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心肌缺血预处理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脑缺血预处理亦可诱导缺直耐受现象。本文就脑缺血预处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的缺血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处理是近年来提出保护器官的新概念。本文对中枢神经系统缺血预处理的意义、病理生理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预处理为缺血性脑损伤的预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临床上应用药物预处理可能代替脑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有关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模拟脑缺血预处理方法,研究用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呈现的脑保护作用。药物性预处理是正在研究的脑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处理对家兔脑缺血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脑保护效应,以及神经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 家兔1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A组只做手术操作,B组采用二血管夹闭全脑缺血10分钟,C组在缺血前增加缺血预处理2分钟再灌注30分钟。对比观察缺血后3天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和缺血细胞数,同时使用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缺血3天后海马区的凋亡细胞。  相似文献   

7.
单次电针预处理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时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单次电针预处理能否诱导局灶性脑缺血耐受及其时程。方法 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280~320g),随机分为6组(n=8):对照组和电针1~5组(EA1~5)。对照组未行任何预处理;电针1~5组分别在电针刺激百会穴30min后0.5、1、2、3和24 h给予局灶性脑缺血。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120 min)模型,观察再灌注后24 h时神经功能损害并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电针刺激百会穴30 min后2 h和24 h给予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容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其它时间点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单次电针刺激百会穴30 min,可诱导双相大脑局灶性缺血耐受,即急性缺血耐受出现在预处理后2 h,延迟缺血耐受出现在预处理后24 h。  相似文献   

8.
短暂缺血预处理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再次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为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右侧颈内动脉灌注(SI)、双侧颈总动脉夹闭(BCAO)和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并生理盐水右侧颈内动脉灌注(BS)。每次持续3min,间隔7min,反复3次,24h后作经插线右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观察MCAO后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以脑伊文思蓝含量表示)后梗死体积。结果 BS组MCAO后24h和48h脑伊文思蓝(EB)含量和脑含水量明显较其他两组低(P<0.01);MCAO72hBS组脑梗死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并生理盐水右侧颈内动脉灌注对脑再次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预处理为缺血性脑损伤的预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临床上应用药物预处理可能代替脑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有关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霉素预处理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 3组(n=8)。于各组大鼠腹部制备以腹壁浅血管-神经束为蒂、大小为6 cm×3 cm的岛状皮瓣,A组不作处理;B组用微血管夹阻断腹壁浅血管血流10 min,松开后再灌注10 min,反复4次;C组经腹壁浅静脉推注阿霉素(1 mg/kg)。24 h后于皮瓣蒂部夹闭腹壁浅血管4 h,再灌注2 h,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8、12、24、30 h各组取皮瓣检测丙二醛(malonyldia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测量皮瓣成活率后处死大鼠,取皮瓣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中共5只大鼠死亡,其中A、B组各1只,C组3只,均给予补充。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A组皮瓣成活率为10.10%±0.43%,小于B组91.63%±1.76%及C组92.75%±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 h 3组间MDA和SO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 h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A组炎性细胞浸润较B、C组明显,纤维增生减弱;B组与C组皮瓣组织学改变相似。结论阿霉素预处理可以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保护皮瓣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内源性保护物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预处理抑制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预处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中有多种机制参与。缺血预处理可以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减少缺血后神经元的迟发性损伤。本文从脑缺血预处理对神经元细胞凋亡各个环节的影响,对目前脑缺血预处理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缺氧预处理对缺血缺氧脑组织超微结构与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氧预处理对缺血缺氧脑组织超微结构及脑组织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盐水对照组,B组为缺氧预处理组,IH组为缺血缺氧组,BIH组为缺氧预处理后缺血缺氧组。各组有6只小鼠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和硫巴比妥酸法检测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另4只小鼠用于透射电镜下脑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与A组比较,B组SOD活性增加,IH组MDA组含量明显增加,而IH组SOD活性明显增加的同时,MDA含量比IH明显降低。