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波段的红外线对小鼠体内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探讨红外线照射对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用不同波段地红外线照射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带小鼠,以体内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脾指数做为检测指标。结果:红外线照射可显著提高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吉普车反应,以中波红外线的作用效果最明显 。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外线、红光单独照射及联合照射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红外线:波长2.5~5.0mm、强度0.06W/cm2;红光:波长628mm、强度500LX/cm2;分别采用红外线、红光及二者联用照射H22肿瘤小鼠,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RBC-CR1花环率、RBC-IC花环率及抑瘤率。结果:单纯红光照射不能提高荷瘤鼠的免疫功能;红外线照射可提高荷瘤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RBC-CR1花环率,与肿瘤对照组比较P<0.05;二者联用可提高淋转率、RBC-CR1花环率,与红外线组比较P<0.05,瘤重低于对照组。结论:红外线照射可提高荷瘤鼠的免疫功能;红光红外线联用可提高荷瘤鼠的免疫功能,优于单纯红外线照射,并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3.
电磁波对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影响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磁波生物学非热效应的一个代表性事例是对离子 ,比如Ca2 穿越细胞膜的影响 ,从而导致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比值发生变化。阐述电磁波对细胞离子浓度影响这一生物学非热效应的基本理论 ,以此为电磁波生物学非热效应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该基本理论基于两个角度 :一是物理学角度 ,即视生物组织和细胞膜为一般的电磁媒质 ,由物理学角度分析可看出 ,一定参数的电磁波可使细胞内外二价离子浓度的比值发生 10 -6量级的变化 ,这相当于正常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在固有比值 10 -4 的基础上发生了 1%的变化 ,与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需要细胞内外电荷密度的比值在固有的 10 -4 基础上发生 1%的变化比较 ,可知基于物理学角度 ,电磁波在引起生物学非热效应方面是有意义的 ;二是生物学角度 ,即视生物组织和细胞膜为特殊的生命物质 ,由生物学角度分析可看出 ,一定参数的电磁波可导致在 1秒钟内有 10 6量级的二价离子穿过细胞膜 ,与用趋化 (趋药 )性试验证明了的要使白细胞的生活状态发生有意义变化需要额外有 10 3 量级的分子通过细胞膜比较 ,可知基于生物学角度 ,电磁波在引起生物学非热效应方面也是有意义的 ,因为无论是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 ,还是电荷穿越细胞膜迁移所携带的信息都会改变细胞自身的生理和生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电磁波辐射对淋巴细胞遗传效应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取新生儿脐带血为研究对象,通过用频率约为17.8MHz。功率约为1W的高频电磁波对它进行辐射,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观察其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结果和结论:随辐射时间(15-75min)及辐射剂量(0.5-1W)的增加,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有明显增加(10.52-15.37MHz)。说明电磁波辐射能够对机体的生物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外线体外照射对大鼠血液与生化指标成份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健康wiste大鼠90只.随机分为9组,实验大鼠分为连续照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三个计量组,同时设立相应的3个对照组。另针对红外线照射72小时后,设立脱离红外线12小时及1个月检测组,再设立脱离红外线作用1个月后实验大鼠实验组,并相应设立对照组。采用物理教研室神灯照射,通过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病理解剖、血液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查,分析神灯照射对实验大鼠的血液与生化指标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大体病理解剖、血常规检查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3.14 P〉0.05)。结论:红外线体外照射对实验大鼠血液与生化指标无作用,因此红外线对于生物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红外线对实验性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水杨酸钠、酒精灌胃,刺激大鼠胃粘膜,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方法连续造模8周,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红外线治疗采用220V,200W的红外线灯,垂直照射大鼠胃部投影区,1次/日,10min/次,连续照射20天.光镜下观察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及壁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用测微器测量胃粘膜厚度.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1),胃粘膜变薄(P<0.01).光镜下可见胃粘膜层腺体萎缩,炎细胞浸润,部分标本伴有肠上皮化生.红外线治疗组大鼠胃粘膜增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炎细胞明显减少(P<0.05),细胞形态、结构、体积均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红外线是一种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红外线照射在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2,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红外线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水杨酸钠和酒精的混合溶液灌胃,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建立大鼠CAG模型,采用红外线灯照射CAG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PCNA及Bcl-2的表达.结果 PCNA及Bcl-2在模型对照组胃黏膜中均呈高表达(P〈0.05),但在红外线组均无显著降低.