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部创伤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腹部创伤病例,分组对比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年龄、性别、受伤到急诊就诊时间、受伤主要机制、开放或闭合性损伤、受累器官数目、检查阳性率、平均出血量、院前休克例数、损伤严重程度、手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存活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在交通事故受伤比例高(P〈0.001)、腹外器官损伤数多(P〈0.001)、平均出血量多(P〈0.01)、院前休克例数多(P〈0.001)、损伤严重程度高。结论受伤机制、受累器官数目、休克、损伤严重程度、手术方法的选择等都是腹部创伤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院前死亡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院前死亡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与预防。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10月间院前死亡374例患者进行了病因及危险因素与预防的回顾性临床分析与探讨。结果:心源性猝死148例占39.5%,位列第一,脑座中131例占35%,位列第二。结论: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是院前死亡的主要疾病病因。高龄、高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重症,是世界急诊医学中的难题,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技术不准确都会导致失败。据报道即使发生在院内的心跳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也仅为10%左右,而发生在院外的患者复苏成功率更低,仅为4%。现将我中心2008年院前复苏100例心跳骤停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通过分析成败原因,以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70%以上的猝死事件发生于入院前,且多于症状发生后2h 内死亡。笔者对我部10年来遇到的16例院前猝死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院前猝死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23~85岁,其中39以下3例(18.8%),40~59岁2例(12.5%),60~85岁11例(68.8%)。1.2 猝死诱因 16例院前猝死病例可查的诱因依次为: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价值. 方法 以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沈阳急救中心尚未全面推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措施期间接收的5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以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该院开始全面推行上述措施期间接收的501例同类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死亡率,对存活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评定预后. 结果 对照组院前死亡97例,住院死亡151例,总死亡率46.5%;观察组死亡人数分别为81例和103例,总死亡率36 .7%,两组总死亡率差异明显( P<0 .05 );观察组存活患者中恢复良好或中残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提升其预后具有明显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的5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抢救成功率及死亡原因。结果入选的56例患者中,42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75%,死亡14例,其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6例,因严重颅脑损伤死亡4例,因ARDS死亡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有助于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可减少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诊创伤死亡原因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伤情、院前及急诊科处理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城市创伤救治的最佳模式.方法对131例创伤性死亡病历的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伤员构成:男108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4.7:1,平均年龄32.3岁,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占病例总数的72.52%,创伤评分(TS)2.35±1.34,复合伤3例(2.29%).多发伤87例(66.41%).来诊死亡45例,心跳复苏率35.56%,呼吸复苏率17.78%.急诊死亡86例.创伤抢救死亡率7.19%,死因以机械伤为主(90.84%),其中交通伤占62.18%.创伤部位以四肢、头、胸、腹为前4位排序,平均创伤部位为2.6处.结论交通伤死亡人数最多.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建立健全抢救预案及其应急机制,抓住伤后白金10 min,黄金1 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城市创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2002-2004年创伤患者院前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2-2004年深圳市创伤院前急救的时效关系,以期降低死亡率.方法选择2002-2004年67个急救网络医院经电话呼救创伤院前死亡患者的资料,用Foxpro 6.0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02-2004年全市院前呼救创伤患者共161 364例次,死亡3 967例(院前和院内);院前死亡分别为360,528和645例,占当年所有创伤急救死亡总数的32.57%、37.69%和44.15%;院前死亡率分别为1.15%、0.88%和0.99%;死亡年龄分别为(29.04±13.98)岁、(27.84±18.54)岁和(29.25±17.06)岁;男/女构成比分别为79.17/20.83、77.65/22.35、71.63/28.37;交通伤/非交通伤构成比分别为48.33/51.67、26.14/73.86和37.98/62.02;救护车院内反应中位数时间分别为2,2和1 min;到达现场中位数时间分别为5,8.5和7 min;往返医院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5,35和30 min. 结论 深圳市院前创伤死亡患者数量有增加趋势,其中交通伤构成比和死亡率有下降趋势,院前创伤死亡平均年龄较全市所有急救患者死亡年龄的平均值低10岁.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加快,但到达现场时间和往返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9.
