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四项反映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东亚CA50血凝仪检测92例正常中孕、晚孕、临产妇女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PT、APTT、Fib和T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晚孕组和临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Fib和TT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与非孕妇女比较凝血功能会发生改变,及时了解这些指标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早期妊娠(7~13周)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方法 分别选取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孕妇各6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四项(PT、APTT、TT、Fbg),并与对照组的45例正常健康妇女做比较.结果 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bg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Fbg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bg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监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及优生优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孕期妊娠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了正常健康妇女及早孕、孕足月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的检测结果,观察其变化规律,并对其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的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维持正常血液流动状态[1]。妊娠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内分泌的变化,到妊娠晚期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都会发生变化[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妊娠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仪进行分析,随机选取了180例不同孕期正常妊娠妇女以及60例非妊娠期妇女,分别组成妊娠组、对照组,检测血清肝功能主要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组的CK、LDH、ALP、AST、ALT、ALB、TP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在不同孕期会出现改变,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显著差异。而GGT、DBIL、TBIL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与正常非妊娠期妇女相比,在不同孕期正常妊娠妇女的肝功能指标会出现明显变化。通过对肝功能指标的测定,对妊娠期妇女保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不同孕期贫血相关指标变化特点并观察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于我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资料,选择贫血和非贫血患者各100例,分别设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比较两组不同孕期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指标变化。观察妊娠结局,比较两组早产、胎膜早破、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妊娠早期,贫血组Hb、HCT值低于非贫血组;妊娠中期,贫血组MCV、MCH、HCT、RDW均低于非贫血组;妊娠晚期,贫血组RBC、Hb、MCV、MCH均低于非贫血组(均P<0.05)。贫血组在不同孕期的贫血类型均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部分为小细胞性贫血,未见大细胞性贫血。不同孕期小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P<0.05),两组早产、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产后出血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妇在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01例正常妊娠早期、197例正常妊娠中期、199例正常妊娠晚期和100例非孕正常妇女的PT、APTT、TT和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正常非孕对照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组与早孕组和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孕组与中孕组比较,TT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与晚孕组比较,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的延长,妊娠妇女的血液中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血浆处于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止血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易形成血栓,并引起其他产科疾患。定期动态监测凝血功能,了解其凝血功能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和保护母婴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同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临床意义,为实施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PT、APTT、TT、Fib测定均为磁珠凝固法,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Steellex LG-PABER-1)上进行。结果妊娠中、晚期女性与正常对照组或早期妊娠者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妊娠期间检测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中晚期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至10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常妊娠妇女55例(妊娠组),检测其孕中、晚期(中期:24~27周、晚期36~40周)及同期60例非妊娠正常妇女(非妊娠组),采用法国STAGO-ART4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同时采血查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相互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妊娠组比较,妊娠组妇女中、晚期PT和APTT以及MPV均显著降低(P〈0.05),PLT和PDW显著增高,妊娠中晚期纤维蛋白原Fbg明显增高P〈0.01)。结论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发生改变,及时了解这些改变对临床预防产科的并发症和和合并症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正>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严重的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更是在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给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妊娠期合并症妇女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平衡失调,使其比健康孕妇更易患血栓性疾病,本文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测分析,对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妊娠期合并症妇女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26例临产孕妇(观察组)和105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Fib)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APTT和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产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脏疾病血栓形成期的实验室凝血检查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形成血栓的肾脏疾病患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未形成血栓的肾脏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凝血项目检测值、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栓形成期、血栓危重期的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栓危重期的ATⅢ、FIB水平均显著低于血栓形成期(P<0.05),FDP、D-D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栓形成期(P<0.05)。