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探讨MRI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脂饮食方法建立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不同时期(9、18周)对实验兔进行以右肾动脉水平为中心的腹主动脉段MR扫描,数字法随机将所有实验兔编号,按单数、双数将实验兔分为2组,每组10只,在不同时期扫描结束后处死1组实验兔取其相应段血管进行HE染色,与MR图像进行组织病理学对照。扫描序列为常规的SE T1WI及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加权成像(FSE—PDWI)脂肪抑制序列,并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观察不同序列上的早期斑块在不同时期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对照,评价MRI在早期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斑块的组织学成分及生理病理学的动态发展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兔在高脂饮食后9周,血管内膜即可见明显的局部斑块形成,且具有弱强化性质,SE T1WI序列显示早期病变最佳,18周斑块厚度及范围进一步扩大,斑块及血管壁均可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早期病变主要发生于血管内膜,9周主要以泡沫细胞为主,18周在泡沫细胞周围有大量的基质纤维成分及小的毛细血管存在。结论常规的MR扫描技术能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进行动态观察,并能从组织学水平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MR连续观察下,采用自制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与钆喷酸葡胺(Gd-DTPA)对比,分别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行增强MR检查,旨在探讨USPIO增强MR对AS兔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25只给予高脂饮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10只给予正常饮食作为对照组.所有扫描均在1.5 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采用Cardiac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1WISE,T1WI SE脂肪抑制,T2WI FSE,T2*WI GRE.所有动物于喂养10周时测血清总胆固醇量,并进行平扫及USPIO增强24 h扫描,1周后行Gd-DTPA增强扫描,完成Gd-DTPA增强扫描当天处死不同喂养阶段模型兔及同期对照组正常兔,整个过程每2周重复一次.USPIO使用剂量为0.05 mmolFe/kg体重,Gd-DTPA使用剂量为0.25 mmol/kg体重.MR所见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喂养10周时模型兔血清总胆固醇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所有模型兔大体标本均发生肉眼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除5只模型兔喂养中途死亡,其余兔均完成全程扫描.病理证实斑块内巨噬细胞吞噬USPIO.USPIO增强MR较Gd-DTPA增强能更好识别斑块内各种成分.结论 US-PIO增强MR对识别斑块成分具有独特价值,并能反映斑块内炎性浸润,因此对判断斑块易损性优于Gd-DTPA增强MR.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0T MR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0T MR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检出及定性的能力. 方法 32例经超声筛选的颈动脉斑块病人, 运用3.0T 磁共振仪行多序列(3D-TOF、FLASH-3D、TSE-DIR T_1WI、TSE- DIR PDWI-FS、DIR TSE-T_2WI-FS、TSE-T_2WI)扫描,对颈动脉斑块行高分辨MRI成像, 参照AHA修改的MRI动脉粥样硬化分型标准, 分析斑块的信号特征. 结果 32例共发现49个粥样斑块,其中30个斑块在所有序列上信号单一均匀;15个斑块在1个或多个序列上信号混杂, 其中7个斑块含有脂质核心信号;3个斑块含钙化信号;2个表现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闭塞.28个斑块可见厚纤维帽信号;13个表现为薄纤维帽信号特征;5个斑块表面不光滑.结论 在3.0T MR仪上运用多序列高分辨成像可以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型.  相似文献   

4.
