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9月,对10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11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6例,女4例;年龄41~61岁,平均(48±0.8)岁。单节段9例,双节段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临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Odom评级、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节段运动功能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Prodisc-C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Bryan人工颈椎间盘临床应用的优越性和限制性。方法29例患者32个节段,行颈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并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平均7个月,术前及术后半年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动力位拍片及MRI检查并记录出院费用。结果术前JOA评分7~12(平均9.4)分,术后12~17(平均15.9)分,有效率达100%;术后半年置换节段前后屈活动范围3.96~5.92(平均4.78)°,左右侧屈3.17~5.55(平均3.94)°和3.34~4.77(平均4.12)°;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出院费用5.86~12.64(平均6.94)万元。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又保留颈椎正常活动范围,是颈椎病治疗的一种优越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观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H/h)及活动范围(ROM)、患者颈部神经恢复情况的JOA评分、患肢疼痛的VAS评分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7.5±1.9)个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H/h比较(2.5 ±0.3 vs 2.6±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OM(10.3°±3.1°vs7.1°±1.9°,P <0.05)、JOA评分[(8.5±2.3)分vs (14.3±3.7)分,P<0.05)]、局部疼痛的VAS评分[(7.4±2.1)分vs (0.8 ±0.2)分,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并能恢复局部神经功能,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并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比较.方法 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照组采取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JOA评分.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3%(48/52),对照组有效率为83.3%(4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6,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压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和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重建椎间隙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椎间植骨融合,无并发症出现,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术前JOA评分(9.27±1.02)分,术后JOA评分(13.01±0.75)分;治疗组术前JOA评分(9.22±1.35)分,术后JOA评分(13.98±0.62)分.两组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颈椎活动不受限,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相比较,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谭洪栋  邴帅  高林 《现代保健》2013,(11):48-49
目的: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单阶段颈椎病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21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组),29例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照组),通过JOA评分、ND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0.7)年。治疗组组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NDI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As发生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良好,减少轴性症状,可用于单阶段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57例多节段颈椎病病例作疗效分析,所有病例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或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后随访6~24(平均9.3)月,作术前、术后一周以及随访时JOA评分,术前、术后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颈椎前凸角度以及被融合节段前凸角度测定,术前、术后被融合椎间隙的高度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JOA评分术后一周疗效优良率72.4%,有效率85.7%。术后被融合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较术前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恢复。头颈部整体的活动有轻度受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结论:前路椎间盘摘除或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可以达到充分减压、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以及颈椎的部分生理曲度,近期疗效好。但远期疗效需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力性固定装置Dynesys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Dynesys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28(20.3±2.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0%(12/15).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的(9.5±1.2)分上升至术后的(15.2±0.8)分(P<0.01).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0±0.4)分下降至术后的(1.2±0.5)分(P<0.01).术后 12例患者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腰椎活动度增加,皮肤感觉功能恢复,双下肢活动良好.术后影像学检查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体后缘移位距离无增加,邻近椎体无退变迹象.结论 Dynesys保留腰椎固定节段的活动性,维持节段间稳定性,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加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 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 (P< 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 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C5/6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C7/T1椎间隙内压力的影响。方法11具新鲜青壮年颈椎尸体标本。按测试的先后次序分为C5/6椎间盘完整组、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和C5/6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在颈椎标本上施加轴向、侧弯、后伸、前屈分级载荷,测量各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在轴向、前屈、侧弯三种工况相同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大于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P〈0.05)。(2)在后伸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和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5/6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在轴向、前屈、侧弯后伸四种工况下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5/6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C7/T1椎间隙内压与椎间盘完整时相似。(2)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7/T1椎间隙内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方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临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2周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进行对比,评估此种术式疗效及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86.5±23.1)min;术中出血量(864.5±124.1)ml,随访时间(6.8±1.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或椎弓根置钉位置出错等,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2周Cobb角较术前大幅度降低,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大幅度升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脊柱功能,还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术+钢板固定治疗,并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的Cobb角明显大于术前,JOA得分明显高于术前,且P0.05。结论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8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患者的伤椎楔变角、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各观察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24个月比较,各观察指标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及增强前柱的稳定性,近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远期生物力学形态,分析融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4年2月- 2006年12月79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以手术方式分为非融合组(42例)和融合组(37例)2组分别进行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和后路短节段固定并行植骨融合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取出内固定术后3个月对比2组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度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非融合组和融合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2患者间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患者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度及断钉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出内固定术后3个月,非融合组和融合组患者间椎体前缘高度(83.3±5.3;94.2±3.1)、Cobb角度(9.3±5.8;2.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吡罗昔康贴片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3月~12月入院在全麻下行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218例,以随机数字表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吡罗昔康组10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吡罗昔康)10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术后不良反应、补充性镇痛、镇痛满意度以评价临床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性别、假体、膝关节HSS评分、术前ROM、术前行走VAS、手术时间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静息与运动VAS评分、主动活动度、术后补充性镇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外用吡罗昔康贴片对于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明显,改善关节主动活动度,且术后补充性镇痛应用较少。可与全身药物联合应用,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60例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 术后3 d内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55例,术后3个月仍有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9例,术后1年半仍稍有患肢酸痛者2例,其余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均无明显下肢酸痛,但其中7例患者诉偶有腰背部酸痛.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年半左右获得椎间骨性融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1年Oswestry评分(26.07±9.36)分,与术前的(55.34±11.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L(P<0.05).结论 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方法 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建立完整、有效的DS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采用短节段(单节和双节)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各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均较术前DS模型有所增加,旋转运动对相邻上节段椎间盘影响较大,后伸运动对相邻下节段椎间盘影响较大.单节段固定术后相邻上、下节段椎间盘应力(平均值分别为6.03、4.58 MPa)增加均大于双节段固定术后(平均值分别为5.24、4.47 MPa),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使DS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其中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对相邻上、下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大于双节段固定融合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术后应避免旋转及后伸运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空心椎弓根钉和椎间盘镜辅助下经皮实心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在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以选择的椎弓根钉类型为分组依据,使用实心椎弓根钉患者为观察组共22例,使用空心椎弓根钉患者为对照组共2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以及两手术费用和住院总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vs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8.1±20.4 vs 102.0±22.3)min,术中出血量(72.9±18.2 vs 78.4±12.6)m L,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43.7±3.4)和矢状面Cobb角(12.9±1.3)恢复至术后(82.7±2.9),(3.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前vs术后(47.3±2.9 vs 81.3±3.1);矢状面Cobb角术前vs术后(13.1±2.1 vs 2.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费用(3.2±1.2)万元明显比对照组(5.3±1.0)万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经皮空心椎弓根钉和椎间盘镜辅助下经皮实心椎弓根钉进行手术治疗,能够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是使用椎间盘镜辅助下经皮实心椎弓根钉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一种在单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时采用的微创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调查9例已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效果,结合相关文献介绍一种经左侧腹直肌鞘腹膜外显露腰椎前方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方法及该入路的优点。结果:平切均口长度6.7cm,平均手术时间150min,平均出血量335ml,Likert评分显示手术疗效满意(P=0.008),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经腹直肌鞘腹膜外入路暴露腰椎前方安全,创伤小,可显露腰椎前方安全,创伤小,可显露腰3以下包括腰5骶1在内的所有腰椎节段,适合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