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方法 6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n=30)和常规治疗组(n=30),同时接受12周相同的冠心病药物治疗,运动训练组同时给予运动训练.用平板运动试验和6 min步行试验评估运动耐量. 结果 6 min步行距离与平板运动代谢当量显著相关(r=0.816,P<0.01);运动训练组和常规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或P<0.05),运动训练组较常规治疗组延长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6 min步行试验可用来评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对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 )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 (n =32 )和对照组 (n =2 8) ,在入院 2 4小时之内做 6分钟步行运动实验 ,记录其行走距离 ,检测血浆肾素和AngⅠ浓度。然后 ,2组均行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 ,但训练组每天2次行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 ,8周后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运动训练显著改善慢性心衰症状 ,训练组步行运动距离在治疗 8周后较对照组更加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 8周后 ,2组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肾素、AngⅠ浓度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 ,但训练组下降的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 (P <0 0 5~ 0 0 1)。结论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n=32)和常规治疗组(n=32),均接受12 w相同的冠心病药物治疗,运动训练组同时给予运动训练。另选择30例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WD)评估运动耐量。结果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左室舒张参数A明显增高(P0.05),E、E/A比值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6MWD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运动训练组患者E、A、E/A参数均有所改善,运动训练组参数E、A、E/A比值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的步行距离均有增加,运动训练组较常规治疗组增加更显著(P0.01);两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和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舒康胶囊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成利舒康组(n=40例)和常规治疗组(n=40例)。利舒康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利舒康(2粒3次/日),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6min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全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距离增加,NT-proBNP明显减低(P0.05),两组比较利舒康组比常规组临床症状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更明显(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及NT-proBNP降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利舒康可以改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78例T2DM合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8)和常规治疗+麝香保心丸组(观察组,n=40),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总有效率,6 min步行试验和血浆BNP浓度以及心功能超声检查各项参数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BNP浓度均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6 min步行试验运动耐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强(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麝香保心丸能显著提高T2DM合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血浆BNP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和康复运动组(常规治疗组基础上进行康复运动),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日常生活能力和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BNP水平均明显降低,LVEF均明显提高,康复运动组6min步行距离和日常生活评分明显增加(P0.05或0.01);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运动组BNP[(525.3±113.2)pg/ml比(252.2±114.5)pg/ml]水平降低更显著,LVEF[(43.46±9.12)%比(47.24±8.46)%]、6min步行距离[(286.6±46.2)mm比(582.5±55.3)mm]和日常生活评分[(65.12±17.6)分比(82±14.8)分]明显增加(P0.05或0.01)。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情况下辅以步行运动训练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我院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运动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2±9.8)岁;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1±10.9)岁。两组患者均给予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及6分钟步行距离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常规冠心病心力衰竭药物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未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未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水平和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除对照组LVESD、LVEDD外)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治疗3个月后LVEF、血浆BNP水平和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步行运动训练可显著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辅以步行运动训练更加有利于其心功能的恢复。应当鼓励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锻炼,以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早期强化姿势控制训练对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训练组(n=52)和联合训练组(n=52)。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给予强化姿势控制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4周后分别采用FugI-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表(MBI)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差异,并分析治疗后两组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均显著提高(P均<0.001),且联合训练组FMA、BBS、M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P<0.001),但治疗后联合训练组FAC分级较常规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P=0.199)。结论 早期康复能明显改善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强化姿势控制训练对其运动功能提高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150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和运动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接受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两组均接受干预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6MWD)、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得分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12周后运动训练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MWD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NYHA分级显著降低,P均0.01;两组干预后SAQ各项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训练组干预后LVEF [(54.19±7.75)%比(60.63±9.28)%]、6MWD [(437.49±21.37)m比(453.26±31.76)m]以及SAQ各项得分升高更显著,LVEDd[(5.24±0.83)cm比(4.72±0.78)cm]和NYHA分级[(1.78±0.72)级比(1.43±0.67)级]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运动训练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6.67%比18.67%),P=0.027。结论: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冠状动脉治疗术后患者的心功能、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分钟步行在慢性心衰(CHF)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老年科78例CHF患者,随机分成6min步行试验(6MW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6分钟步行训练,2次/d)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9人。6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6MWD)、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6周后,两组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6MWT组6MWD[(307.6±39.3)m比(503.4±44.4)m]、LVEF[(45.3±17.9)%比(58.7±9.2)%]显著增加,6MWT后恢复期心率[(73.3±2.9)次/min比(65.7±2.1)次/min]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6分钟步行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增强运动耐力,对患者恢复心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曲美他嗪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运动耐量。