麦筱莉  滕皋军  朱斌  陈骏  朱光宇  李国昭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04-1308
目的:联合高脂饮食及球囊扩张右侧颈动脉制作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应用磁共振动态观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方法:高脂饮食联合球囊扩张右侧颈动脉制作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2、4、8和12周取静脉血检测血脂改变情况;行颈部MR成像,观察并记录颈动脉血管壁及管腔的变化情况,测量颈部血管的对比度噪声比(CNR)及血管腔内信噪比(SNR),同时行颈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高脂饮食后第2、4、8和12周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进行性增加;MRI显示高脂喂养后4周(球囊扩张后3周)可见血管壁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脂喂养8周后可见血管腔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的血管壁于各成像序列上均呈不均匀高信号,颈部CNR测量结果显示,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的CNR最高,最利于颈部血管的显示;血管腔内的SNR测量结果亦显示PDWI的SNR最高,成像质量最好。病理学检测示高脂喂养、球囊损伤后内膜破坏、血管平滑肌增厚,第12周可见典型的粥样斑块形成。结论:高脂饮食加球囊扩张可成功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模型,临床应用型1.5T MRI可动态观察这一病理过程,与病理检测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多重对比MRI显示正常兔颈动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重对比MRI(TOF、T1WI、T2WI、PDWI)技术显示正常兔颈总动脉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材料和方法:选择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麻醉状态下分别对颈总动脉行多重对比序列MRI扫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选取相当于兔第三颈椎中间同一层面的图像资料,测量同一侧颈总动脉的血管直径作相关分析;同时将T1WI、T2WI及TOF原始图像传入工作站,用MIP及MPR方法进行血管重建分析。结果:MRI及DSA测量血管直径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42±0.15)mm和(2.15±0.08)mm,两者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T1WI、T2WI及TOF的MIP及MPR重建图像质量佳,重复性好。结论:多重对比MRI方法可以准确地及无创地评价兔颈总动脉的直径、血管壁信号,联合应用血管重建技术可以替代DSA来诊断及评价血管粥样硬化疾病,为建立兔颈动脉粥样斑块模型奠定基础,更加有助于探索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与缺血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成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及其对斑块内成份进行定性分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3D-TOF、Double-IR(DIR)T1WI、T2WI、PDWI序列对11位高度疑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及9位健康志愿者进行颈动脉成像。部分患者行彩超对照。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可见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TOF上表现为管腔内高信号血流中见低信号充盈缺损。DIR T1WI、T2WI、PDWI表现为管壁增厚,斑块呈等、低均匀信号或等、低、高混杂信号。与多普勒彩超对比,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准确率较高。结论: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达到满意的诊断,并提示MRI能分析斑块内成份,分析斑块成份及性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3.0T MR高分辨管壁成像和MR血管造影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MR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彩超检查证实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7例,所有病例行管腔MRA和管壁高分辨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3DTOF、DIR T1WI、T2WI、PDWI和MRA。其中,17例检查前1周内行CT血管造影检查,9例患者检查后1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部位,将获得的病理标本与MR图像逐层对照,研究斑块脂质成分、纤维成分和纤维帽、斑块钙化、出血和脂质坏死池等MR表现,探讨斑块变性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37个病例共发现52条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其中,管腔轻度狭窄24条(46.1%),中度狭窄19条(36.5%),重度狭窄7条(13.5%),闭塞2条(3.9%)。斑块钙化21条(40.4%)、无钙化斑块31条(59.6%);31条软斑块中纤维成分为主斑块8条(15.6%),有明显脂质核心斑块23条(44.2%);其中,伴斑块出血5条(10%)、脂质坏死核心3条(6%),纤维帽撕裂(溃疡或纤维帽撕裂)3条(6%)。相对于胸锁乳突肌,脂质坏死池在TOF、T1WI、PDWI、T2WI均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斑块内出血的信号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出血各序列表现为点、结节或片状高信号,亚急性出血或者陈旧出血的信号与出血时间长短有关。结论:颈动脉MRA和管壁高分辨成像是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性的有效手段,无创性MRA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管壁高分辨成像可以直接显示斑块纤维帽、斑块内结构和成分,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利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05,20(9):818-821
目的: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表现。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日本大白兔20只,高脂饮食喂养3~5个月。于2个半月开始,每月对实验兔的主动脉行MRI扫描。选择T1WI、T2WI及T2WI/FS序列,并对3只家兔行增强扫描。依照病变的进展情况处死兔子,制作主动脉的病理切片。结果:MRI发现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兔子有6只(阳性率32%),其余13只动物(68%)MRI未见明显异常。正常兔子血管壁在MRI上呈中等到稍低信号,边缘光整。6只家兔于3个半月时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在SET1WI和FSET2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强化呈稍低信号;病理上表现为脂质条纹。于4个半月时MRI显示斑块明显增厚,病理上显示仍为脂质条纹。第5个半月时发现有纤维斑块形成,斑块于FSET2WI/FS序列上表现为内部呈稍低信号、表面为弧形线样高信号,镜下可见斑块表面纤维帽形成及其大量的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及基质。