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通过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按“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进行综合干预,对2011至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调查,分析抗菌药使用率、使用频度( DDDs)、使用强度( AUD)、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情况及抗菌药使用费用等情况。结果专项整治后,抗菌药品种数、使用率、AUD均达到规定要求;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时间窗、疗程符合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第三代头孢菌素类DDDs、抗菌药总费用比例明显下降。结论我院抗菌药使用情况基本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要求,DDDs分布趋于合理。但在Ⅰ类切口使用率、疗程仍需要持续改进,应加强对Ⅰ类切口的监管力度,防范相关指标反弹,以确保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探索在城郊卫生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方法。方法 利用“四定”控制法在电脑系统中对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及手工随机抽取每年8月份100张处方(按每隔2张处方抽取1张的方法 )的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电脑系统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5.2%、30.5%、19.2%,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为:26.4%、23.3%、12.6%;2011~2013年手工抽取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8%、31%、18%,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明显控制。结论 “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基层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探索在城郊卫生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方法。方法 利用“四定”控制法在电脑系统中对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及手工随机抽取每年8月份100张处方(按每隔2张处方抽取1张的方法 )的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电脑系统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5.2%、30.5%、19.2%,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为:26.4%、23.3%、12.6%;2011~2013年手工抽取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8%、31%、18%,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明显控制。结论 “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基层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探索在城郊卫生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方法。方法 利用“四定”控制法在电脑系统中对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及手工随机抽取每年8月份100张处方(按每隔2张处方抽取1张的方法 )的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电脑系统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5.2%、30.5%、19.2%,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为:26.4%、23.3%、12.6%;2011~2013年手工抽取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8%、31%、18%,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明显控制。结论 “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基层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强特殊级抗菌药物管理,规范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降低特殊级抗菌药使用量,促进特殊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以HIS为基础,开发抗菌药物级别管理、医生权限管理、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流程管理等系统功能,提供给管理部门实时的多角度监控管理系统。结果:经过信息系统的干预,住院患者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1.58%降低到6.4%(2011年vs 2015年)(P<0.01)。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比由52.42%降低到39.74%(2011年vs 2015年)(P<0.01)。除呼吸科、感染科和ICU以外科室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率为100%,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量占全院会诊总量的百分比由干预前的4.44%提高到12.25%。结论: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特殊级抗菌药的使用,减少了管理人员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特殊级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参与下的“四部”管理模式在AUD管控中的成效。方法:通过医院智业软件导出莆田市第一医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120例患者资料,以2022年1月—2022年6月实施常规管理为对照组,选择2023年1月—2023年6月实施临床药师参与科室AUD“四部”管理模式为观察组,每组60例。对比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微生物送检率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比例均低于对照组,且基本控制在国考指标40 DDDs以下;观察组微生物送检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UD管理临床药师参与下的“四部”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减少微生物送检率及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抗菌药合理应用,保证患者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验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成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确定13个特殊使用药物品种,规范会诊和审批使用流程;统计分析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病历资料及药库数据库的有关数据。结果: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有病区差异,在132例中,血液肿瘤科使用最多,心脏科最少。使用一种特殊药物的有73例,两种的有43例,三种的有14例,三种以上的2例。其中明确病原学检查结果的有80例,不明确的有52例。管理后,特殊级抗菌药物在所有抗菌药物中所占金额比例由2007年的5.556%下降至2009年的3.63%;特殊级抗菌药物注射剂的总数量也由2008年的22627支减少到2009年的19496支。结论:医院对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是有成效的,用药合理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杨继琰 《北方药学》2013,(12):102-103
