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性51岁。主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2天入院。患者于两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下腹部及脐周疼痛,伴恶心,呕吐多次(均为胃内容物),偶有黑便,无尿频,尿急,小便正常。既往2002年5月及11月有两次黑便病史,曾以消化道出血治疗。立位腹平片示:高位肠梗阻。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腔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幼稚息肉,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72岁。食欲不振、腹部隐痛伴体重下降 1月余入院。患者于 4 5天前拔牙后 ,出现食欲不振、饭后饱胀 ,并有腹部隐痛 ,4 5天来 ,体重下降约 10kg ,无呕吐、便血、发热、盗汗。既往身体健康 ,无特殊病史。查体无异常发现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钡餐检查 :胃内密布结节样隆起病变 ,大小 8~ 2 0mm ,绝大多数为 10mm左右的小结节 ,病变范围广 ,胃底贲门及幽门管均有分布 ,呈宽底息肉样改变 ,边缘光滑 ,未见“脐凹征”或“靶征” ,胃蠕动波存在 ,胃壁无僵硬 (图 1、2 )。胸部和腹部CT扫描 (术后所做 ) :均未见异常征象 ;纵隔淋…  相似文献   

3.
病例病例1,女,63岁,2008年9月因肛门坠胀,大便带血8个月,时有便秘及腹痛于我院就诊。直肠指检:距肛门约7cm处触及结节样包块。同期行手术切除直肠癌。2009年5月复查CEA,CA-199,CA242增高。直肠指检:距肛门1cm处触及结节包块。病例2,男,43岁,为病例1患者儿子,2009年4月因反复腹泻伴黏液便1年,时有大便表面惜血于我院就诊。直肠指检:可触及数粒花生米大息肉。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亦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为一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男女性别均具有相同的遗传性 ,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出现 10 0个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我们遇到 2例FAP患者 ,进行了家族成员病史调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例 1,先证者 ,男 ,38岁 ,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反复发作半年 ,体检 :轻度贫血貌 ,左下腹压痛 ,未触及包块。结肠镜检 :全结肠均有息肉生长 ,盲肠、升结肠及直肠息肉数目散在分布 ,肝曲以下结肠密集分布 ,息肉大多为米粒至黄豆大小 ,较小息肉无蒂呈半球形 ,表面肖滑 ,颜色多同正常粘膜 ,较大息肉多有广基或亚…  相似文献   

5.
张宝贺  宋畅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080-1080
病例 男性,20岁,战士,无明显诱因反复血便半年余,便血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大便表面或掺杂其中,大便稍稀烂,伴轻度腹部胀痛。患者家族史中,其父亲有结肠息肉病手术史。结肠镜检查显示:乙状结肠见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直径0.4~0.8cm。左半结肠切除术中见:乙状结肠弥漫布满大小不等息肉,米粒至花生米大。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认识肠道原发性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肠道淋巴瘤20例,应用多组织石蜡切片技术,免疫组化S-P方法标记观察。结果: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2~78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以腹胀、下腹疼痛,腹内可触及包块为主要症状。发生部位回盲部8例、小肠7例、结肠4例、直肠1例。形态表现MALT型淋巴瘤19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MALT型淋巴瘤表现6例;肠病型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肠道淋巴瘤以MALT型最多见,临床上很难与肠癌鉴别,早期诊断依赖肠镜活检,预后与规范化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本质的认识。方法:对四个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进行调查。结果:四家系共有14例病人,发病时平均年龄43岁。61.9%(13/21)的癌灶位于脾曲近端的大肠。大肠多原发癌占35.7%(5/14)。无结肠息肉病。四家系中之一为癌家族综合征。结论: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前病人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严密监测,争取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 1976年~ 2 0 0 2年 ,我们收治家族性息肉病 (FAP) 4 2例 ,现就有关手术方式的选择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2例 ,男 2 4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36岁 ,有明确家族史 2 2例。息肉分布全结肠 ,直肠密集分布 2 2例 ,乙状结肠 ,直肠密集分布 10例 ,结肠散在分布 8例 ,盲肠、直肠及乙状结肠密集分布 2例。息肉伴恶变 8例 ,息肉有高度不典型增生 4例 ,息肉伴小肠原发性癌 1例。临床表现以便血、腹泻、腹痛、大便变形及里急后重为主 ,肠套叠、肠梗阻、腹膜炎少见 ,病程 6~ 2 6a,平均 12a。2 手术方式42例FAP患者中行改良Bacon…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49岁,因四肢麻木、无力、疼痛4个月于2004年3月15日入我院。患者缘于2003年9月因痔疮手术,注射庆大霉素及甲硝唑1周后出现胃部不适,服用丽珠得乐、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服药3d后出现全身红色斑丘疹,经给予激素治疗后,皮疹消失,但随之出现四肢麻木、无力。2003年11月15日出现左侧面瘫,在当地医院给予中药、针灸,治疗无效;四肢无力、疼痛、麻木感觉加重,肌电图检查提示:远端周围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19年1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经病理确诊MCL的41例患者随访资料,进行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8(1~165)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37.29%和6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分、复发/难治状态、近期疗效是影响PFS率预后的因素;B症状、是否含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OS率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期疗效、MIPI评分为PFS率独立预后因素;B症状、是否含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近期疗效为OS率独立预后因素。