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A组和B组,各44例。A组患者接受石膏外固定治疗,B组患者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12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B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B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石膏外固定比较,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确切,可加快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旋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常规入路组和微创入路组,各29例。微创入路组患者实施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而常规入路组实施常规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腕关节主动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和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结果微创入路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入路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和桡偏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入路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常规入路组(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等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掌侧正中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实施微创入路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快,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改善良好,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改良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相关情况、腕关节功能、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实施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手术,试验组30例则实施掌侧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改良手术。评价两组手术相关情况、腕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Cooney腕关节评分,旋前、旋后、屈曲、背伸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掌侧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改良术可以恢复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减少疼痛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微创手术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病人25例,分为3D打印技术辅助下微创(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组(MIS组)12例和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组(ORIF组)13例。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术后随访病人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六个方向的活动度,复查腕关节正侧位片,观察对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及关节面恢复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表对2组病人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MIS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ORIF组(P < 0.01),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ORIF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腕关节均复位良好,腕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微创(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切口小,手术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可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桡骨远端骨折32例中,采用切开复位LCP钢板内固定治疗14例(钢板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18例(支架组),其中4例闭合复位后关节面不平整,予以小切口撬拨克氏针固定,术后8~10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支架活动腕关节。结果: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2组患者在掌倾角和尺偏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钢板组腕关节掌曲、背伸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与支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对早期恢复腕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外固定架,但长期临床疗效两者无差异,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闫小龙 《当代医学》2016,(28):89-9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分别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随访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Cooney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随访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同时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且未诱发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邱湘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29-133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观察组尺偏角度和掌倾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闭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0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配到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30例)与手法复位闭合外固定组(30例)进行治疗,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Mcbrid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随访1年后,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3.3%,闭合外固定组优良率为60.0%,钢板内固定组Mcbride评分优于闭合外固定组(Z=3.307,P=0.001)。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传统手法复位闭合外固定相比,能够有效的稳定骨折复位,使患肢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夹板外固定法治疗的5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同时采用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2组病人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的尺偏角丢失角度、掌倾角丢失角度、桡骨长度短缩长度比较,P>0. 05.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 29% (50/56);对照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 00% (45/50);2组比较,P>0. 05.结论:采用改良夹板外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相当,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有效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保守与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疼痛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用闭合手法复位塑性小夹板外固定;研究组患者经切开复位"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降低其疼痛及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中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03%)略低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易恢复等优势,且具有较佳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董桂贤 《重庆医学》2018,(16):2235-2238
目的 观察内固定和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架组(各50例),其中内固定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PTA)、尺倾角(RI)及尺骨变异(UV)恢复情况,腕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总费用.结果 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恢复程度均满意,但内固定组术后3d的PTA、RI及UV恢复情况均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3个月PTA、RI及UV丢失情况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治疗总费用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1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记录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1±2.4)周,对照组为(14.8±3.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缩短长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缩短长度较治疗前均好转,但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ooney腕关节评分中疼痛、活动范围、握力、屈曲/伸展活动度、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4.6%,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快,腕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观察组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功能恢复和关节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腕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掌屈、尺偏、旋前、旋后度数方面,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明显,可有效促进患者腕功能的恢复,改善关节活动受限问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9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39例实施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可促进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普通T型钢板与锁定钢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T型钢板治疗,实验组给予锁定钢板固定处理,观察两组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尺偏角以及掌倾角恢复更优,治疗优良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中,锁定钢板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对于患者骨折复位给予有效维持,同时患者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有利于保护血运,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对比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中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2种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其中A组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B组则实施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腕关节功能。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外固定支架不会造成过于严重的术创,可促进患者康复;而切开内固定处理对于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2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B组)、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C组)治疗,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和PRWE评分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A组优良率为88.1%,B组优良率为86.1%,C组优良率80.6%,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虽解剖复位程度不如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仍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小夹板外固定及石膏管型外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将1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采取石膏管型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9年5月收治的5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數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Henry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复位固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上肢功能恢复和疼痛及骨折愈合时间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P<0.05)。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好,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