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内节育器脱落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宫内节育器(IUD)是当今最有效,安全,经济的避孕工具之一。分为惰性IUD和活性IUD两大类,前者因脱落率和带器妊娠率高已逐步淘汰,后者可缓慢释放金属离子,药物,磁性物质,孕激素,显著提高避孕效果。但因IUD本身,使用者和放置者等多种因素使得IUD脱落无法避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避孕效果。通过阐述影响IUD脱落的有关因素,了解脱落的机理,进而有助于在临床以及基础研究工作中进行改进,减少IUD脱落,为使用者带来方便和健康。  相似文献   

2.
徐淑琴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891-2891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脱落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1~2004年244例脱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脱环与IUD类型、自身质量、个体因素、放置机构、放环时间等密切相关;金属单环脱落率最高;不同级别的医疗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放置IUD的脱落率不同;月经过多、子宫肥大、子宫畸形等为诱发原因。结论:提高放置IUD的技术水平和选择适应症及禁忌症可降低IUD的脱落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探讨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脱落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POPLINE等12个国内外数据库/网站,采用Open Meta-analyst软件对文献中单组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检索到6 062篇中英文文献,最终纳入涉及宫铜300脱落结局指标的19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宫铜300脱落率在第18个月随访时最高,之后趋于稳定;(2)级别越高的机构开展的研究宫铜300脱落率越低;(3)人流术时放置和月经干净后放置宫铜300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机构级别可影响宫铜300的脱落率,建议不同级别的研究机构今后要严格按照统一的临床试验要求开展高质量的IUD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同时按照计划生育服务要求规范置器并加强随访,及时发现脱落,避免意外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宫内节育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虽然在1909年开始应用IUD,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大力发展应用IUD。第一代IUD为惰性节育器,但由于副反应大,影响使用。第二代为设计结构简单释放药物的T形IUD。从惰性IUD的年妊娠第5%率低到早期释放Cu^+IUD的3%。第三代为固定于宫底无支架、易于屈曲变形适合子宫轴向三大特征的GyneFixIUD。经国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应用GyneFix和PTI型IUD,解决脱环(包括未产/未  相似文献   

5.
宫内节育器异位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内节育器(IUD)作为长效节育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宫内节育器异位与嵌顿是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严重的并发症,给带器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和精神创伤.现将我院2000年~2004年收治的14例宫内节育器异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相关因素,以提高避孕效果、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GyneFix宫内节育器脱落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内节育器(IUD)停用的主要原因是出血、疼痛和脱落。一般认为与IUD的框架形状及大小有关,因而推测如果采用无框架的IUD应该可以减少由于这些原因所致的IUD停用。GyneFix是一种新型无支架IUD,采用专门的放置器将IUD固定在子宫底的肌层内,并悬吊于子宫腔内,以减少传统IUD的脱落和疼痛或出血所致的终止。我国在1989年引入了此IUD,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多中心课题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放置时期对TCu220CIUD脱落率的影响,为IUD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9个数据库和WHO/FDA/IUD生产企业/临床试验注册相关网站,采用Openmeta analyst和RevMan5.3.3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合并。结果:共检索到7726篇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1篇文献,均为RCT(随机对照试验)或准RCT。比较TCu220C和其它10种IUD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放置时期的TCu220C脱落率中,人工流产术时放置TCu220C脱落率是月经间期放置的3.8倍(P0.05)。②在1年随访时TCu220C的脱落率高于爱母型IUD和MCuⅡIUD(P0.05)。在随访时,TCu220C的脱落率低于金属单环(P0.05);与活性165、MLCu250、活性γ型、V铜、宫铜300、MLCu375、TCu380A等7种IUD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首次报告了基于RCT的TCu220C的脱落率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的系统评价结果,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人工流产术时放置增加TCu220CIUD脱落的风险;在TCu220C的临床应用中应关注高风险人群,提高TCu220C的避孕效果。  相似文献   

8.