结论:MRI多种序列的综合应用能显示动物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其成份的判定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X线导引下针刺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退变)模型,并对椎间盘进行T2Mapping检测,为深入研究椎间盘退变的磁共振(MR)定量检测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5只,在X线导引下采用穿刺髓核和穿刺软骨终板两种手术方式,分别在穿刺前、穿刺后30 min、4和8周进行常规T2WI、T2Mapping成像和CT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8周时对诸椎间盘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造模后30 min,各椎间盘MR信号未见明显异常;4周穿刺髓核组T2WI信号明显降低,高信号区范围缩小;T2Mapping显示高值范围明显缩小;8周髓核变化与4周类似,未见明确退变进展;正常对照组和穿刺软骨终板组的椎间盘信号和量值改变不明显。病理学检查发现穿刺髓核组的髓核组织发生非常明显的退变,而穿刺软骨终板组发生轻度退变。结论采用X线导引下针刺椎间盘髓核的方式成功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此模型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并发症低、影响因素少等优势,并且证明了T2Mapping技术可用于兔椎间盘退变的检测,为深入研究MR定量技术对椎间盘退变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USPIO增强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USPIO增强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主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做干预.观察USPIO增强前后AS斑块MRI信号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结果:12例兔AS模型成功建立,扫描范围内共发现普鲁士蓝染色阳性斑块67个,USPIO增强前后信号明显改变者共53个.USPIO增强T_2WI及T_2~*WI表现为斑块中央信号减低,其负性强化峰值出现在注射对比剂后96h.USPIO增强3D-TOF序列表现为管壁点状充盈缺损.病理检查发现,氧化铁颗粒主要沉积在内膜下、泡沫细胞中以及泡沫细胞融合崩解的粥样坏死物中.结论:USPIO增强MRI能检出并反映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有望用于对AS病变诊断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生物学特点,评价各种超声、CT、MR在肝癌检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无菌条件下,接种VX2瘤组织块和生理盐水混悬液,超声、CT、MR检测肿瘤的生长和成瘤情况.结果:制模成功率为88.8%,VX2肝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无包膜,CDFI显示肿瘤血供为高频低阻型动脉型血流频谱,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不规则性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肿瘤呈低密度,肿瘤边缘及正常肝实质强化明显,MRI T1WI表现为低信号肿块,T2WI肿瘤呈不均匀稍高信号, PD序列与T1WI相比肿瘤信号增高,肿瘤呈等信号.结论:开腹直视注入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成功率高,超声、CT为准确、方便的检测手段,可以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MRI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内部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7.0T 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以及在左侧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建立实验组ApoE-/-小鼠和对照组野生型C57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6),8周后对2组小鼠行MR扫描.扫描完成后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损伤侧颈动脉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对有斑块形成的血管行Oil Red O染色观察斑块内脂质成分的分布.结果 实验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为损伤侧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不规则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腔狭窄,其内可见粥样斑块形成;而对照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仅见2例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壁增厚,未见粥样斑块形成.实验组小鼠血清TC和LDL值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99和9.12,P值均<0.01),TG和HDL值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71和-1.05,P值>0.05).结论 高脂饲养结合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可以快速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应用7.0T MRI可成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3.0 T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颅内动脉斑块T2WI序列和增强扫描的信号特征及其与IS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IS患者的HRVWI资料,T2WI序列斑块信号强度按高、等低分2个等级;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分为无强化、轻度强化和明显强化3个等级.根据DWI上是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应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MR脑灌注成像技术选择件标记双侧颈内动脉及后循环的血流分布区.方法 使用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方法 对7名健康志愿者和6例脑血管病患者的左、右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编码进行头部横断而成像和图像后处理,得到来源于上述不同血管的脑血流量(CBF)的灌注分布图,计算7名志愿者的双侧大脑厌、白质及半脑的CBF.比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流分布结果 与DSA图像的一致性及低灌注区域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T2WI的高信号区域大小.结果 定量测量正常志愿者的半CBF为(32.6±4.3)ml·min-1·100 g-1,脑白质血流最(10.8±0.9)ml·min-1·100 g-1,脑灰质血流量(55.6±2.9)ml·min-1·100 g-1.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分布异常、侧支循环血流分布与DSA对应良好;所有患者低灌注区域比FLAIR T2WI显示的高信号区域范围更大.结论 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MR脑灌注成像可以无创地定性并定量不同血管来源的脑血供.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亚洲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在我国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也有较高发生率。