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辉  刘永军  覃方燕 《西南军医》2011,13(6):1043-1044
目的观察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全麻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年龄5~65岁,体重16~80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套囊压力测定组(CPM组),记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拔出气管导管后24小时内随访咳嗽、痰中带血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CPM组患者咳嗽、痰中带血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监测并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可以减少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气管套囊对麻醉兔气管黏膜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华  陶国才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2):106-108,F003
目的:探讨气管充气套囊对麻醉兔气管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家兔120只,按气囊压力不同随机分为A(30cmH2O维持1、2、4、5h)、B(20cmH2O维持1、2、4、5h)、C(20cmH2O维持2h气嶷放气10、20、30mm再充气2h)、D(对照组)4组,分别对气管黏膜作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气囊压力20cmH2O维持2h及气囊放气20min再充气2h光镜下黏膜结构未见异常,电镜显示纤毛细胞质及线粒体轻度肿胀;24h后光镜和电镜观察均未见异常;②气囊压力20cmH2O维持≥4h、30cmH2O≥2h气管黏膜充血、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脱落,拔管后24h黏膜表面有黏液及坏死物覆盖,病变程度随气囊压迫时间延长而加重。结论:①气囊压力以20cmH2O对气囊黏膜的损伤最轻;②气囊充气2h后放气≥20min再充气,可以减轻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8岁。明确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检查气管位置正常。选择静吸复合麻醉,硫喷妥钠,潘可罗林、芬太尼诱导。经口明视插入带套囊F_2。号气管导管(西德产),插管顺利,无阻力感,正压加压通气,套囊充气2ml,一切顺利。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手术历时3小时。术毕病人清醒,呼之睁眼,吞咽反射恢复,肌张力恢复。呼吸正常。作好气管拔管前一切准备工作,试拔三次,每次均将喉牵拉到一定程度仍不能拔出。经分析排除  相似文献   

4.
对气管套管的改进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术是救治重型颅脑伤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临床应用中也可发生一些严重并发症,如气管内出血。笔者[1]曾报告重型颅脑伤气管切开术62例,并发气管内出血共7例(11.29%),1例死于气管内大出血,余6例均在气管套管外套囊充气压迫等综合处理下得以控制,恢复良好出院。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测量并计算了我国医药公司出品的气管套管弧的半径、弧长及弧度,认为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置人气管内气管套管弧的半径过大,弧度过弯,弧长过长,导致套管置人主气管后,其前端紧贴气管前壁摩擦压迫损伤粘膜及血管所致。气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复杂心脏手术后长期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的ICU治疗对策。方法 对78例经口腔长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在ICU内呼吸机治疗的机械通气模式、小潮气量加PEEP治疗、镇静剂应用、ICU的常规监测、插管、套囊位置和气囊压力大小的选择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因低心排、肾衰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73例顺利脱机,均痊愈出院。结论 经口腔插管3~10d都是安全的。其中插管及套囊位置、套囊压力是长期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的重要环节。小潮气量通气+PEEP+SIMV+压力支持可加强肺保护,有效预防肺不张和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连亨宁  肖贞良  田坤  胡绳 《西南军医》2011,13(5):850-850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需要行气管切开,留置带气囊的气管套管,因充气的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后壁,容易导致气管食管瘘的发生。本文就由此所致的气管食管瘘的诊断、预防、治疗做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综合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选择53直支气管以上气道疾病患者行高档螺旋CT扫描,将容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传至计算机工作站,分别用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强度投影(MIP),最小强度投影(Min IP),多平面重构(MPR)进行重建,分析影像学表现,4例与手术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在轴位图像基础上,气管肿瘤在MPR、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气道后处理技术对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TB)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TB患儿的MSCT原始图像及各种后处理重组图像,气道重组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支气管内镜(VB),获得支气管树的三维重组图像根据conacher分型法进行归类.结...  相似文献   

9.
