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严重的单侧搏动性头痛并伴有各种神经系统症状。根据2018年最新国际头痛分类指南标准,偏头痛分为六大亚型: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 MwoA)、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 MA)及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 CM)等。在偏头痛患者中,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为2~4倍,而且头痛发作更严重、更频繁、更持久,更容易向慢性偏头痛转变。目前对于偏头痛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少,这种差异背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着重回顾了偏头痛的性别差异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基因、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的既往研究,以了解这些差异,为后续研究偏头痛发病机制及研发更有效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尚无完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生产的消栓员注射液治疗26例偏头痛患者,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因偏头痛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我们使用Prensky氏标准,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列入研究对象:1)反复发作性头痛,间歇期完全正常。2)具备下列条件中三条:(1)头痛时伴有恶心呕吐,(2)偏侧头痛,(3)呈搏动性和跳动性头痛,(4)短期休息或睡眠自行缓解,(5)视觉性或运动先兆,(6)有肯定家族史。偏头痛患者共34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在18~43岁,平均26.7士7.8岁。所有…  相似文献   

3.
采用99mTc-HMPAO SPECT对48例偏头痛患者做了脑灌注显像。结果显示,85.4%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减低,有先兆偏头痛间歇期(n=5)rCBF均降低,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91.7%(n=12)患者rCBF降低,而间歇期83.9%(n=31)患者rCBF降低,注射Sumatriptan治疗(n=4)后,头痛缓解后rCBF改善。因此,SPECT的脑灌注显像可用来评价临床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态,以及寻求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周期性的半侧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本病以女性患者居多,常于青春期起病,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至中年后逐渐减轻,到绝经期后有的可消失。典型的偏头痛常在清晨醒来时或白天发病,有明显的先兆期。常见的先兆是视觉障碍,如闪光、暗点、偏盲及感觉异常等,多持续20~30分钟后消退。之后即出现一侧性剧烈头痛,头痛常开始于颞部、眼眶或前额处,然后扩展到半侧头痛甚至全头痛。头痛的性质为跳痛、胀痛、搏动性疼痛等。一般在1小时左右达到顶峰后转为持续性头痛。每次头痛可持…  相似文献   

5.
祝坤平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9):1147-1148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呈搏动性头痛。其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约数分钟至1h左右出现单侧或由一侧转向另一侧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间歇期如常人,可有家族史。属于祖国医学“头风”、“偏头风”、“偏头痛”、“少阳经头痛”范畴。近几年,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B2防治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成人无先兆偏头痛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维生素B2组)35例,给予维生素B2 150mg,每天2次口服;对照组(氟桂利嗪组)35例,给予氟桂利嗪5mg,每天1次口服,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维生素B2组无不良反应,显效率51.4%,总有效率88.6%,与氟桂利嗪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B2防治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伴有脑梗死的偏头痛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9-01至2012-10收治的年龄为20~40岁的青年偏头痛298例,其中合并脑梗死39例(A组),随机选取无脑梗死偏头痛患者39例(B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在性别、偏头痛病程、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有无先兆、是否口服避孕药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头痛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及偏头痛家族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梗死部位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有26例。结论与无梗死偏头痛患者相比,合并脑梗死的偏头痛患者临床上多伴有先兆症状、头痛病程长、发作更频繁、单次持续时间长,同时伴有高比率的口服避孕药史且梗死部位以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更多见。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是一种慢性血管神经紊乱性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剧烈头痛,临床主要分为以下类型:先兆型、无先兆型、视网膜型、为偏头痛预兆的儿童周期综合征、偏头痛并发症及很有可能的偏头痛.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各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学说,近年来主要有三种理论:一是血管源性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外血管扩张有关.二是神经元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不同神经递质介导的脑内不同区域神经元活动所致,重点是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理论.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治疗偏头痛8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1999年,我们采用高压氧(HBO)治疗偏头痛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们根据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分类标准[1],选择160例既往曾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BO组80例,女65例,男15例,年龄21~69岁,平均45岁,病程2~39年,其中典型偏头痛24例,普通型48例,偏瘫型及群集性各4例。对照组80例,女60例,男20例,年龄12~60岁,平均36岁,病程2~40年,其中典型偏头痛20例,普通型偏头痛52例,偏瘫型及群集性各4…  相似文献   

10.
对32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男性飞行员进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D-Ⅱ)、强啡肽(DYNA)、P物质(SP)、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血栓素B2(TXB2)含量的测定,并与30例健康飞行员对照。结果显示偏头痛组血浆AT-Ⅱ、TXB2升高,6-keto-PGF1降低,发作期DYNA降低,SP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或0.01,而间歇期DYNA、SP无变化。表明偏头痛发作与神经内分泌失调有关,AT-Ⅱ升高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功能亢进;SP升高,DYNA降低提示与痛阈降低和对疼痛敏感有关;TXB2升高、6-keto-PGF1.降低表明其血管、血小板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脑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钛  朱新华 《人民军医》1997,40(3):163-163
脑血栓前状态是指脑血栓形成病理过程中的早、,中期表现[1,2]。目前,对脑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十分重视,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为颀防脑血栓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掘和实践经验。丘脑血栓前状态的诊断1.1先兆症状据统计,大约有60%以上经颅脑CT扫描确诊的脑血栓形成病人,在发病前数小时至1个月内,可突然出现下述一个或数个先兆症状:(1)半身或单肢无力;(2)步态异常;(3)半身、单胶、面邪或指(趾)麻木;(4)发作性眩晕;(5)哈睡;(6)哈欠连绵;(7)疲倦(8)一过性黑蒙;()耳鸣;门O)剃须修胡征门1)呛咳或吞咽困…  相似文献   

