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纤维膳食干预以观察其对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筛查年龄在40~80岁患者,以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平均值≥0.9mm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确定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162例患者,随机分为膳食纤维治疗组和对照组,以魔芋精粉为主的膳食纤维进行干预。随访一年,观察IMT、颈动脉斑块、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均可见IMT和平均斑块厚度缩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降低,但膳食纤维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虽均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降低甘油三酯(TG)的水平,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膳食纤维干预对颈动脉IMT增厚或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危患者,可显著降低颈动脉IMT和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显著降低SBP、DBP、TC、LDL-C、血糖及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5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以及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6个月,2组血清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研究组T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6个月,2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IMT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能有效改善高血脂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IMT增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E(ApoE)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评价ApoE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2-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的体检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体检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异常组(182例,包括IMT增厚组65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117例)和双侧颈动脉正常的对照组(118例)。所有受试者均收集基本资料,检测空腹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E水平。结果 IMT异常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及部分既往史(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异常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IMT增厚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BMI、部分既往史(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比较,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IMT增厚组的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IMT增厚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对照组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水平在IMT异常组高于对照组[(3.13±0.77)mmol/L vs.(2.89±0.75)mmol/L,P0.05],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IMT增厚组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E水平在IMT异常组低于对照组[40.69±11.38)mg/Lvs.(46.84±13.46)mg/L,P0.05];ApoE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38.82±14.82)mg/L]低于IMT增厚组[(44.93±10.24)mg/L]和对照组(P0.05)。结论 ApoE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ApoE水平不仅在IMT异常与健康者之间有差别,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发展可进一步识别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的差异,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男性和52例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按性别分别分为A、B、C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A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IMT的男性患者之间,年龄、病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MT的女性患者之间,年龄、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病程为男性T2DM患者发生CA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年龄、UA水平为女性T2DM患者发生CA的危险因素(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及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Hcy、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的水平;对比两组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结果;对比病例组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性质患者Hcy水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与Hcy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Hcy、TC、TG、LDL、FBS、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IMT为(1.37±0.15)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Hcy升高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正常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患者(P0.05);多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单发斑块及无斑块患者(P0.05);单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不稳定型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均与Hcy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Hcy的升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根据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糖尿病组患者分为LDL-C水平增高组和LDL-C水平正常组,测定所有受检者血清hs-CRP水平及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hs-CRP水平在LDL-C增高组、正常组及对照组之间呈逐渐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浓度与LDL-C浓度呈正相关(r=0.4781,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清hs-CRP阳性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患者LDL-C浓度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101例老年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测定其空腹、餐后1 h、2 h血糖及HbA1c。颈动脉测定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直径,同时记录斑块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 (1)餐后2h血糖达标者55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12例,占21.8%,未达标者46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21例,占45.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9,P<0.05);(2)HbA1c达标者54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11例,占20.4%,未达标者35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16例,占45.7%,两者相比有差异(χ2=6.454,P<0.05);(3)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餐后2 h血糖及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相关(P<0.05)。结论餐后2 h血糖和HbA1c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高同型半胱氨酸均是颈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糖尿病患者125例,根据C T或者M RI检查有否缺血性脑梗死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脑梗死糖尿病组(DMCI组)65例和单纯糖尿病组(DMNCI组)60例。收集2组患者既住史以及体重指数(MB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MA)等临床资料,并应用高频超声对2组病例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DMCI组高血压病史、SBP、DBP、BMI、FPG、HbA1C、CRP、TG、TC、LDL-C、MA显著高于DMNCI组(P<0.05,0.01),而 HDL-C明显低于DMNCI组(P<0.05,0.01);DMCI组颈总动脉IMT厚度较DMNCI组明显增厚(P<0.05),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比较率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体重指数、BP、FPG、HbA1C、TG、TC、LDL-C、MA、HDL-C、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影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是否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为研究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GE LOGIQ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部动脉,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所有患者均需检测血浆Hcy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H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cy水平的增高,IMT逐渐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Hcy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18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02例设为观察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浆血清SF、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与SF的相关性。根据SF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血清SF升高组(SF300 ng/ml)和血清SF正常组(20~300 ng/ml),分析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以及与SF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患者TG、TC、LDL-C、CRP、SF等浓度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DL-C明显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浓度与TC、TG、LDL-C、CRP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SF浓度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SF升高组患者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血清SF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浓度与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如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入选85例中青年ACI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患者血UA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血UA的关系。结果中青年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且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的患者(均为P<0.05)。结论血清UA水平与中青年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估危险因素对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病总体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426例患者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284例,颈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组142例患者,分别记录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实验室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 ApoA1)、载脂蛋白(ApoB)、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微量白蛋白尿(MAU)、血尿酸(UA)等,将自变量及单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饮酒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相关(P<0.001).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年龄、MAU、HCY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x2 =71.35、38.45、t =3.26、x2=37.23、t=118.51、6.723、3.17,P均<0.05)危险因素个数聚集的多寡与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P =0.0001).结论 年龄、饮酒、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MAU、HCY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具有多重、聚集的特点,危险因素的个数越多,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厚度(VFT)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超声测量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的VFT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获得颈动脉斑块积分、腰围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与4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VFT、颈动脉IMT、斑块积分、腰围及相关实验室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VFT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均呈正相关(r=0.129,0.104,均P0.05)。结论超声测量VFT评价T2DM患者内脏情况具有无创、方便、简单等优点;VF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B超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检测血糖、血脂,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结论脂肪肝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腹部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的同时应警惕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高频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及正常对照组人群60例行高频超声检测。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IMT)厚度,观察管壁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分类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IMT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中,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为100%,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到92.3%。结论糖尿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不同时段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明显升高,同时治疗组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显著下降,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其血脂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测量107例住院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为IMT增厚组(48例)和斑块组(59例),同时选取同期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血清CysC、HbA1c及血脂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ysC、HbA1c的相关性,血脂水平与IMT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ysC、HbA1c对颈动脉中膜异常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 3组的血清CysC、HbA1c、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CysC、LDL-C及IMT水平明显高于增厚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HbA1c与IMT均呈正相关(P0.05),CysC及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优于HbA1c(Z=2.218,P=0.027;Z=3.761,P=0.000)。CysC和联合检测对诊断IMT异常的最佳临界值为1.010和0.453,敏感度为87.85%和94.39%,特异度为81.63%和79.59%。结论血清CysC、HbA1c与IMT异常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疾病的早期监测及风险评估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1562C/T分型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测定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1.3 mm为粥样硬化斑块,根据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分别测定这两组患者的MMP-9基因1562C/T分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6,P=0.036).结论:MMP-9 T等位基因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