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0.9%∶0.7%)。引起心房颤动的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或心力衰竭。胺碘酮是目前心房颤动治疗中最有效的药物[1]。对心脏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房颤大多发生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人,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有时不恰当地使用某种药物也可引起一过性心房纤颤,有些正常人由于过度疲劳也可出现房颤。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7%,男性为0.9%,女性为0.7%;大于60岁者为7.5%;瓣膜性为12.9%,非瓣膜性为65.2%,特发性为21.9%。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现阶段房颤病人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4月出院诊断为房颤的590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瓣膜性房颤221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7.5%,非瓣膜性房颤369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62.5%(其中冠心病占31.6%,高血压病占28.3%,心肌病占10.1%,孤立性房颤占15.4%,其他占14.6%);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139例(23.7%),缺血性脑中风98例(16.8%),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57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外周血栓、心衰等;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应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65例,脑血栓患病率16.3%,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217例,脑血栓患病率9.2%(p=0.041),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率中患病率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结论现阶段房颤的病因已发生明显的变化,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房颤发生缺血性脑率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心衰、外周血栓等,应予积极抗凝治疗,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的脑率中发生率是相同的,要加强对阵发性房颤的抗凝重视。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可以阵发性或持续性形式出现.80%房颤患者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风湿性或非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成年人房颤的发病率约为0.4%,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6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1%,60~80岁的人群中约3.8%发生房颤,而〉80岁的人群发病率〉9%。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很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其发病率和患病率还在继续升高,成为越来越大的临床和经济负担.美国的房颤患者估计有220万[1],根据年龄调整的发病率推算,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00万.在英国,每年新诊断的房颤患者在46000例以上[2].从5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病率增加一倍[3].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瓣膜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4],左房扩大、左室肥厚和左室收缩功能受损也与房颤有关[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45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结果 456例房颤患者中,年龄60~94岁,男女比例1∶0.67;房颤病因中,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 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发生率为0.4%~1.0%,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高达9%[1],由于存在亚临床房颤,临床所见房颤只是其中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61%,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地损害。  相似文献   

8.
张葳蕤 《中原医刊》2000,27(6):28-29
常规阿斯匹林治疗 ,是防止房颤患者发生梗塞的方法之一。但是阿斯匹林对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目前并不太清楚。因此 ,我们测定了房颤患者使用阿斯匹林前后的血小板活性 ,凝血机能和纤溶状态 ,以期为临床使用阿斯匹林提供一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3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患者 ,均为持续性房颤 ,房颤年限 0 5~ 2年 (平均 1 2年 )。男性 16例 ,女性 14例。年龄 4 8~ 81岁 (平均 65 3岁 )。其中 12例为非瓣膜性心脏病 ,18例为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者均为二尖瓣狭窄。其中 3例伴二尖瓣返流。 2 0例年龄配对的正常对…  相似文献   

9.
蔡景高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它几乎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其普通人群患病率为0.4%,而大于80岁的人群患病率超过6%[1]。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亦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AF)简称房颤 ,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其发生率仅次于期前收缩 ,在一般人群中为 0 .4%~2 .0 % ,6 0岁以上人群为 2 %~ 4% ,75岁以上人群 >1 0 % ,在就医患者中为 1 1 .7%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 1 4% ,心力衰竭患者中可达40 %。由于其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 ,心室率快而不规整 ,易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使原有病情加重 ,甚至诱发室颤而引起猝死 ;同时由于心房肌处于颤动状态 ,机械收缩功能完全丧失 ,易发生血栓和栓塞 ,增加死亡率。因此 ,如何及时合理地诊治房颤成为心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45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结果 456例房颤患者中,年龄60~94岁,男女比例1∶0.67;房颤病因中,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0.4%-0.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大于40岁的人群每年房颤发病率递增0.1%-0.2%,超过60岁的人群发病率为2%-4%。尽管房颤本身并不危及患者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明显的心悸、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现状.方法 对 349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中房颤患者占3.35%,年龄越大房颤发生率愈高.房颤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比例前3位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持续性房颤与永久性房颤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8.4%和42.69%,阵发性比例偏低(18.91%).房颤合并心力衰竭115例(32.95%)、脑卒中39例(10.6%).抗凝剂华法林的使用率偏低,为7.45%;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以洋地黄为主,其次是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结论 心力衰竭、卒中是其主要合并症,药物抗凝治疗不理想,需要加强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快速心室率房颤是急诊患者因心律失常寻求急诊的主要原因之一。1房颤概况1.1房颤流行病学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1]房颤流行病学情况显示: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达到0.4%-1%,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75岁者达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获得上海市中心城区5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社区50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心电图检查,对其生活习惯、疾病史及房颤发病率进行统计.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计入选50岁以上人群3804人.男性1691人,占总人群的44.4%.平均年龄(70.6±8.84)岁.调查明确诊断房颤患者130例,房颤患病率为3.42%,其中男性3.55%,女性3.3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女,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升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CI 1.02-1.07)、既往有冠心病(OR=5.44,95%CI 3.60-8.22)或瓣膜病(OR=5.90,95%CI 2.36-14.77)为房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5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较高,高龄、冠心病或瓣膜病患者更易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心房快速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为特点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长期困扰着我国上千多万的人群,患病率大约是0.7%[1]。房颤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病就增加1倍,年轻人房颤患病率是0.1%~0.3%,80岁以上的人群超过0.8%,我们国家14亿人口,大约有一千多万的房颤病人,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见、最严重的房性心律失常,该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2.3%;然而在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骤然上升至6%,这部分房颤患者大约占到了总体房颤人群的70%。房颤的危害主要是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是死亡,所以,房颤的防治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现将房颤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其治疗现状。方法:对28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组病人最常见病因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分别占58.2%、43.9%、9.6%。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51.9%。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高,有效率达78.8%。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以洋地黄、B阻滞剂等控制心室率占56.9%,应用抗凝治疗患者占74.2%。结论:287例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胺碘酮转复房颤成功率高,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动药物控制心室率效果佳,预防卒中,高危组需用华法林,低危组可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沈潞华 《北京医学》2003,25(3):202-204
心房颤动 (以下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发病率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Framingham的资料 ,5 0~ 5 9岁者发病率为 0 .5 % ,而 80~ 89岁者则为 8.8% ,男性多于女性。对我国 1999至 2 0 0 1年 92 97例房颤住院患者回顾分析 ,房颤患者平均占同期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 7.9% ,且有上升趋势。房颤可分为 3种类型 :①阵发性房颤 ,大部分在 2 4h内能自行转复 ,一般均 <7d ;②持续性房颤 ,一般 >7d ,但持续时间常少于 1年 ,药物可转复并能维持窦性心律 ;③永久性房颤 ,经治疗后不能转复或难以转复 ,转复后也不能维持窦律 ,房颤持续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