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相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收缩力可显著提高,且运动耐量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0例)和运动康复组(30例,在常规抗心衰药物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疗法),观察3月后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6 min步行距离和再住院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康复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80.0%比93.3%,P<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分级:(1.96±0.89)级比(1.48±0.72)级P<0.05],运动能力[(4.01±0.82)METs比(5.24±1.16))METs]、6 min步行距离[(322.5±23.4)m比(413.6±26.5)m]显著增加(P均<0.01),再住院率明显降低(56.7%比30.0%),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个体化运动训练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南京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80例HFp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运动训练,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6 min步行距离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延长(t=3.416,P<0.05),且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2.852,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MLHF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t=3.492、10.212,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7.061,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HFpEF患者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远程监测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健康素养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3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6)与观察组(n=67)。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远程监测运动训练,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力衰竭特异性健康素养量表(HF-SHLS)评分、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评分、心率(HR)、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距离(6MWD),统计两组再入院率。结果干预6个月,观察组的MLHF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F-SHLS评分和6MW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R、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室收缩同步性(ΔTs)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博心输出量(S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入院率为17.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远程监测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CHF患者的健康素养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动态指导下的家庭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心力衰竭好转出院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指导运动方案,定期随访,每隔3个月复查心肺运动试验,根据检查结果重新调整运动方案。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指导运动方案,定期随访。所有运动均由患者家庭中自行完成。12个月后收集各组患者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指标,统计12个月后能坚持运动的人数。实验前及12个月后行六分钟步行试验测量步行距离,通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左心房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肺运动试验测量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人数、死亡原因、死亡率。结果人均住院次数、人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4、4.582、3.885,均P <0.01),观察组较之前最终六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大(t=8.506,P <0.05)、生活质量改善(t=4.217,P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t=2.475,P <0.05),最大摄氧量(t=7.468,P <0.05)、无氧阈(t=3.884,P <0.05)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肺运动试验动态指导下的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减少住院次数、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改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排除运动训练禁忌证的病情稳定并且有能力参加运动训练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均应当考虑参加康复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益心气疗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水平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CHF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干预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补益心气汤剂治疗。两组均治疗12 w,观察血浆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 min步行测试(6MWT)距离等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0%vs 83.33%,P=0.019);两组NT-proBN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干预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干预组的LVEDD、LVESD和LVESV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6MWT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常规抗CHF的治疗方法上结合补益心气疗法可有效提高CH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成运动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内科治疗,运动组加以运动疗法。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耐量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明显升高,运动耐量显著提高,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运动疗法可以减轻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抗阻训练与平板步行训练在青年脑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95例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分级Ⅱ~Ⅲ级],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分别接受为期3个月的抗阻训练(52例)与平板步行训练(43例)。分别比较训练前(T1)、训练后(T2)、停止训练但继续常规康复训练后6个月(T3)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66、GMFM-88、10 m步行试验、6 min步行试验,分析两组训练效果差异。结果两种训练方式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功能,其中抗阻训练组GMFM-66、GMFM-88评分、10 m步行试验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平板步行训练组(P<0.05),但T3后,两组GMFM评分、6 min步行试验步数没有明显提升,而10米步行试验扔在提升,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结论两种训练均有效提高了青年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耐受能力,并且抗阻训练更为显著,而在改善患者步行速率方面,两种训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脑卒中后慢性偏瘫患者6 min步行距离、下肢运动功能及血趋化素水平等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慢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运动组和药物+运动组。药物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药物+运动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规律有氧运动;运动组仅进行有氧运动。采用功率自行车,每周3次,每次30 min,共治疗3个月。3组患者治疗3个月前后记录6 min步行距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评分(FMA)、血压、体质量及身高,检测血趋化素、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他血生化指标。分析6 min步行距离与血趋化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药物+运动组和运动组6 min步行距离、下肢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P0.01),血趋化素、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体质量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药物+运动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下肢FM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药物组(P0.05),药物+运动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收缩压明显低于治疗后药物组(P0.05)。治疗前血趋化素与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279,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趋化素下降与6 min步行距离的增加独立相关(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增加脑卒中后慢性偏瘫患者6 min步行距离、下肢FMA评分,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并降低趋化素、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压,从而改善生存质量、炎症状态及心脑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