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王春梅  张建  李建新  黄莹  沈煜 《山东医药》2011,51(52):46-47
目的了解老年危重患者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中对肝功能的影响,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使用,减少其肝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胸心血管外科监护病房2005年9月~2010年12月应用氟康唑患者39例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12例(27.9%),其中氟康唑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有2例(5.1%),1例保肝治疗后正常,不需停药;另1例保肝治疗和减低剂量后肝功能好转但仍高,停药后肝功能恢复。其余10例导致的肝功能异常为开胸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重度感染或多器官衰竭导致的肝功能损害或在氟康唑应用前已出现,与氟康唑无关。结论氟康唑导致肝功能损害较少见,但需密切监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3年收治的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脏生化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及治疗转归等相关指标。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5类药物分别是中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心血管药。418例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害218例(占52.2%);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12例(占26.8%);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1例(占19.4%);药物性肝硬化7例(占1.7%)。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治愈152例(36.4%),好转206例(49.3%),无效47例(11.2%),死亡13例(3.1%)。影响预后的肝功能指标为AST、TBil、Alb、CHE、PTA。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AST、TBil、Alb、CHE、PTA与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基本的病理特点为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广泛损伤,可引起机体各器官的损害。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年6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6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其中伴有肝功能损害的15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所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165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最佳疗效。方法对于ALT在80~150单位之间且无临床症状者继续使用原治疗药物,并加用护肝降酶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或ALT升高在150单位以上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对肝脏损害大的药物,并辅以保肝降酶治疗,待ALT转为正常时,再逐渐加用抗痨药物,每周复查肝功能。结果本组165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虽然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害,但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适当处理是可以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并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的。临床上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对完成抗结核全程化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李梅华  钟小宁  柳广南  邓静敏  白晶 《内科》2008,3(5):688-689
目的 了解继发型肺结核患者短程化疗引起肝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215例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的肝损害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继发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正常者184例,占85.6%;异常31例,占14.4%。治疗后肝功能正常者151例,占70.2%;异常64例,占29.8%。(2)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间:72.7%患者发生于治疗2周内,90.9%患者发生于治疗第1个月内。结论继发型肺结核患者抗癌治疗中易出现肝功能损害,加强护肝治疗,能保证肺结核病人化疗方案完成。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并肝脏损害临床上比较常见,它不仅与急性胰腺炎程度相关,还可影响其预后,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我们就1996年以来收治的48例急性胰腺炎并肝脏损害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登革热患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8月至10月收治的125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LT异常者58例,占46.4%,AST异常者100例,占80.0%,转氨酶大多数为轻度到中度升高,以AST升高为著,经治疗肝功能可在发病2—3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登革热患者并发肝损害较多,肝功能指标的特征性改变可作为登革热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伟荣  刘蓉萍 《内科》2013,8(1):46+78-46,78
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最常见药物[1]。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药物性肝损害,这种情况在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糖尿病、营养不良、HIV/AIDS患者及老年患者中显得尤为突出。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认识及防治水平,笔者对2010~2011年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1例,  相似文献   

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老年人常见病,急性发作期肝功能损害临床上较常见。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9月收治的67例肺心病患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源性肝损害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预后。方法:收集急性心脏疾病并心源性肝损害的患者24例,记录其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演变过程,分析其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14例不伴明显肝损害的急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源性肝损害发病基础病因各异,并非只发生于肝脏缺血患者;急性心源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损害突出,经原发病治疗后多数迅速好转,1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由高峰期(2 981±979)U/L降为(659±870)U/L,AST由高峰期(2 743±967)U/L降为(706±830)U/L,少数肝功能恶化,其中2例死于肝衰竭。结论:急性心源性肝损害临床上需要更多重视,其病因及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转归多数良好,少数恶化。  相似文献   

11.
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70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三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18.8%)、中草药(13.3%)、抗结核药(12.5%);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占420例(62.7%)。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2.7%。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病者中更为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重在预防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致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 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老年病科88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2.34%,老年患联合用药多,引起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28.41%),其次是抗肿瘤药(23.86%),再次是抗生素(18.16%)。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36.36%),黄疸(9.09%),低热(5.7%),皮肤搔痒(4.5%),无症状(61.4%)。临床治愈率75%,无一例出现肝衰竭。结论 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害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长期联合用药有关。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胰腺炎特别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常并发全身多脏器损害 ,其中肝功能损害比较常见。有研究认为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肝功能损害不但可加重胰腺炎的病情 ,而且直接影响其预后 [1]。笔者通过一些肝功能指标的测定对 176例急性胰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作一分析 ,以探讨胰腺炎病情和病因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 1993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 ,排除原有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患者 ,列入观察共 176例 ,男 62例 ,女 114例 ,年龄16~ 72岁 ,平均年龄 4 6.3± 2 3.2岁。其中急性水肿性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疗的基本原则。目前所使用的标准化疗方案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及吡嗪酰胺(Z)。但联合应用HRZ易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不良反应,其表现为一过性单项转氨酶升高至肝细胞坏死,脂肪蛋白代谢障碍和黄疸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黄疸可发生急性肝萎缩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临床工作中处理颇为困难的一种情况,从而影响了系统的结核病治疗。但是只要在密切观察肝功能的情况下合理用药,是可以避免的。现就我所住院病人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后所引起肝功能损害的42例加以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6.
黄文红  刘光华  林晟 《肝脏》2016,(10):858-860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0例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肝功能检查,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儿中,有11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5.38%。肝功能损害患儿的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中,重症呼吸道感染占比例最高,为52.25%,其次为重症消化道感染(26.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22%)。肝功能损害患儿中89.19%均为病毒感染,显著高于细菌感染(6.31%)、支原体感染(3.60%)及弓形虫感染(0.90%)(P均0.05)。结论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常引起肝功能损害,临床在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以免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0年8月住院患者因异烟肼利福平致严重肝功能损害35例诊治情况进行分析。 一、临床资料 1.选例标准[1]:(1)活动性结核诊断明确;(2)用药前肝功能正常;(3)服药后,STB ≥ 51.3 μmol/L皮肤黄染;(4)ALT单项≥ 400U/L(5)除外其他药物、酒精、病毒性肝炎等因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2.一般情况:我院共收治结核1595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35例,占2.2%,男20例,女15例,其中≥60岁8例,占22.9%,占218例老年人结核的3.67%(8/…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并评价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1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及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4位的药物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55例,占25.8%)、中草药(46例,占21.6%)、抗结核药(39例,占18.3%)和免疫抑制剂(29例,占13.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106例,51.2%)。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发热、恶心、黄疸、呕吐及腹部不适。肝损害以胆汁瘀积型最为常见。预后良好,显效率72.3%(154例),有效率21.6%(46例),总有效率为93.9%(200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用药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进而做到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344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用药时间、结核病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大部分在用药两周至两个月时发生,年龄〉60岁、粟粒型肺结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结论:强化期内、老年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应加强临床观察及肝功能监测,并预防性应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20.
鲁国兴 《内科》2007,2(6):902-903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肝脏是伤寒杆菌侵犯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并引起肝功能异常。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80例伤寒患者的肝损害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