杂的T1、T2信号,周边有低信号包绕,23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5例术后放疗,术后随访18例,效果良好。结论:MR是诊断该病的理想方法,对于大病灶必须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残余病灶和深部小病灶可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内与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MRI检查45例,CT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42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27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 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 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MRA认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A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2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认,13例行CT增强扫描,15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DSA检查。结果: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多见(17/20,占85%)。20例CA检出2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12个,高信号8个,混杂信号5个;T2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无占位效应;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17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2个病灶边缘强化,8个病灶无强化。20例CA行3D TOF MRA认均未见异常血管影。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眼眶的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10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12例行MRI平扫,8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增强后21例显示不同程度的片状强化,10例CT动态增强扫描,8例(80%)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8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7例(87.5%)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结论:CT和MRI能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准确诊断,其“渐进性强化”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提高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正确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2例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在12例病人中,11例作CT检查,10例作MRI检查,CT和MRI同时检查9例。结果本组12例中,1例位于鞍内,1例位于四脑室内,5例位于脑内,4例位于中颅窝,1例位于后颅窝。出现脑水肿3例、囊变1例,伴脑出血4例。本组定位诊断100%,定性诊断,11例错误,1例未作定性诊断。结论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定性诊断较困难,应强调影像学与临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及MR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特征,分析其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53例,其中脑内型40例,脑外型13例,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大多表现为爆米花样或桑椹状的混杂信号灶,周边围以低信号环;脑外型T1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不同类型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点,导致其MRI表现的不同,其手术方案及预后亦有很大差异.利用MRI检查术前可做出准确诊断,从而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兵  金国宏  刘娜嘉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24-1127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均有CT和MRI检查资料,1例行DSA检查。结果:4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左侧,CT表现为均匀的稍高密度影,伴蝶骨轻度骨质侵蚀,未见钙化。MRI检查见T1WI呈较脑灰质低的均匀信号,T2WI呈较脑灰质高的均匀信号,静脉注射钆喷酸葡甲胺后T1WI显示明显强化的均匀高信号,形态特点呈内小外大的哑铃状结构,边缘清晰。1例DSA检查见颈内动脉受压移位明显,但无管腔狭窄征象,于毛细血管期和窦期有浅淡的肿瘤染色。结论:MRI是术前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最具价值的检查手段,而CT、DSA可作为鉴别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经随访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3例,4例cT常规检查后行MRI扫描,9例仅行MRI检查。13例患者中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8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瘤周多无水肿及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有时可有斑片状钙化。MRI中病灶信号混杂,周边有环状低信号。增强后2例病灶轻度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团。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右明显特秆忡结会CT和MRA可明确诊睐斤  相似文献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征象,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32例,26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于脑外。CT平扫病灶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MRIT2WI常显示海绵状血管瘤核心为混杂高信号,周边有一圈环状低信号。结论:MRI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能全面提供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2.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 结果: 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15).15例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或稍高密度;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结论: 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CT和MRI图像融合在颅内病变X刀治疗中的应用(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和MRI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病变X刀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2 5例病变中包括动静脉畸形 5例、海绵状血管瘤 4例、大脑半球胶质瘤术后残留或复发 3例、听神经瘤术后残留 3例、转移瘤 2例、垂体微腺瘤 2例、垂体腺瘤术后残留 2例、颅咽管瘤术后残留 1例、垂体柄肿瘤病变 1例、间脑胶质瘤 1例和中脑披盖肿瘤病变 1例。图像融合前均行颅脑MRI薄层扫描及常规X刀术前CT定位扫描 ,然后将CT和MRI图像资料传输至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配准和融合。结果 所有病变在融合图像上均能显示清楚 ,2例转移瘤在融合图上显示出更多的病灶。所有融合图像上的软组织结构、颅骨结构及病灶轮廓均重叠一致 ,最大误差均 <1mm。结论 CT和MRI图像融合技术在X刀治疗中的应用 ,确保了CT定位的精确性 ,避免了病变的遗漏 ,必然会提高颅内病变定向放射治疗的效果 ,并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18例均经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2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同期6例行MRA检查。结果: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沟、脑裂、基底池内血管影增粗、增多,呈散在分布,受累及的静脉窦增粗,且病变区没有畸形血管团。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在T2WI上表现为局部流空信号增宽,MRA原始图像显示局部有较丰富的异常纤细血流信号。结论:认识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MRI对显示软脑膜血管扩张优于CT。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的CT和MRI不典型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ICA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1~72岁,平均35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4例行CT扫描.结果 9例均位于脑内.病灶最大径平均值5.5cm.行CT检查的4例中,2例表现为等、高密度,2例表现为等、低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钙化.9例T1WI和T2WI呈混杂信号,周围低信号环4例,囊实性病灶5例,囊内见液平面3例,其中囊变伴附壁结节4例,6例出现明显灶周水肿.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发现瘤体巨大伴有囊性变、瘤体占位效应、病变多种形式的强化等ICA不典型的CT和MRI征象时,应考虑ICA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