电镜显示B组除部分神经元轻度肿胀外,脑组织超微结构基本同A组,IH组细胞核变形,细胞浆成空泡,严重者满视野几乎找不到正常细胞,无损害的神经元<10%,BIH组细胞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无损伤神经元达63%。结论 缺氧预处理对再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增加与其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缺血预处理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动脉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21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分四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n-5),未予脑缺血处理;B组,预处理组对照组(n=5),于3min全脑缺血后未再次缺血,C组,预处理缺血组(n=5),于3min全脑缺血,再灌24h后,再次全脑缺血10min全脑因后未再次缺血,C组,预处理缺血组n=5),于3min全脑缺血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预处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多 种因素、多种途径产生的,但其确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脑缺血预处理的信号转导途径对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 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oah信号通路在电针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2只,体重280~320 g,随机分为2组(n=26):正常对照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电针预处理组(EA组)于百会穴进行电针刺激(刺激条件:疏密波2/15Hz,电流强度1 mA),30 min次,1次/d,连续5 d.最后一次电针刺激结束后24 h采用阻断单侧大脑中动脉120 min再灌注72 h的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即刻、再灌注24 h及再灌注72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Notch细胞内片段(NICD)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Notch通路信号分子的表达;于再灌注72 h时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评分完毕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 缺血前即刻两组大脑皮层Hesl mRNA及NICD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前即刻比较,两组再灌注24、72 h时NICD蛋白表达上调,C组再灌注72 h时Hesl mRNA 表达上调,EA组再灌注24 h时Hesl mRNA表达上调(P<0.05);与再灌注24 h时比较,再灌注72 h时C组Hesl mRNA及NICD蛋白表达均上调,EA组Hesl mRNA及NICD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与C组比较,EA组缺血前即刻Notchl mRNA、Notch4 mRNA及Jagl mRNA的表达上调,再灌注24 h时Hesl mRNA及NICD蛋白表达上调,再灌注72 h时Hesl mRNA及NICD蛋白表达下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升高(P<0.05).结论 Notc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电针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多次压迫阻断右侧颈总动脉的缺血预处理,并逐次递增缺血时间,诱导右侧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观察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实验期间实施球囊充气阻断颈动脉血流,每次压迫时间为:次缺血时间=次数×5+40(min)进行,每日2次,直到压迫时间达4 h(总时间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多次缺血预处理,并逐次递增缺血时间,诱导右侧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观察右侧颈动脉永久性阻断缺血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实验期间不实施球囊充气阻断颈动脉血流。实验组为右颈总动脉压迫组,压迫方法采用颈总动脉外充气球囊压迫技术.实施压迫时囊内充气压为160mmHg;每次压迫时间根据,预实验公式计算:次缺血时间:次数X5+40(min)进行,每日2次,直到压迫时间达4h(总时间为20d)。各组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第1、10和20d,分别采用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家兔右侧大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于实验第20d用注射器将内囊充气压力达160mmHg后不放气.持续完全阻断右侧右侧颈总动脉血流.观察记录家兔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取脑组织标本。光镜下对比观察二组相同部位神经元的病理学及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实验期间二组家兔之间均没有观察到兴奋、躁动.嗜睡.活动、行为及胺。体运动障碍等异常症状。从DSA显像结果表明,在实施右侧颈总动脉外压造缺血预处理的第10d。造影剂已经通过willis环进入右侧大脑动脉,与压迫第1d比较右侧血管显影非常清晰.但与左侧比较右。后外上段侧枝未见显影。在实旗压迫处理的第20d,DSA血管显像左右两侧无差异.右后外上段血管显影也非常清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右侧(缺血i:侧),病理标本。在400倍镜一个视野下的毛细血管密度,实验组为5.3±0.5对照组为3.5±0.4,实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大脑Willis环及其相应的侧枝循环重建.对右侧颈总动脉完全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联合阿魏酸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复制全脑缺血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 阿魏酸钠组和缺血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染色等方法观察各组动物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和海马CA1区Fas蛋白、Caspase-8蛋白的表达、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计数的情况。结果 阿魏酸钠 缺血预处理组凋亡细胞数较缺血组和缺血预处理组显著减少,缺血7d时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无明显丢失,而缺血组神经元大量丢失。缺血预处理 阿魏酸钠组Fas阳性细胞与缺血组相比显著减少,Caspase-8蛋白阳性细胞则较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组显著减少。结论 缺血预处理联合阿魏酸钠可以进一步加强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元Caspase-8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缺血预处理普遍存在于机体的各个器官,是机体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肾脏缺血预处理根据保护时相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早期保护与晚期保护。关于其发生机制,近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研究,目前认为有众多物质参与,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