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节细胞神经瘤及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8例节细胞神经瘤中,位于肾上腺区15例、胸段脊柱旁6例、腰段脊柱旁2例、颈鞘区4例、骶前区1例;肿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水滴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滑;14例可见点状钙化;16例有伪足征;24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1例含有脂肪成分。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1例呈片絮状延迟强化。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均位于肾上腺区,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明显坏死、囊变、粗大钙化,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伴淋巴结转移。结论:节细胞神经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出现肿块内粗大钙化、边界模糊、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全勇  刘永江  邵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35-1038
目的:描述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研究肿瘤的CT特征。结果:13例中,原发在头部1例,颈部1例,纵隔3例,腹部6例(源于肾上腺4例,源于腹膜后交感神经链2例),盆腔2例。肿瘤形态,其中不规则形2例,圆或椭圆形11例。8例显示钙化,钙化呈散在或弥漫分布斑点样钙化6例,索条状1例,不规则形钙化1例。共10例进行CT增强,增强后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9例。与血管、气管关系,包绕周围血管4例,推移血管2例,推移气管1例。结论:神经母细胞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可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19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位于后纵隔,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突向肺野,边界较清楚.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7例,15例肿瘤内伴有钙化.13例行增强检查,7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8例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胸壁肌肉相近,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肿瘤内伴出血、囊变呈混杂信号.结论 儿童患者,CT或MRI检查发现后纵隔肿物,特别是其内伴钙化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其中 10例患儿行CT平扫,6例行MRI,7例行全身SPECT骨扫描.结果 行CT检查的10例患儿中,9例表现为颅面骨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其中8例可见骨膜反应,3例表现为特征性的针状骨膜反应;另l例cT未发现异常但骨扫描显示异常.行MR检查的6例患儿均表现为颅面骨骨髓腔信号异常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骨髓腔异常信号影和软组织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行全身骨扫描,均可见颅面部放射性浓聚区,其巾6例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转移灶的CT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NB伴转移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本组12例中,原发于腹膜后6例,其中肝转移2例,椎骨转移2例,髂骨转移1例,1例伴多部位转移;原发于纵隔3例,其中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胸膜转移1例;原发于椎体旁交感神经链2例,其中伴胸膜转移1例、肋骨转移1例;原发于颅内伴颅骨转移1例。转移灶CT表现为肝内类圆形环形强化影,骨骼"虫蚀样"破坏,淋巴结肿大伴环形或中度不均匀强化,肺内及胸膜结节增强扫描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NB转移灶的CT表现多样,掌握其特征可为临床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GNB)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经CT检查发现的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4例,分析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肾上腺区2例,腹膜后1例,骶管内1例。病灶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明显侵犯周围器官,肿块包绕周围大血管,瘤体最大径均>5 cm。CT上密度多表现为不均匀,伴钙化1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征,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及与邻近结构关系,肿瘤发现晚、体积大,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节链是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特征表现,但确诊仍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30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30例均经病理证实。使用Siemens Plus 4A CT扫描仪。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4例。位于肾上腺者19例,位于交感神经链上11例。(2)肿块不规则形14例。类圆形16例;边缘清楚25例,边缘模糊5例。(3)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CT表现具有特征:平扫与肾脏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有较粗大无定形钙化伴有血管的包埋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的特征性没有前者明显。结论 大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根据其CT表现、好发于肾上腺及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CT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软组织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转移瘤35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 CT检查31例,其中平扫13例,增强扫描15例,平扫并增强扫描3例。MRI平扫3例。19个肌肉内转移瘤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最大径1.2~25.3cm;4例(21.52%)表现为弥漫性肌肉肿胀,密度均匀,与炎症相似;3例肿块内可见成簇的颗粒状或无定形钙化。9个皮下组织转移瘤CT平扫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结节状或团块状等或略低密度灶,最大径0.5~5.2cm,边界清;2个表现为皮下组织内饼状软组织密度灶,边界不规则。CT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中7例(33.33%)呈环形强化,病灶中心不强化。3例MRI平扫表现为等长T1,不均匀长T2异常信号;2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结论软组织转移瘤不罕见,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T扫描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3例转移性肝癌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其原发灶有肺癌7例,胃癌6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2例,结肠癌2例,食管癌1例,以及子宫内膜癌1例。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11例还于增强后1、3、5分钟做了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准确证实了多数病例(19/23)为多发性病灶且大多病灶(13/19)能被清楚辩认。增强扫描后可见如下CT表现:1.病灶整体轻度强化,2.病灶边缘轻度强化,3.病灶不强化,4.病灶缩小乃至消失,5.出现平扫时未检出的病灶。延迟扫描后,未见比增强扫描时更有意义的CT表现。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5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全部患者均在外伤后起病,均有错位疼痛、局部水肿和感觉过敏等临床表现。X线平片和CT检查均可发现病变部位的斑片状骨质疏松,CT检查优于平片。4例患者行骨扫描检查发现病变部位均有放射性异常浓集影。1例早期患者行MR I检查,能发现在平片中不易发现的骨侵蚀。结论平片和CT扫描显示的斑片状骨质疏松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骨扫描和MR I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部X线平片和CT对小儿肠梗阻的诊断价值,重点探讨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手术证实肠梗阻23例,术前24h均拍摄腹部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14例行腹部CT扫描。结果:23例肠梗阻术前诊断正确率:腹部X线平片为69.6%(16/23):CT为100%(14/14)。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术前诊断正确率:腹部X线平片为38.9%(7/18);CT为90.9%(10/11)。11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CT表现包括:小肠壁增厚9例;CT平扫肠壁密度增高7例和“靶征,,2例;CT增强扫描肠壁强化低于正常者6例,3例延迟扫描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粗水肿5例,4、肠壁积气4例,腹水6例。结论:CT诊断小儿肠梗阻,特别是显示肠绞窄,较腹部X线平片优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在胰腺单发转移瘤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穿刺细胞学、术后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单发转移瘤的CT表现,并与53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的CT表现进行对比。所有病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胰腺单发转移瘤与胰腺癌在病灶分布、形态与边缘、周围血管侵犯、胰管及胆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结论 CT有助于鉴别胰腺单发转移与胰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MRI影像特征。材料和方法:10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患者,其中男女各5例,年龄11-59岁。9例病灶位于颅内,其中3例有皮肤黑色素瘤切除史;1例位地颈髓。10例全部行MRI检查,其中4例增强MRI扫描,2例CT平扫。结果:9例MRI均表现为不均-短T1、短T2信号,并在T2WI可见低信号肿块影,另1例显示不均一长T1短T2信号。4例为不均一明显强化,其中1例沿软脑膜转换;2例CT平扫为血肿密度。结论:MRI显示黑色素瘤具有特征性,显示脑膜浸润的范围和程度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测量CT值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均为单发肿块,全部位于腹主动脉周围,腹主动脉左侧9例(81.82%,9/11),腹主动脉右侧1例(9.09%,1/11),腹主动脉前方邻近肠系膜血管1例(9.09%,1/11);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10例(90.9%,10/11),1例呈轻度分叶状,肿块直径3cm~10cm,平均5.1cm,瘤体密度欠均匀,伴有不规则囊变和坏死。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增强后11例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无强化低密度囊变区。分析肿块平扫与双期增强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腹主动脉旁,无临床症状。CT增强显示腹主动脉旁孤立类圆形富血供软组织肿块并囊变,应高度警惕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提示外科做进一步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