12.
高压氧对370例头痛的疗效分析刘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分类比较复杂,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效果常不满意。现将我院高压氧科近4年来对头痛患者实施高压氧(HBO)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对象选择:主要为伴有明显头痛的...  相似文献   

13.
季节性偏头痛组与健康组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节性偏头痛的病理基础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1]。为探讨此类头痛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关系,1995~1998年,我们对已确诊的季节性偏头痛60例进行了血清IgE动态检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住院或门诊就医偏头痛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7~65岁。病程1~23年,发作时头痛持续30min~1周。有偏头痛先兆39例,无先兆28例,眼肌瘫痪型偏头痛3例。发作程度分轻、中、重3类,轻、中度34例;重度26例。全部病例及分级均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诊断及分级标准,在发作前期经多普勒超声(TCD)示脑血管痉挛,且具有季节性发病特点,发病时间在3…  相似文献   

1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即以往所说的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痫等,是孕妇特有的病症,多数发生在妊娠20周与产后两周,约占所有孕妇的5%。其中一部分还伴有蛋白尿或水肿出现,称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严重者会产生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痛等症状.若没有适当治疗,可能会引起全身性痉挛甚至昏迷。有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与孕妇怀孕中晚期钙缺乏有很大的关系,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临床疗效不尽人意,往往需要终止妊娠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钙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认识的提高.有学者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孕妇自身血钙水平有关㈣。补充钙剂可使孕妇血压降低。缺钙症状减轻.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我们就近年国内外有关偏头痛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血小板功能研究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易发生聚集已被许多学者证实。陈同慧等人测定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和间歇期其血小板聚集力和粘附率均极显著高于肌紧张性头痛和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血小板活性是偏头痛发病中重要的病理过程。谈永基等发现普通型偏头痛在发作间隙期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异常,由二磷酸腺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R)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发现偏头痛间隙期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关,推测这种异常可能是…  相似文献   

16.
中风来势凶险,犹如急风暴雨让人猝不及防,但有时也有先兆。如果早认识早治疗,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中风的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简称为 TIA),就是中风的常见先兆。 TIA的特征是:( 1)短暂的、可逆的、局灶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几次,多至上百次,常与动脉硬化有关;( 2)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 1~ 15分钟,长至 1小时,症状和体征在 24小时内消失;( 3)主要为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症状和体征。发生在颈动脉系统的表现为一过性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失明等;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老年缺血性中风相关性头痛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急性中风病人中,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但是缺血性中风起病初期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有许多争议,有必要深入探讨头痛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3-10~2009-01住院确诊的急性缺血性中风316例(脑梗死270例,TIA46例),其中81例有起病时的头痛,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入院就诊时的血压、可能的病因、病灶的位置、中风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81例(26%)病人在缺血性中风起病时出现头痛。中风相关性头痛似乎与性别、先前的偏头痛病史、年轻化、小脑中风以及入院时的血压偏低有关,而与中风的严重性、可能的病因无关。结论:①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头痛与可能的病因、预后无关;②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风相关性头痛发生率高,主要与小脑中风相关;③缺血性中风相关性头痛可能与病人年轻化、先前的偏头痛病史、入院时的血压有关。因此,在诊治头痛病人时,需要详细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关注局灶神经体征,不要误诊为复杂偏头痛发作而忽略后循环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偏头痛患者丘脑血流的变化。方法:用99mTc-六甲基两二胺肟和Novo-810高分辨率SPECT仪,以感兴趣区(ROI)相对放射性计数百分率(ROI%)为指标,对60例次偏头痛患者的丘脑血流变化作了定量分析。结果:与无预兆偏头痛组的平均ROI%值(249.If14.9)相比,预兆偏头痛组ROI%升高(259.1±17.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偏瘫、偏身感觉异常预兆偏头痛组升高更明显(263.8±17.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单纯视觉预兆组稍升高(255.1±16.4),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偏瘫、偏身感觉异常预兆组丘脑血流升高,原因可能为:①缺血后高灌注。②除丘脑外,其它脑区血流减少。③各种神经、化学性刺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丛集性头痛的近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集性头痛的近期研究250031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郭述苏匡培根关键词丛集性头痛;治疗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47.2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CH)是最严重的头痛类型之一,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有争论。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修定诊...  相似文献   

20.
在常见病症中,头痛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头痛是由于颅内、外的疼痛敏感结构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所致。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主要有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颅内疾患、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和偏头痛等。本期我们将带您一起了解头痛、设法解除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