MIPI及MIPI-C评分不同,患者3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CL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晚期多见,B症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近期疗效可作为预后参考因素。MIPI及MIPI-C评分对患者生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多发性骨折术后感染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沈阳市骨科医院骨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接诊的多发性骨折并发术后感染的50例患者的血清和术后未发生感染的50例患者的血清。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血清PCT水平。结果感染组血清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PCT检测对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5.5%,阳性预测值为96.0%,阴性预测值为98.0%。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结论血清PCT的检测有助于多发性骨折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放疗后预后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广泛期SCLC放疗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采用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39.89%,2年生存率11.81%,中位生存期为10.7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KPS评分、是否脑转移、有无接受胸部放疗、接受化疗周期数对患者的生存期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化疗周期数、有无接受胸部放疗、KIPS评分是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未发生脑转移、化疗周期数≥4、接受过胸部放疗、KPS评分≥80分均提示广泛期SCLC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寻找判断预后和疗效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将我院1997年1月-2001年12月经病理诊断证实的胃癌手术标本进行微血管密度、VEGF、PTEN检测,并作临床随访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①微血管密度、VEGF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0.05,P〈0.01);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②胃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46.7%,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③PTEN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VEGF和PTEN双因素组合,对胃癌患者预后有不同的影响。结论 MVD、VEGF、PTEN的表达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VEGF、PTEN的共同作用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增生的克隆性浆细胞可累及骨骼系统或髓外,进而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以监测全身葡萄糖代谢,故已成为评估MM病况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笔者就18F-FDG PET/CT在MM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并分析了其局限性,同时,对新型分子探针在MM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展望,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ET/CT在MM诊疗中临床价值的认知,进一步发挥PET/CT在MM临床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例肠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2004年济宁“10.21”辐射事故患者A的受照经过、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现场模拟、生物剂量估算、电子自旋共振(ESR)等结果,综合估算全身受照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后3d入院,立即全环境保护、抗感染、HIJA配型等,7d进行同胞间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d后出现顽固性腹泻,13d出现急性腹膜炎及不全肠梗阻,经过泰能等抗感染综合治疗伴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治愈。17d白细胞数开始上升,19d造血重建,骨髓及外周血均获稳定植入,同时出现肺部混合感染。25d皮肤放射损伤最严重,诊断为Ⅲ度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皮肤损害面积14%)。肺部感染逐渐加重,先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给予强有力抗细菌、抗真菌及全身支持等综合救治,效果不佳。30d呼吸机辅助呼吸,33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结论患者A的全身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这是国内首例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报告。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获得了宝贵的临床救治经验,对今后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广泛严重放射性损伤、感染及MOF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