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宫内节育器(IUD)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960例取器妇女临床资料,分析取器年龄、有无人工流产史和妇科疾病史、IUD类型、放置年限、B超检查结果、置器和取器时机、IUD嵌顿、子宫位置与取器困难的关系。结果:取器困难组年龄高于取器容易组;采用金属单环或无尾丝IUD的取器困难比例增加;取器困难者放置IUD年限较长;围绝经期发生取器困难的比例较高,嵌顿可能是造成取器困难的重要原因;子宫后位组取器困难的比例高于子宫前位或中位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UD无尾丝[2.985(1.555,5.714)]、IUD放置年限[1.042(1.008,1.078)]、取器时机[3.310(2.171,5.045)]、IUD嵌顿[77.078(40.631,146.220)]、子宫后位[2.212(1.358,3.602)],是取器困难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IUD嵌顿是取出IUD困难的主要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妇女应尽早取器;放置IUD时应选用带有尾丝、非金属单环IUD;取IUD时要注意子宫位置,尤其是前倾或后倾明显者。  相似文献   

9.
<正> 按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宫内节育器(IUD)80%的使用者在中国。为了提高避孕效果,着重对使用新型活性IUD的频繁脱落(简称频脱)者要求再次放置者继续存放率与初次放置者(简称初放)作对比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宫内节育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在1909年开始应用IUD,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大力发展应用IUD。第一代IUD为惰性节育器,但由于副反应大,影响使用。第二代为设计结构简单释放药物的T形IUD。从惰性IUD的年妊娠率5%降低到早期释放Cu~(++)IUD的3%。第三代为固定于宫底无支架、易于屈曲变形适合子宫轴向三大特征的GyneFix IUD。经国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应用GyneFix和PTI型I-UD,解决脱环(包括未产/未孕,IPPI),降低脱落率,因出血/疼痛(B/P)取出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抗生育效果和续用率。提示GyneFix是一种高效、长效、安全、可逆和高度可接受的IUD,是IUD发展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常用的放置在子宫腔内的避孕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女性避孕。其作用机制为带铜宫内节育器中的铜离子使子宫内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加重,并干扰着床必须的酶系统活性,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及囊胚发育,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避孕措施的多样化,宫内节育器的使用率呈现出降低趋势。影响宫内节育器放置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口文化水平、医疗水平、医疗政策等。本文对宫内节育器放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在此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宫内节育器(IUD)避孕效果的因素包括IUD的活性成分和形态,使用者的个人特征和服务质量等。含铜IUD的铜面积大,避孕效果好;含孕激素IUD虽然可减少出血,但又易出现闭经等不良事件;新型无支架的IUD目前看来在降低脱落、出血和疼痛方面尚未显示明显优势;年龄越小,脱落的危险性越大,意外妊娠的危险性越高;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能够提高续用率,增加使用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MYCu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与MCuⅡ功能性宫内节育器(MCuⅡIU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 400例妇女随机分为MYCu组和MCuⅡ组,分别放置MYCu IUD和MCuⅡIUD,术后第1、3、6、12、24、36个月对受术者进行随访。结果放置满36个月,MYCu组与MCuⅡ组带器妊娠率分别为0.74/百妇女年、0.73/百妇女年;脱落率分别为0.58/百妇女年、0.59/百妇女年;因医疗原因取出分别为2.21/百妇女年、3.40/百妇女年;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和疼痛;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后1、3个月时月经异常及腰腹疼痛发生率MCuⅡ组高于MYCu组(P0.05)。结论MYCu IUD与MCuⅡIUD同样具有抗生育效果好、脱落率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放置MYCu IUD可减少IUD放置初期的出血和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发生子宫异常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因使用IUD而发生子宫异常出血的妇女65例作为观察组,使用IUD而无不良反应的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病例资料和拟定的调查问卷表分析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放置IUD后用药、人工流产次数、高血压史、吸烟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妇科炎症、剖宫产史比例均大于对照组,放置IUD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IUD后子宫不规则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妇科炎症、剖宫产史和放置IUD时间。结论:对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妇女,应积极给予治疗,放置IUD时充分考虑到妇科炎症、剖宫产史和放置IUD时间,做好术前咨询和术后随访工作,提高IUD的续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致育龄期女性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工作对象,均实施宫内节育器检查方法,并进行研究分析检查结果与临床相关资料情况,以寻找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的相关导致因素。