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术前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调节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恶性分子表达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接受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及对照组(术前接受全身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宫颈癌组织侵袭相关因子蛋白、凋亡相关因子蛋白及复发相关因子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录因子Ets差异基因5(ETV5)、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Shrew-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抗凋亡基因(c-IAP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AN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Surviv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21WAF1/CI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结论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以降低早期宫颈癌组织的恶性分子表达,改善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41-43
目的分析髂内动脉栓塞联合灌注化疗在进展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血清VEGF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60例进展期宫颈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研究组实施髂内动脉栓塞联合灌注化疗,对比两组疗效、VEGF及VEGFR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治疗后,研究组VEGF、VEGFR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内动脉栓塞联合灌注化疗在进展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血清VEGF水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朱启江  肖梅 《现代医学》2005,33(4):242-246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前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41例宫颈癌(ⅠB期13例、ⅡA期9例、ⅡB期15例、Ⅲ期4例)术前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观察并评定其近期疗效,并与手术资料进行对照。结果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38例(13例ⅠB期、24例Ⅱ期及1例Ⅲ期)局部情况改善,顺利完成了根治手术,动脉灌注化疗近期有效率80.49%(33/41);其中2例ⅠB期、1例ⅡB期经动脉灌注化疗后,术后切除标本中未发现癌细胞,另35例动脉灌注化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标本中断端无癌细胞,淋巴结转移阳性者2例。结论术前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能缩小原发病灶肿瘤大小,改善局部情况,增加手术机会,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腔内放疗与根治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将1997年4月~2007年9月间收治的81例宫颈癌患者分为2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43例,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注入化疗药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38例,采用双侧髂内动脉插管注入化疗药。两组化疗方案均为以卡铂为主的联合方案。两组患者介入治疗1~2次后1周进行2~4次192Ir高剂量率腔内放疗,放疗后2周进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对32例有病理危险因素的患者加用外放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肿瘤大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临床有效率为62.8%,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5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显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病理完全缓解率、盆腔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侵犯均略低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而脉管浸润与复发率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5年总生存率(74%)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8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腔内放疗都能有效缩小肿瘤,提高生存率,但在临床疗效、对病理因素的影响以及复发和远期生存方面尚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髂内动脉多西他赛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诊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20例在DSA指导下行髂内动脉多西他赛灌注化疗,对照组30例给予静脉化疗,围手术期实施精心护理,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0%,显著高于对照组(70%),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肿瘤缩小率高于对照组(P〈0.05),配合有效护理后,两组除有切口疼痛,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化疗副作用外,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髂内动脉多西他赛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戚晓军  王峰 《当代医学》2008,2(19):358-361
目的 观察β-榄香烯.碘油不同给药方式对兔肝移植瘤残余肿瘤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方法 34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经MRI检查证实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6只生理盐水2ml 10min),治疗组:B组(7只碘油单纯栓塞0.5ml 10min),C组(7只β-榄香烯冲击灌注50mg 10min),D组(7只β-榄香烯持续灌注50mg 5hour),E组(7只碘油0.5ml+β-榄香烯50mg栓塞灌注10min)5组.实验兔介入治疗后2周处死,取全部肿瘤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的捧亡指数,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结果 各组的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为1.63±0.24,2.3 5±0.73,1.94±0.28,2.41±0.40,3.50±0.54和77.3±5.9,57.1±6.8,73.4±6.7,63.0±9.6,58,0±5.0.两者存在负相关. 结论 1.β-榄香烯持续动脉灌注治疗效果好于一次性冲击灌注;2.β-榄香烯碘油栓塞治疗比单纯碘油栓塞及β-榄香烯持续动脉灌注效果好,可以取得较高的凋亡指数和较低的增殖指数.3.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在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治疗的作用。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插管方法,将化疗药物经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对6例局部晚期的巨块型子宫颈癌患者观察疗效。结果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在I周内消失;1例患者癌细胞消失,4例患者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6例都进行了子宫颈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白细胞降低。结论介入性髂内动脉化疗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它能缩小原发病灶,并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切除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及免疫组化的S-P法,分别检测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I)和乳腺癌肿瘤组织的Ki-67抗原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组肿瘤细胞AI均数为9.26%,比对照组肿瘤细胞AI均数3.36%明显增高(P<0.01).新辅助化疗组肿瘤细胞Ki-67抗原过表达率为15.63%,比对照组Ki-67抗原过表达率50.0%低(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能诱导人体乳腺癌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灌注介入先期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近期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例,观察组52例术前行动脉灌注介入先期化疗,对照组40例行常规化疗,分析两组术中病理结果、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所见组织病理结果对照显示,切缘未见癌细胞者61.5%,宫旁单侧见癌细胞者19.2%,宫旁双侧见癌细胞者、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各9.6%;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 术前动脉灌注介入先期化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选择插管动脉内灌注化疗及化疗性栓塞治疗对不能手术切除子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25例子宫颈癌,行双侧髂内动脉及一侧或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在5氟尿嘧啶、顺铂、卡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中选择3种配伍进行动脉内灌注化疗及化疗性栓塞治疗;化疗性栓塞全部在子宫动脉中进行,栓塞剂选用碘化油与其中1种化疗药物配伍。