目的:观察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是否能够合理使用并予以分析。方法:将我院手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试验组在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用药管理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及抗菌药使用情况。结果:试验组药物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花费以及用药合理比例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能够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比例,显著改善患者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云南省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随机抽取云南省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5个乡镇卫生院2007年的部分门诊处方共11177张,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云南省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比例为71.7%;平均每张处方抗菌药种数为1.2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1%;抗菌药的使用以静脉滴注为主,占60.9%;抗菌药联用处方百分比为37.8%,三联及以上占15.5%,联用情况较严重且存在不合理联用现象;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使用率排第一位,高达22.9%。结论云南省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应强化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意识,规范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和分析医院抗菌药的临床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11年临床科室的789份出院病历,内容包括抗菌药使用情况、选用原因和依据、联用情况、给药途径、感染病例细菌培养送检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89例患者中共使用抗菌药10大类52种,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68.1%,其中临时用药比例8.2%,长期用药比例91.6%,长期用药中联合用药比例57.7%;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的送检率为8.6%。结论抗菌药物选用依据仍以经验用药为主,联合用药比例过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提高我院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2015~2016年我院住院抗菌药使用情况,总结存在问题,提出持续改进建议.结果 年、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为37.5~46.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25%~30%;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存在品种选择不适宜、使用疗程长;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主要存在品种选择不适宜、疗程长、频繁更换品种;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主要存在适应症不强.结论 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应用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尽管抗菌药物占医院用药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3%上下,但在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中所占份额依旧是名列各大类用药第一.2011年4月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近4年间第3次出台类似的文件,说明国内滥用抗菌药现象严重,各项管理办法尚需不断落实.本文综述近年医院用药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中心药房医嘱摆药系统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9年抗菌药物消耗金额与医院所有药品消耗金额的比例为26%;其中口服抗菌药与静脉点滴抗菌药消耗金额之比为1∶2.3;抗菌药物的日治疗费用略有升高,广谱,安全,高效抗菌药广泛应用于临床。结论 2009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有部分抗菌药物应加强监管,药剂师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军卫一号”系统设计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网络会诊平台,用会诊的流程来管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了医院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水平,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康传哲  孟青  朱龙社  张方  桑纳  敬蓝琦  韩玉霞 《中国药事》2017,31(10):1210-1213
目的:考察分析我院老年住院患者实行抗菌药物综合干预后的变化及效果。方法:调取我院信息系统数据,采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分类系统,统计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使用强度(AUD)及使用频度(DDDs)等数据。结果:通过3年的综合干预,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金额及使用强度明显下降;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金额比例逐年下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呈增加趋势;注射用头孢米诺钠连续3年DDDs排名第一,头孢呋辛酯片DDDs排名上升明显。结论:通过3年的专项整治及综合干预,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变化显著,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用药指标逐步趋于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强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检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的成效,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抽取2013.4-2014.4期间 400例临床药师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中,呼吸科181例,占45.25%。诊断肺部感染最多,有121例,占30.25%。抗菌药物使用:一种有330例,占82.5%,两种有49例,占12.25%,三种有22例,占5.75%。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为94%。结论:临床药师参加的400例会诊,临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社区全科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及原因,探讨改进措施,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随机抽取我中心2011年7月~2012年1月全科门诊的抗菌药处方3120张,统计不合理处方数和不合理应用的类型,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在抽取的抗菌药处方中发现不合理处方为136张,占4.36%,其中“诊断与用药不符”和“用法用量不适宜”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39.71%和36.03%.结论:我中心门诊抗菌药处方属不合理应用的比例仍较高,其原因主要是单纯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骨科病区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抽查骨科病区2008年9~12月手术病历168份,制定调查表,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抗菌药物单用比例78.57%,二联用药比例17.26%,三联及以上用药比例4.17%;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19个品种,使用最多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约占69.05%,绝大多数病例用药持续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用主要以经验用药为主。结论 骨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品种选择基本合理,但在用药时机和用药疗程方面还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该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2年1—6月及2013年1~6月各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的医嘱信息,结合医院检验科提供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病原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的药敏及耐药情况以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结果“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2012年1~6月的用量控制的很好、2013年1~6月的用量合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用量消化内科增长最多;盐酸万古霉素的用量骨伤科、感染科、呼吸内科增长最多。结论该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较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的临床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调查医院2006年8月21个临床科室的1410份住院病历,内容包括抗菌药使用情况、选用原因和依据、联用情况、给药途径、感染病例细菌培养送检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使用抗菌药9大类44种,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使用率61.70%,其中预防用药比例35.06%;联合用药比例43.10%;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的送检率为31.86%,抗菌药物选用依据以经验用药为主。结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