结果:100例育龄期女性中,有18例发生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发生率为39.00%;发生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女性与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女性的年龄、职业、剖宫产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女性与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女性的放置宫内节育器次数、宫内节育器放置的时间、宫内节育器的环型及妊娠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引起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的主要因素有放置宫内节育器因素、在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因素、宫内节育器为O型因素、妊娠的次数>1次因素。结论:育龄期女性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发生率较高,其主要相关影响因素包括:(1)初次放置宫内节育器;(2)在哺乳期内放置宫内节育器;(3)放置O型节育器;(4)妊娠的次数>1次;(5)选择节育器型号与子宫大小不匹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使用IUD避孕的育龄妇女中各类不同因素对IUD下移程度的影响并分析IUD发生下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降低风险的主要措施。方法:对使用IUD避孕的108例妇女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访谈并行妇科及B超检查,测定IUD上缘到子宫底外缘的距离以>20 mm者确定为IUD下移,记录相关因素数据。结果:B超诊断15例IUD下移,下移率为13.89%,痛经、妊娠次数、上取环次数、置环后不良反应为IUD下移的危险因素;妇科炎症经有效治疗、置环后合理用药为保护性因素;后位子宫、产后哺乳期放置IUD、基层计生站放置IUD下移发生率低。结论:放置IUD术前认真询问病史、做好妇科体检、治疗痛经及妇科炎症,术后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可使IUD下移的危险性降低;基层计生服务放置IUD质量较好,应重视和加强以便更好高效地为育龄妇女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IUD)取出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5~2010年间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取出IUD的290例妇女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取出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容易取出组(A组)200例,困难取出组(B组)90例,采用病例对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A、B组间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IUD取出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对照分析表明,妇女年龄越大、置器年限越长、绝经后取器时间越长,IUD的取出越困难,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UD取出的难易程度与置器年限与绝经后取器时间呈正相关,与妇女绝经年龄相关性不大。结论 IUD的取出应该充分考虑妇女的置器时间和绝经后取器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围绝经期妇女IUD取出的并发症,降低取IUD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引发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3年9月-2015年6月新昌县人民医院662例放置宫内节育器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统计各时间段放置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发生率,回归分析放置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662例研究对象共发生不良反应18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8.10%;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以3月内居多占43.55%,其次为6月内占29.03%。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以月经间期出血/点滴出血居多占30.65%,其次为宫内节育器移位占16.13%。孕次、T型环、哺乳期、术后劳动强度中重度均为宫内节育器放置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0岁、休息时间≥3 d、术后同房时间≥15 d均为宫内节育器放置不良反应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了解宫内节育器放置所引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干预的前提及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放置宫内节育器出血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某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已经确诊的416例放置宫内节育器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金属单环、官形器.塑料IUD出血的发生率为57.78%,56.89%;明显高于活性以含铜为主的IUD10.83%(P<0.01);IUD出血与细菌、CT、Mg的感染密切相关,其检出率分别4为35%左右、25%左右、22%左右,同时与经期卫生不良及不注意性交卫生和长期精神紧张有关.并且其出血常发生在放置IUD 3~年内. [结论]放置宫内节育器出血的相关因素与经期卫生不良和不注意性交卫生加大病原体的入侵机会,导致慢性迁延性病变,使子宫内膜不规则出血;长期精神紧张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而致子官内膜不规则出血;另外,异物排斥反应过程可能与子宫内膜出血发生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