高分辨力MR成像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在体进行的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大脑中动脉的研究。高分辨力MR成像能评估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分布、斑块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方式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现就近年来高分辨力MR成像检查颅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3.0 T MR高分辨成像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斑块变性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经彩超证实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7例,均行管壁高分辨MRI.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双翻转脉冲(DIR)T1WI、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其中,22例检查前1周内行CT血管造影,9例检查后1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1周内置颈动脉支架.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部位,将获得的病理标本与MR图像逐层对照,分析斑块钙化、出血和脂质坏死池的MRI表现,探讨斑块变性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37例共发现52支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斑块钙化21支(40.4%),无钙化斑块31支(59.6%).31支软斑块中,纤维成分为主斑块8支(15.6%),有明显脂质核心斑块23支(44.2%);伴斑块出血5支(9.6%),脂质坏死核心3支(5.8%),"纤维帽"撕裂(溃疡或"纤维帽"撕裂)3支(5.8%).相对于胸锁乳突肌,脂质坏死池在TOF、T1WI、PDWI、T2WI均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斑块内出血的信号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出血各序列表现为点、结节或片状高信号,亚急性出血或者陈旧性出血的信号与出血时间的长短有关.结论 斑块变性包括脂核坏死、出血和钙化,脂质坏死池和出血提示斑块处于高风险状态,而钙化提示斑块稳定.斑块不同变性的信号不同,MR高分辨成像可显示这些变性,为斑块风险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方法用3.0T磁共振对42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三维时间飞跃法成像、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加权成像,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分布和厚度,将斑块定性分为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和混杂信号,定量测量斑块强化情况。根据扩散加权成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新鲜脑卒中组与陈旧脑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对斑块有无及斑块位置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法分析观察者自身及不同观察者间差异。结果斑块最易形成的位置是大脑中动脉的前壁,斑块的厚度主要为0.5~1.5mm;新鲜脑卒中组的斑块强化程度、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的混杂信号发生率均显著性高于陈旧脑卒中组(P0.05);3.0T磁共振判定斑块有无以及斑块部位的抑制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在评估大脑粥样硬化中动脉斑块分布、厚度等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通过对斑块强化率和斑块混杂信号的判定可以对急性脑卒中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新西兰兔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并通过MR特殊线圈检测斑块,与病理对照观察斑块的MRI表现,为进一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缺血的关系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利用高脂饮食饲养成年兔20只,饲养前均行颈动脉检查,作为正常对照。8周后,在DSA辅助下经球囊损伤一侧颈动脉内膜,造影观察到内壁毛糙后停止操作。7d后行MR扫描观察颈动脉管壁信号变化。继续高脂饲养2个月后,多次行颈动脉MR检查,最后取病理对照。结果:20只兔饲养至3周时由于各种原因死亡4只,行球囊拉损术时死亡4只,其余12只均造模成功,成功率为75%(12/16)。第一次MRI显示管壁T_1WI、PDWI及T_2WI均为高信号,第2-6次MRI检查显示管壁内膜明显增厚,病理显示管壁内膜下局部泡沫细胞明显增多,同时平滑肌细胞积聚,形成类似于人类病变的粥样斑块。结论:高脂饮食饲养后行颈动脉球囊拉损制作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切实可行的办法,MRI是良好的检测颈动脉损伤和显示颈动脉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L)的MRI特点,以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与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12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RML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在臀中肌者5例,臀大肌者3例,四肢肌肉者4例.5例常规T1WI、T2WI均表现为等信号,其余7例T2WI为稍高信号,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所有病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区有不同程度片、絮状强化;5例磁共振血管成像示病变区供血动脉走行自然.结论 MRI可以清楚显示RML的MR信号改变、部位及累及范围,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对于早期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颅内和体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特征,探讨MR对其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9例,术前均经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FSE T2WI脂肪抑制和梯度回复回波(GRE),其中6例行SE T1WI或GRE动态增强扫描.分别确定病变形态、信号特征和强化程度,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9例中,位于颅内3例,四肢4例,腹膜后1例,腹股沟1例.病灶多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直径4.8~13.5 cm,平均6.7 cm,其中<5 cm 1例,5~10 cm 7例,>10 cm 1例.9例病灶内可见坏死,6例可见蚯蚓状和结节状血管流空信号.SE T1WI肿瘤实质成分呈低、等或略高信号,所有病例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6例动态增强扫描病例中,动脉期显著强化5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门脉期均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与邻近大血管相仿.颅内、外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表现无明显区别. 结论 血管外皮细胞瘤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瘤内常见血管流空和坏死,T2WI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