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分析替普瑞酮联合泮托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5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72例)和联合组(73例)。参照组患者接受泮托拉唑四联疗法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治疗,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和溃疡愈合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联合泮托拉唑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2.
汪笔琴 《当代医学》2016,(35):179-180
目的 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6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8例,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转阴率以及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替普瑞酮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临床疗效和Hp转阴率的提升,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胃煎剂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和胃煎剂联合替普瑞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理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和胃煎剂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于2018~2019年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A组)和同时期83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对比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家族胃癌史等基本资料确定其致病危险因素;再将A组患者中的64例幽门螺杆菌(Hp)呈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参照组实施四联疗法加替普瑞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A、B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的对比中,发现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因素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致病因素主要有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四联疗法加替普瑞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计收治80例病例,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给对照组采取常规性的治疗措施,给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再应用替普瑞酮进行治疗。结果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经过治疗后的Hp转阴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情况,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替普瑞酮应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2月间接收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征得患者同意后,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转阴,转阴率为95%;对照组有28例患者转阴,转阴率为70%;两组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治疗过程中,除过对患者使用常规的干预方法外,加用替普瑞酮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HP均为阳性,并选取同期来我院治疗的9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A组应用三联疗法与替普瑞酮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叶酸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中41例有家族胃癌史,23例胆汁反流,67例存在Hp感染,对照组中19例家族胃癌史,7例胆汁反流,39例Hp感染,以上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因素;经治疗后,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A组的7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58,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胃癌史、Hp感染与胆汁反流,在治疗方面,采用三联疗法+替普瑞酮+叶酸治疗的疗效更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纳入到本次研究当中,并将其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对照组45例患者以常规治疗方法实施治疗,对观察组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Hp转阴率为91.11%(41/45),复发率为2.22%(1/4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Hp转阴率以及复发率则分别为77.78%(35/45)、71.11%(32/45)、11.11%(5/4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加用替普瑞酮,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提高Hp的转阴率,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明  易小玉 《当代医学》2021,27(13):123-125
目的观察依卡倍特钠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6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比组(采取四联疗法治疗)和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联合依卡倍特钠治疗),每组6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胃镜下病损面积、Hp根除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和胃镜下病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胃镜下病损面积小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Hp根除率为95.24%,高于对比组的84.13%(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3%,高于对比组的87.30%(P<0.05)。结论使用依卡倍特钠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快速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炎症反应,减小胃部受损面积,且Hp根除率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黄鹿 《当代医学》2021,27(4):157-159
目的 探讨益生菌结合四联疗法对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胃肠激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糜烂性胃炎Hp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胃肠激素及炎症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17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结合四联疗法可提升糜烂性胃炎Hp感染患者胃肠激素水平,降低炎症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四联疗法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评分,血清IL-8、IL-10及CRP水平变化及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两周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5.24%,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清IL-8、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治疗一周和两周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炎症因子IL-8、CRP水平,且胃肠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替普瑞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胃肠道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嗳气、恶心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辅助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胃黏膜的修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3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用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使用替普瑞酮,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一年随访,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复发,对照组中有5例。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使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再使用替普瑞酮,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复发率,而且有效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用替普瑞酮、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胃泌素(GAS)、胃动力素(MTL)水平以及用药后的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较对照组(80.43%)更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GAS水平(118.77±18.19)ng/L较观察组(100.21±19.20)ng/L水平更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MTL水平(240.68±13.13)ng/L较观察组(288.70±15.50)ng/L水平更低;治疗后,各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普瑞酮、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李峰 《吉林医学》2011,(36):7664-7664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治疗后复发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中采用四联疗法治疗患者,对照组给予消化性溃疡患者四联疗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消化溃疡患者Hp转阴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Hp转阴率高,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替普瑞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辅助PPI四联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1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3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胶体果胶铋剂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藿朴夏苓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PGⅠ&P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G-17、PGⅠ、PGⅡ等水平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低(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辅助PPI四联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提高Hp根除率,促进胃黏膜修复,降低炎症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18.
姬盼盼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810-1812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Hp转阴率、组织学再生黏膜成熟度及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PG)、组织三叶因子1(TFF1)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Hp转阴率和组织学再生黏膜成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PG和TFF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G和TFF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组织学再生黏膜成熟度,促进Hp转阴,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计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入选患者划分成两个组别,两组患者均接受消化内科治疗,其中29例患者单纯使用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联抗菌疗法进行治疗,该组作为对照组,另外29例患者在以上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该组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半年复发情况。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均显著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3.45%(1/29),对照组复发率为17.24%(5/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消化内科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有效防止疾病复发,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依卡倍特钠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卡倍特钠治疗,两组均治疗28 d,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Hp根除率、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Hp根除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卡倍特钠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降低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