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手指弹琴”锻炼法应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手掌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手掌肿胀患者10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手指弹琴”锻炼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2h、4h、8h、12h、24h术侧肢体肿胀及出血程度。 结果 实施“手指弹琴”锻炼法后,干预组术后各观察点手掌肿胀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21,P<0.01)。2组患者术后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36)。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 TRI)术后运用“手指弹琴”锻炼法,可有效降低手掌肿胀度,提高临床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指弹琴"锻炼法对于缓解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掌肿胀及穿刺点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8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手掌肿胀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介入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结合"手指弹琴"锻炼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和24 h术侧手掌肿胀程度及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手掌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F=9.121,P0.01),且穿刺点出血程度较对照组轻(Z=2.10,P=0.036)。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用"手指弹琴"锻炼法,可有效降低术侧手掌肿胀度和穿刺点出血风险,有利于提升临床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用冷敷贴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医用冷敷贴组、纱块组以及常规组,3组患者术后穿刺处予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在此基础上,医用冷敷贴组予冷敷贴覆盖穿刺处,纱块组以纱布覆盖,常规组不予覆盖,并对3组发生血管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术后穿刺处出血、肿胀及程度比较,医用冷敷贴组明显降低穿刺局部出血、肿胀的发生率,低于2个对照组(P0.05);3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比较,医用冷敷贴组术后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与2个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医用冷敷贴可降低PCI术后局部出血、肿胀发生率,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握力锻炼及手指操应用对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及血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8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00例经桡动脉行PCI术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指操组、弹力圈组和握力器组各100例,评估各组患者术后回室、2 h、4 h、6 h、24 h术侧肢体疼痛、肿胀(手掌周径)、出血、血氧饱和度和舒适度程度。结果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手掌周径和舒适度比较,握力器组低于手指操组和弹力圈组,弹力圈组低于手指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程度比较,各组间穿刺伤口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握力器组血氧饱和度数值高于手指操组和弹力圈组,弹力圈组高于手指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握力器锻炼相较于手指操和弹力圈,对减轻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肢肿胀效果更好,且对血运影响程度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经股动脉无肝素化和经桡动脉小剂量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简称CAG)术后,患者舒适度以及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患者217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行小剂量肝素CAG患者198例(桡动脉组),对两组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局部疼痛、术肢肿胀不适、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股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较桡动脉组高,股动脉组术后穿刺局部出血、血肿、疼痛、术肢肿胀不适感的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排尿方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穿刺成功率高,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本院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将两组患者术后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的外周血管并发症认知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较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行经桡动脉PCI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2组术前、术后的PHQ-9、GAD-7评分以及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包括局部血肿、皮下淤血、上肢静脉栓塞、血管闭塞、穿刺点渗血)。结果手术前24 h,观察组PHQ-9和GAD-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24 h,2组PHQ-9、GAD-7评分相较于手术前24 h均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3%,低于对照组的29.2%(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PCI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不仅能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而且能降低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缩短解压间隔时间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8月入住聊城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114例行桡动脉PCI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经桡动脉行PCI术后,均接受螺旋式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试验组至少每1 h解压1次,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每2 h解压1次。比较两组桡动脉PCI术后病人桡动脉压迫时间、并发症、舒适度。结果:桡动脉PCI术后病人桡动脉压迫时间比较,试验组(5.1±1.2)h,少于对照组(6.5±2.4)h(P<0.05);在出血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肿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胀并发症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3.6%、20.7%,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在皮肤压力性损伤并发症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0.0%、12.1%,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3);在舒适度方面,试验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护理优缺点、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34例和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CAG、PCI诊疗成功率为97.1%和1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3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费用减少、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上肢操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1月-2021年4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5月-9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肢操进行康复锻炼。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术肢疼痛情况、1周内桡动脉血栓发生率、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在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桡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操能够减轻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肢体的疼痛感,降低桡动脉血栓发生率,但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在此次研究中结果尚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行PCI术治疗的156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入路分为A组(桡动脉入路)90例和B组(股动脉入路)66例。收集两组临床指标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心功能,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长于B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均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VESD、LVEF、LVEDD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B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行桡动脉入路或股动脉入路均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其中桡动脉入路穿刺时间较长,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主研究设计的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观察组采用自主研发的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皮肤水泡、肿胀、疼痛麻木等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止血98例,对照组成功止血97例,两组止血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水泡、肿胀、疼痛麻木发生情况观察组分别为1例、3例、2例,对照组分别为10例、12例、11例,两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效果好,局部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术后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者差异情况。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38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53例和股动脉组18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患者局部血肿、伤口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P〈0.05、P〈0.01及P〈0.01);动脉痉挛或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途径PCI术后不易发生伤口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迷走神经反射,且患者更加舒适,但应注意防止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使用桡动脉止血气囊的患者首次减压的适宜时间。 方法 将30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使用桡动脉止血气囊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0例,分别在术后2h、1.5h、1h进行首次减压。观察三组的止血成功率、术侧手指肿胀程度及患者的舒适度。 结果 C组止血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A组术侧手指肿胀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三组患者的舒适度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结论 冠脉造影术后宜在1.5h开始首次减压,既保证止血效果,又能减轻患者术侧手指肿胀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00例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52例)分别于压迫1 h、2 h开始给气囊减压放气.比较两组术后出血、血肿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创口疼痛、桡动脉闭塞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术后减压时间改为1 h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AMI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观察组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对比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造影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造影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1%(4/47)低于对照组23.40%(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AMI,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桡动脉介入途径接触性溶栓(CDT)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中采用经桡动脉介入途径CDT治疗的2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采用经股动脉介入途径CDT治疗的2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股动脉介入途径相比,经桡动脉介入途径CDT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保证血管再通率与预后的基础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发生上肢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16年1-6月对我院100例住院择期经桡动脉行PCI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收集,运用护理评估标准测评PCI术后患者发生上肢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穿刺点出血、肿胀、疼痛的概率增加;而诊断冠心病年限越长,病变血管部位愈多,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术后越容易出现穿刺点血肿并发症;桡动脉压迫止血方式较传统的敷料止血方式有更好的减轻肿胀与疼痛的效果。结论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发生上肢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诊断冠心病年限、病变血管部位、手术持续时间、压迫止血方式有关,护理人员应掌握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transradial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TAI)后患者舒适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二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行TAI。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干预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术前24 h内无创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干预3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外周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差异。结果TAI术后12 h两组患者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I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两组患者桡动脉闭塞、局部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桡动脉狭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少TAI诊疗患者术后桡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CI)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影响。方法该院收治的93例NSTE-ACS患者行PCI术,被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术前、对照组术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30d内疗效;PCI术前后病变血管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术后1周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血小板降低程度;术后24h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30d内PCI术总有效率为93.62%和90.1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IMI 3级均有显著性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2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lg(NT-proBNP)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提高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降低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