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2.
温病湿热犯肺的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包括湿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疠气,尚有部分温毒病邪,本文所论限于湿热病邪和暑湿病邪。湿热之邪由表人里多侵于中焦脾胃,故中焦脾胃证候多且繁杂,为众多医家所重视。然温邪始上焦,终下焦,在感邪之初,亦可有肺脏受邪者,为多数医家所忽略。纵观诸多温病研究文献,对于湿热诸邪犯肺则很少提及,此类证治的研究报道亦较少。从现代医学对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研究来看,外感湿邪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多见有湿证表现。  相似文献   

3.
湿热病证,是温病中一个常见的类别,其特点是湿与热相兼为患,病变多以中焦为中心,如薛生白所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因此,古人多从脾胃进行论治,化脾胃之湿,清脾胃之热,如《景岳全书》中说:“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但由于湿热氤氲,粘腻难解,最易蒙上流下而影响三焦气化,故治疗较为棘手。迨至清·叶天士从无数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治湿热为病,必须分消上下,就中从肺论治,实为湿热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如徐灵胎称赞叶氏治暑湿“能用轻  相似文献   

4.
化热伤阴较快而湿邪不减、羁留上焦手太阴肺、肺气郁闭较重是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三大病机特点。论治策略为首先根据病程分期,其次抓主症,再次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象判断湿热的比例、阴伤的程度,最后详辨方证,力争精准选方遣药。临证中,强调动态观察舌证,随证治之;重视湿温“三禁”“四慎”;重视善后调理诸法,以冀为今后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温挟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 ,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 :如芳香宣肺化湿法 ,适用于湿阻上然 ,湿重于热 ;燥湿化浊法 ,适用湿阻中焦 ;疏利湿浊 ,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 ;化湿清热法 ,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 ;清热化湿法 ,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 ;清热湿热 ,豁痰开窍法 ,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 ;淡渗利湿法 ,适用于湿阻下焦 ,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6.
立足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分析三焦感受湿热之邪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在治疗方面提出上焦湿热证用药宜清轻,以开肺气、宣气布津为要;中焦湿热证用药辛苦淡寒,重视顾护脾胃,以理气运脾,清热除湿为本;下焦湿热证顾及肝肾耗伤之阴津,清热除湿兼顾养阴的治疗方法。提出治湿宜守,不宜频繁更换方药,抽丝剥茧化湿热,缓缓图之,治湿忌敛,慎熟地黄、白芍、阿胶等阴柔收敛之品。认为湿热之邪侵入的不同阶段在舌象上有不同的表现,舌诊是判断病邪深浅轻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湿热感冒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但在气候乍雨乍晴之时,也好发生。因这时热蒸湿动,弥漫空间,故湿热感冒可于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其发病还与人体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正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既有发热、...  相似文献   

8.
临床所见低热一证,湿热引起者颇多。湿热的成因,在儿科多是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滞胃助热;嗜食生冷,损脾留湿。湿热合邪可沿经络、三焦、气血流注传变;或继外感内外相引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湿热邪气又可随中气的盛衰而起变化,中气实者易于化热,病变多在阳明;中气虚者,易于化湿,病变多在太阴。临证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异。笔者按湿热病变在脾胃的理论,对低热分别辨证施治,收到较好效果。(阴虚、气虚、食积所致的低热,不在此论。)例一湿邪内伏热灼营阴李×女11岁1974年11月21日初诊  相似文献   

9.
世人认为叶天士长温热,薛生白专湿热,其实不然。叶氏对湿邪之性质、致病特点均有精辟的论述,对于湿热性温病的治疗尤多发明,兹择要论述。一地区方域发病有别叶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精神,结合亲身实践,认识到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每值长夏之季,天之热气下逼,地之湿气上蒸,湿热相合,浸淫弥漫,人在气交之中,无不与湿热邪气接触,体虚者易感而罹患湿热病。故叶氏曰:“吾吴(今江苏吴县)湿邪害人最广”。二阳盛热化阴盛寒化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系感受“六淫”中之湿邪。内湿系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停。亦有内、外湿相结合为患者,如嗜酒之人,内湿素旺,复感外湿,则内外合邪,湿蕴化热,而成湿热病。从脏腑来论,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共司水谷之受纳和运化。若脾胃功能失健,则水液运化障碍,聚而成湿,外  相似文献   

10.
正湿热之邪为湿邪与热邪两者相合而成,湿热证见于多种疾病中,若湿邪或热邪单一致病则病机相对简单,且易于治疗,两邪相合则使得病机变得复杂,较为难治且疗效较差。湿热之邪常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和肾主水功能失司所致,故常见于肾系疾病。湿热的治疗正如吴塘所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因此治疗上应清热祛湿并行。肾系疾病湿热证  相似文献   

11.
湿热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试就产生湿热的原因,以及临床证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下: 一、湿热产生的原因湿热产生的原因不外为外感与内生两个方面。外感湿热,每与季节气候、起居环境有关;湿热内生,主要与脾胃运化失常,恣食油腻厚味饮食无度有关。但内外二因临床并非孤立。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二、湿热辨证施治 (一)上焦湿热证治:湿热侵犯肺卫,如病之初期阶段。如暑湿感冒,湿温、暑温夹湿之初期,症状可见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倦怠、胸闷泛恶、口渴、不欲多饮,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等。  相似文献   

12.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13.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14.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疸一证,多湿热为患,其标在肝胆,本在脾胃。其发病有因外感湿热,从表入里,内阻中焦者,有因饮食失常,饥饱无度,酒酪过盛。损伤脾胃者,亦有因脾胃虚寒,湿从寒化,寒湿内停者。凡此种种,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邪毒内聚,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致肝之疏泄失常,迫胆汁不循  相似文献   

16.
张炳立 《中医杂志》2004,45(11):803-805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17.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湿热病篇》是对湿热病邪致病的系统论述。由于湿热病邪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对湿热病的症状与用药均会产生影响,而薛氏对湿热的轻重关系把握很严谨,对产生的病证特点和用药配伍均有不同阐述。本文将《湿热病篇》中涉及湿热轻重不同致病的条文进行选取分析。  相似文献   

18.
答:湿性重浊粘滞,热则熏蒸炼灼,湿热一经结合,若油入面,如胶似漆,难分难解。湿热胶结一证,临床并非少见,特别是嗜烟、酒、茶及肥甘者,常多有之。见证有湿热胶结中焦(脾胃、肝胆)、下焦  相似文献   

19.
<正> 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原著无所获见,但在《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篇中对温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确有独创之见。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之肤浅体公,汇报于同道,意在抛砖引玉。辨证:注重病变部位,区别虚实寒热。湿温一证,乃因感受时令湿热及饮食不节犯及脾胃所致。薛氏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说:“阳明不水谷之海,太阴为湿  相似文献   

20.
洪旗  马其南 《中医药学刊》2002,20(3):354-355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湿快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如芳香宣肺化湿法,适用于湿阻上然,湿重于热,燥湿化浊法,适用湿阻中焦,疏利湿浊,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化湿清热法,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清热化湿法,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清热湿热,豁痰开窍法,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淡渗利湿法,适用于湿阻下焦,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