64层V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超  汪令生  陈义加  陈伦刚   《放射学实践》2010,25(2):156-159
目的:探讨64层VCT多种图像后处理显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疑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实施肺螺旋CT平扫,结合多平面重组(MPR)、CT仿真内镜(CTVE)、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透明成像(Reysum)、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图像反转等图像后处理分析各种重组方法对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30例患者均获清晰图像,支气管异物23例,其中右支气管异物15例,左支气管异物8例,全部病例经临床支气管镜证实,7例正常。各种重组方法相结合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异物所致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外形改变,其中MPR、MinIP、VR、图像反转这4种后处理显示率最高。结论:64层V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临床应用的普及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不断升级,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P)、容积再现(volunle reformation,VR)、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等技术。笔者搜集36例有完整三维重建图像资料病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诊断及应用价值,认识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例气管性支气管(TB)患者的MSCT薄层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支气管虚拟内镜(VB)等多种后处理图像。结果5例气管性支气管均为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发生在气管及右主支气管的右侧壁或右后壁,经多种后处理,均能清晰地显示气管性支气管的起源部位,有无狭窄及其他合并症情况。结论 MSCT无创、操作简单,可作为气管性支气管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 在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在较为罕见,是气管支气管树原发肿瘤中第2大类。尽管最初定义为支气管腺瘤,但是,事实上气管支气管树ACC属于1种恶性肿瘤,因此,准确的术前影像描述和分期是非常必要的。传统CT检查有一定的缺欠,螺旋CT(SCT)具有更快速的容积扫描和高Z轴分辨率,可以三维立体显示气管支气管树,为ACC提供更准确的术前评价。笔者旨在探讨气管支气管树ACC的影像学特点以及S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气管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CT表现,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气管腺样囊性癌在CT上兼有良恶性肿瘤的特征,CT轴位扫捕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准确地描述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病变范围及气管腔内外的改变。结论CT对气管腺样囊性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26岁,农民。因右手抓握无力半年余于1987年10月30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握镐劳动1日后渐感右手无力,并进行性加重,手部肌肉萎缩。检查:右腕掌尺侧可见一约2×1×1cm大小肿物,囊性感,豌豆骨桡侧压痛,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手指捏物无力,外展内收活动受限,手中度爪状畸形,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肺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效果及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80例,均接受EBCT扫描。扫描条件:130kV/630mA,层厚/间隔分别有6mm/6mm,3mm/3mm,3mm/1.5mm和1.5mm/1.5mm等不同的扫描组合;扫描方式:连续容积扫描(CVS)。其横断面图像转入Insigh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式为遮盖表面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重建阈值为-500Hu--300Hu。结果:3mm层厚/间隔连续容积扫描的三维重建图像可良好地显示部分段及以上的支气管、气管。3mm/3mm层厚/间隔和1.5mm/1.5mm层厚/间隔扫描组的左主、左上叶、左尖后段支气管三维重建图像的评分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其积分均高于6mm/6mm层厚/间隔扫描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可良好地显示气管以及部分段和段以上的支气管;3mm层厚/间隔连续容积扫描是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临床最适合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排CT气道成像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应用GE 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VCT)进行容积扫描,将所得的容积数据经0.625 mm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运用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容积再现技术+透明化处理(VR+Raysum)、最小密度投影(MinP)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以支气管镜检查为金标准,评估64排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结果64排CT扫描结合气道成像技术诊断气道异物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准确率为96%;不同后处理方法(CTVE、MPR、VR+Ray-sum、MinP 4种方法结合)诊断异物形态与支气管镜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8%、87%、82%、42%、100%,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P<0.05)。结论64排CT气道成像结合不同后处理方法能够提高气道异物诊断的准确性,不同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诊断异物形态对指导内窥镜检查或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气管腺样囊性癌为发生于气管和肺的少见原发恶性肿瘤,我院最近遇到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覆膜气管支架治疗气管狭窄伴气管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将覆膜的直管型或分叉型气管支架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造成的气管狭窄伴气管瘘,以维持呼吸通道和封闭瘘口。方法采用全部或部分覆盖硅橡胶薄膜的不锈钢丝“Z”型支架,使用带导引鞘的三套管支架输送器放置支架。结果9例气管支架均一次放置成功,6例食管内同时放置支架。术后呼吸困难的症状立即缓解,瘘口被封闭。随访观察4~12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覆膜直管型或分叉型支架治疗气管狭窄伴气管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气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分析68例气管憩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68例共发现气管憩室82个,其中59例为单发,9例为多发(≥2个),单发占86.76%,多发占13.24%,多发气管憩室中5例为2个憩室,3例为3个憩室,1例为4个憩室;本组气管憩室大小不等,其中最大直径44.00 mm,最小直径1.50 mm,平均直径为26(23~35) mm。82个气管憩室形状多样,圆形或类圆形(囊腔样)为62个,气泡样10个,烧瓶样6个,凹槽样2个,三角样2个;MSCT能显示气管憩室与气管为单一细管或多个管道相通,其中2例气管憩室合并感染,本组68例中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病例共为38例,占55.88%。结论 MSCT可以清晰显示气管憩室与气管的通道、气管憩室的部位、数量、形状和内容物等情况,对气管憩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离体气管法实验对理解平滑肌生理特性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离体气管的不同制备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点,选择适用于学生实验的最佳制备方法。方法 取健康豚鼠的离体气管,分别制备成:气管片、气管连环和气管螺旋条,分别观察它们对相关生理活性物质的反应。结果 气管螺旋条和气管连环因药物引起的收缩、舒张作用明显,气管螺旋条作用最强,而气管片的反应弱。结论 气管螺旋条制备法适用于学生生理机能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