研究组患者血栓形成期、血栓危重期的ATⅢ、FDP、D-D、FI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栓危重期的ATⅢ、FDP、D-D、FIB阳性率又均显著高于血栓形成期(P<0.05)。结论肾脏疾病血栓形成期的实验室凝血检查能够给临床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R)、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择228例先兆流产及正常妊娠妇女,均抽取静脉血进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2)对两组孕妇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测;(3)对先兆流产治疗成功者复测上述指标。结果(1)先兆流产治疗成功者与正常妊娠孕妇D-D/R、Fib、PLT及血流动力学检测无显著性差异;(2)先兆流产治疗失败者与正常妊娠孕妇D-D/R及Fib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户〈0.05),血流动力学无显著性差异;(3)先兆流产治疗成功者治疗前后D—D/R、Fib、PLT及血流动力学检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浆D-D/R及Fib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先兆流产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DIC产妇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产妇DIC的早期诊断指标,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DIC产妇和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产妇,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多种指标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DIC组的PLT计数和FIB水平显著降低,而PT、TT及APTT显著增加,D-D升高,两组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产妇DI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PT、TT及APTT显著性增加表明凝血功能亢进,而D-D升高表明继发性纤溶的发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病例(不良反应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凝血功能检查[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和临床转归。用于对照的正常新生儿(正常对照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引自文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结果不良反应组共纳入新生儿36例(男19例,女17例),占同期应用该药新生儿768例的4.7%。正常对照组新生儿32例(男25例,女7例)。不良反应组APTT、PT、TT均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50.3±14.4)s比(42.5±6.4)s,P<0.05;(16.2±3.9)s比(13.4±2.6)s,P<0.01;(21.2±4.5)s比(16.3±3.7)s,P<0.01];而FIB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7±0.4)g/L比(2.0±0.6)g/L,P<0.05]。出生胎龄<34周、体重<2000 g、出生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停药并给予维生素K1等对症支持治疗后,34例(94.4%)凝血功能在7 d内恢复正常,2例(5.6%)因原发病恶化死亡。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4.7%。早产、低体重、有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铁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157-2158
目的 探讨标本不同存放条件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在无法即刻测定情况下尽可能保证凝血指标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60例,同一标本取适量血液立即分离血浆,分别于即刻、室温(18 ~ 25℃)1h、2h、4h及-4℃4h、12 h、24h条件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剩余血液标本置室温2h后再分离血浆测凝血指标.比较不同存放条件下各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室温下血浆放置1h、2h及-4℃放置24h凝血功能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室温下放置4h后凝血指标准确性明显下降[APTT和TT分别为(35.30±6.86)s与(32.03±4.98)s、(18.21±2.32)s与(16.35±1.94)s,均P<0.05];室温2h后再分离血浆测凝血指标则已明显改变[PT、APTT、TT、FIB分别为(13.78±2.48)s与(12.25±1.81)s、(35.70±6.32)s与(32.03±4.98)s、(19.01±2.86)s与(16.35±1.94)s、(2.72±2.08) g/L与(3.19±1.02)g/L,均P<0.05].结论 测定凝血功能指标,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分离血浆后应于室 温下2h内、-4℃下24h内完成测定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临床疗效及对孕妇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00例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分(8.52±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疗效评分(5.03±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患者而言在临床上使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产孕妇凝血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1月本院的26例临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的26例健康临产孕妇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孕妇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FIB高于对照组,TT、APTT及PT均小于对照组,而MPV、PDW、PAC-1及GMP-140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患者变化大于中度与轻度患者,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产孕妇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应给予充分干预,以尽量降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脂水平的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16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分为GDM组(64例)和正常组(96例)。根据GDM组孕妇的甘油三酯(TG)水平不同分为TG正常组(35例)和TG异常组(29例)。比较GDM组和正常组孕妇血脂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比较TG正常组和TG异常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GDM组TG(5.49±1.32)mmol/L、Apo-B(1.52±0.11)g/L均高于正常组的(2.63±1.07)mmol/L、(1.08±0.23)g/L, LDL-C(2.51±1.06)mmol/L低于正常组的(3.69±1.4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与正常组TC、HDL-C及Apo-A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异常组剖宫产率、羊水量异常率、产后出血率及早产率均高于TG正常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异常组巨大儿发生率17.24%高于正常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正常组和TG异常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出现血脂水平异常,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因此,在孕期体检中应加强对GDM孕妇血脂水平的监测,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及营养指导,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