刘娅萍  杨逢升  吕静娜 《西南军医》2010,12(6):1240-1241
目的 提高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处置能力,有效降低死亡率.方法 3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现场急救时迅速作伤情评估,实施有效的救治方法,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结果 36例病例中,安全送入医院30例,死亡6例,其中l例到现场已死亡,2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3例转送途中因循环衰竭死亡.死亡原因均系创伤严重,失血过多,延误抢救时间及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健全的急救队伍,快捷、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转运途中的严密监测及做好心理护理,有效的提高了抢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惠州市院前猝死特点,提高惠州市院前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惠州市2000-01~2003-12期间院前死亡病例,对资料完整且符合猝死诊断标准的188例院前猝死病例的临床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88例猝死患者中,男性115例(61.17%),女性73(38.83%),男女比例1.58:1,随年龄增大,死亡数增多.以冬、春季多发,夜间(63%)多发.结论:对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指导及医学监护、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加强第一目击者抢救能力,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争取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技术是最大限度抢救病人,减少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45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5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认为院前、院内的急救措施及时、恰当、准确可以减少继发性脑损伤,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5126例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提高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虎门创伤急救中心1989~1996年对5126例交通伤伤员实行迅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安全运送及紧急手术处理的情况.院前采用畅通呼吸道、心肺复苏等救护措施共8410例次,急诊手术共3144例次.结果:严重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2973例,死亡395例,死亡率13.29%.其中院前死亡227例,院前死亡率57.47%,低于国内其他报道.余均治愈.结论:对交通事故伤实行迅速有效的院前救护及紧急手术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制格拉斯哥年龄血压评分(MGAPS)、修正创伤评分(RTS)和改良快速急诊医学评分(mREMS)三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对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 156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5...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死亡危险因素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 2 97例创伤性死亡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高危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ISS、RTS、TRISS及 %LD50 等创伤评分指标 ,对 2 97例创伤性死亡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定量评价和统计学处理 ,并对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和量化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和失血所致死亡者分别为 98例 (33% )和 113例 (38.38% ) ,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者 34例 (11.4 5 % ) ;平均救治时间为 (44 .12± 16 .4 7)分钟 ,伤后的救治时间与平均最大救治允许时间的差值与死亡率具有明显相关性 (r =0 .4 16 ,P <0 .0 1) ;全组生存概率 (Ps)为 0 .39± 0 .2 8,并发症发生率为 2 4 .92 % ;可防止的死亡率 (PDR)为 5 1.78% ;非预期死亡35例。结论 颅脑损伤和失血是伤后主要死因 ,后期多死于并发症或器官衰竭 ;颅脑和躯干创伤严重影响伤员存活率。提高救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伤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院前急救"绿色通道"与院内救治的2 947例交通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院前、院内救治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 947例患者中,2 089例手术治疗,858例非手术治疗,以颅脑及四肢受伤为主,伤后1 h以内入院1 874例(占63.6%).共抢救成功2 736例,成功率为92.8%,死亡211例,死亡率为7.2%.结论 交通伤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显著提高了交通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期死亡率4.0%(22/553).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功能衰竭9例(40.9%)和电解质紊乱5例(22.7%).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颈脊髓损伤程度、呼吸、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电解质紊乱并发症、气管切开与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有一定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危险因素有年龄、颈脊髓损伤程度、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电解质紊乱并发症、气管切开.结论 高年龄、颈脊髓损伤程度重、合并呼吸或心血管系统以及电解质紊乱并发症、气管切开是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茂 《创伤外科杂志》2002,4(6):380-380
通过对50例死亡病例的原因分析,探讨交通事故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以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8.
我院干部病房近10年来老年病死亡157例,为了提高诊治水平,及早预见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变累及各个脏器,以致脏衰死亡。现结合病例进行分析,以便提高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 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提高穿刺成功率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现就新生儿头皮静脉的选择及特点、心理准备、穿刺技巧失败原因等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心跳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提高急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5年4月院前心跳骤停及治疗中心跳骤停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施复苏的145例患者中,初步复苏22例,最终成活10例,分别为15%和7%;院前心跳停搏组复苏时间显著长于治疗中停搏组(P<0.05);存活组复苏时间显著短于死亡组(P<0.05).结论 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与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