结论 红外线照射未能降低PCNA及Bcl-2 的表达,细胞的增殖调节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选择23例中老年病人为治疗组,20例健康中老年人为对照组,观察近红外线微量照射对微循环、自由基代谢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后微循环改善显著,其总积分和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明显下降(P<001~005);自由基代谢亦有改善,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上升(P<001),过氧化氢激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有上升趋势,过氧化脂质(Lpo)有降低趋势(P>005),NK活性显著提高(P<001)。结果提示:近红外线微量照射可对上述三方面产生良好影响,故在祛病抗衰方面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检测了南京地区431例人体发育各阶段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分类。结果:白细胞总数1天新生儿最高,以后随增龄而降低。淋巴细胞总数30天新生儿显著高于1天新生儿,以后随增龄而减少, 老年组最低。中性粒细胞1天新生儿最商,30天新生儿显著下降;以后呈波浪状增加。淋巴细胞1天新生儿最低;30天新生儿最高,以后呈波浪状下降。嗜酸和嗜硷性粒细脆均在正常范围。单核细胞1天组最低,青年组最高,中年和老年组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分离、培养人循环纤维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其细胞生物学特征.方法 取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接种于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对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电镜观察,并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研究其胶原合成能力.结果 细胞培养9d后CD34、CD45、Ⅰ型胶原分子阳性,其中Ⅰ型胶原分子阳性细胞含量为83.5%;电镜下观察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特征;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为11.17mg/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8.07mg/L (P<0.01),表明培养细胞具有胶原合成能力.结论 成人外周血中存在成纤维细胞的前体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分化为循环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一种不失真且稳定地检测指端脉波形的新电路,提出了由脉波图直接测量心血管参数以及动脉血压的设想和方法,并通过一定样本量的实验进行了论证,获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定性定量组织细胞化学方法,对正常及不同降温条件冻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糖原含量进行测定。在程序降温过程中,未消除样品融合热释放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碱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糖原含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用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扩增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对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功能分化作初步探讨.以酵母菌、HRP吞噬实验测试树突状细胞的内吞能力;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的免疫刺激能力.结果显示,在GM-CSF或GM-CSF与IL-4联合培养2~3天后,树突状细胞无或仅有极弱的吞噬酵母菌能力,但能活跃内吞HRP.培养5天的树突状细胞内吞HRP能力减弱.但能有效的刺激T细胞增殖,GM-CSF与IL-4联合作用后的树突状细胞,其内吞HRP能力及刺激T细胞能力均强于单用GM-CSF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由此可见,树突状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功能,GM-CSF与IL-4联合培养能明显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近交克隆系(Close cloned)大鼠研究了内源性Laminin和Fibronectin对周围神经的再生轴突及非神经元的雪旺氏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作用和影响。将从供体鼠获得的坐骨神中段经冷冻、加热处理后再用Laminin或Fibronectin抗血清处理;对照组则用正常兔血清处理。将处理后的神经段(10mm)分别植入三组受体鼠体内,术后不同时期取材,电镜观察。术后15天,抗Laminin组和抗Fibronectin组的轴突总数,只有对照组的50%左右。对照组和抗Fibronectin组约90%的轴突走在基底膜管内,而抗Laminin组,再生轴突似不能识别基底膜而生长在基底膜管外。轴突生长总是先于雪旺氏细胞的迁移,而后雪旺氏细胞才生长粘附并包绕轴突。成纤维细胞能够识别伴随有雪旺氏细胞的轴突,并形成神经周膜包绕这些轴突,但它们不能识别空陷的基底膜管,只有当组织中缺乏Fibronectin时,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方在基底膜管外形成神经周膜。在缺乏Laminin的神经段内,巨噬细胞不仅大量增生,还有包随走在基底膜管外单个轴突的趋向。这些结果提示在神经再生的早期,内源性Laminin和Fibronectin不但调节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对在神经损伤和再生中起重要作用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耦合模型研究脉搏波传播和血管顺应性对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流特性和心室功率的影响。左心室和右心室均采用E-R模型,后负荷系统对于体动脉和肺动脉分别采用T-Y管模型和稍微不对称T管模型,应用脉冲响应法将二者耦合起来。选取生理范围的参数,计算了两个系统的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功(SW)、定常功率(Ws)、脉动功率(Wo)和总功率(Wt)等。详细分析了血管顺应性、脉搏波波速等对这些参量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是脉动功率对参数的变化比定常功率更敏感。因此,脉动功率百分比或许是评估心室效率的一个较好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8.
磁化水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饮用磁化水和非磁化水的两组高胆固醇血症的大鼠进行了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脂、心电、心率和血压的测试。结果表明,磁化水有明显降低血液粘度和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应(P<0.05)。心电未见异常,心率明显减慢(P<0.05)。血压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证明进展期宫颈癌患者10/37例和10/46例外周血中分别存在有HPV16 E6和E7蛋白致敏的淋巴细胞,而40例献血员中分别为12.5%(5/40)和17.5%(7/40)。46例中有17例和25例分别进行了宫颈癌组织中的HPV16E6和E7基因序列检测,E6蛋白致敏淋巴细胞阳性的6例中检出与未检出E6序列的各占3例,E7蛋白致敏淋巴细胞阳性的5例中有3例未检出,有2例检出E7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