结果 在25例病人的50支髂内动脉前干中均进行了药物灌注化疗,25例病人共完成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38支,其中每人至少进行1支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灌注化疗及化疗性栓塞,其余12支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困难,行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结论 超选择插管动脉内灌注化疗及化疗性栓塞治疗对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确切,可在子宫颈癌的综合治疗中选用;用少量磺化油作为载体在子宫动脉内行化疗性栓塞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新辅助化疗(NACT)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60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种途径NACT前后的局部宫颈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C,D(VEGF-A,C,D)的表达量,并分析两种NACT疗效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VEGFA,C,D在癌症组织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经静脉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VEGF-D治疗后的表达量低于治疗前(P<0.05),VEGF-A,C在治疗前后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经动脉灌注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VEGF-C,D治疗后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VEGF-A的表达量在治疗后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脉化疗和动脉灌注化疗均降低了宫颈癌组织内的LMVD,动脉灌注化疗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4两组患者均达到明显的近期临床缓解,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静脉组,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静脉化疗疗效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有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均无关;动脉灌注化疗总的有效率高达93%,但其疗效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结论: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宫颈癌近期治疗效果好,可以有效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剂3′-叠氮3′-脱氧胸腺核苷(AZT)对SGC 7901胃癌细胞凋亡及Bax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GC 7901胃癌细胞分为对照组及1.0 mmol·L-1 AZT处理组,应用AZT 6 d后,采用MG-P-MY组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大肠癌癌组织中PCNA、VEGF、P53及MVD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大肠癌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1-2周期,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治疗前病理活检标本及手术后癌组织中PCNA、VEGF、P53及MVD的表达。结果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22.1%,部分缓解44.1%,总有效率达66.2%。术后癌组织中PCNA、VEGF及MVD的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临床有效者癌组织中PCNA、VEGF及MVD的表达降低(P〈0.05);临床无效者化疗前后PCNA、VEGF及MVD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的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及实验组化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疾病无进展时间为37个月,对照组为20个月,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大肠癌的治疗疗效肯定,PCNA、VEGF及MVD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大肠癌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对中晚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切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凋亡抑制基因蛋白 (Bcl 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 ,观察比较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组 (治疗组 )和术前未化疗组 (对照组 )中晚期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增殖指数和Bcl 2蛋白表达强度的差异。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凋亡指数分别为 5 .71± 0 .12和 2 .37± 0 .15(t=97.39,P <0 .0 1) ,增殖指数分别为 4 1.5 0± 0 .14和 5 8.11± 0 .13(t =4 8.8,P <0 .0 1) ,Bcl 2分值为1.5 0± 0 .6 4和 2 .38± 0 .4 9(t=4 2 .8,P <0 .0 1)。凋亡指数与Bcl 2分值呈显著负相关 (rs=- 0 .74 3,P <0 .0 1) ,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呈中度正相关 (rs=0 .4 0 0 ,P <0 .0 5 )。治疗组治愈性切除率、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8.5 8,P <0 .0 1;χ2 =4 .0 9,P <0 .0 5 )。 结论 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可诱导中晚期胃癌细胞凋亡 ,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力 ,提高治愈性切除率和患者生存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可能与化疗药物降低Bcl 2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李石祥  沈凤珍  李英杰 《当代医学》2010,16(17):290-292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较佳治疗方法 ,方法利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超选到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栓塞子宫动脉2-4次;结果 12例Ⅱ-Ⅳ期宫颈癌患者,CR10例,PR2例,随访观察均超过2年,疗效显著。结论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宫颈癌,创伤小,疗效高,结合手术、放疗可以根治部分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新辅助化疗(NACT)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观察组初治宫颈癌患者49例,均行病理确诊并采用PT方案(顺铂50 mg/m2+紫杉醇135~175 mg/m2)静脉化疗1~2疗程,化疗后15~20天行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期手术并术中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顺铂50 mg/m2)+术后紫杉醇135~175 mg/m2静脉化疗35例为对照组。在化疗有效率、术后病理及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77.6%;两组术后宫颈深肌层浸润率、宫旁浸润率、盆腔淋巴转移率、阴道切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新辅助化疗有反应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率较无反应者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77.50%,对照组患者为72.75%(P〉0.05)。结论术前全身辅助化疗可提高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新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根治性放疗后宫颈癌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本院收治的分别采用单纯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单纯灌注化疗组)和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灌注粒子联合组)的宫颈癌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骨髓抑制数据。灌注粒子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灌注化疗组,且没有明显增加并发症和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故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能提高根治性放疗后宫颈癌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化疗前后的表达、细胞凋亡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无锡市第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行动脉灌注化疗(A组)静脉化疗(B组)+手术治疗且临床分期为Ⅰb~Ⅱa期宫颈癌40例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检测治疗前后各组survivin蛋白表达率和表达量。结果:(1)宫颈癌的总有效率A、B两组分别为70.00%和55.00%,A组与B组对宫颈癌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治疗后宫颈癌组织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1,B组P<0.05);A组与B组的survivin阳性表达量下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1,B组P<0.05);A组与B组的AI增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两种治疗法均可降低宫颈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和表达量、提高AI,但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  相似文献   

19.
缓释氟尿嘧啶局部植入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缓释氟尿嘧啶局部植入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及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无明显的化疗不良反应。结论缓释氟尿嘧啶的局部化疗能诱导乳腺癌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动脉栓塞化疗和放疗结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化疗结合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27例,随机分为血管内栓塞化疗结合直线加速器治疗组(实验组)64例和常规放疗组(对照组)63例。实验组于放射治疗前行介入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单独直线加速器放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肿瘤完全消失率分别为34.4%和1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4%,64.1%和66.7%,4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化疗和放疗结合治疗宫颈癌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