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节段伤椎单侧置钉固定与伤椎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术治疗,分为两组:伤椎单侧置钉固定组37例,伤椎单侧置钉+椎体内植骨组30例。术中经脊髓造影证实所有患者均不需作椎管减压术。术前、术后3 d、术后1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前和取出内固定物后6个月时,测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中间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椎体前缘压缩率、矫正度丢失、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6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4个月。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伤椎单侧置钉组优于单侧置钉+伤椎椎体内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随访期间椎体高度均无严重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已取出内固定的患者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无明显变化,伤椎中间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需要行后路椎管减压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不提倡行椎体内植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与其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6-2012-06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245例的相关资料.采用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术131例,行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114例,测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中间的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压缩率、矫正度丢失、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期间椎体高度均无严重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伤椎椎体压缩率由术前的(45.59±5.2)%和(46.48±7.5)%降至术后的(8.76±4.8)%和(9.24±4.6)%;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5.8±3.8)°和(24.6±4.2)°降至术后的(9.8±1.7)°和(8.6±2.7)°,两者无明显变化(P>0.05).2组伤椎中间高度由术前的(56.74±8.6)%和(55.60±7.3)%升至术后的(85.26±10.52)%和(92.5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与其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近年来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伤椎组与跨伤椎组,每组34例,其中伤椎组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结合自体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跨伤椎组患者采取同种异体骨结合自体骨植骨联合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伤椎前移复位程度、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随时间逐渐减少,且各时间点伤椎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跨伤椎组(P0.05),伤椎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跨伤椎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伤椎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伤椎组患者的Cobb角明显小于跨伤椎组(P0.05)。伤椎组患者椎体内出现吸收现象及空洞形成的例数以及矫正度丢失的例数明显少于跨伤椎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满意,较常规跨伤椎节段钉棒固定更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和愈合,显著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能够较好的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和伤椎置钉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2014-04共收治58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短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伤椎植骨组),28例行伤椎置钉(伤椎置钉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及手术参数。结果58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16.45±3.71)个月,2组在术后即刻、3个月及1年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且无显著丢失,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椎植骨组在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上优于伤椎置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在负重时间上要早于伤椎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植骨和伤椎置钉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伤椎植骨组表现相对较小的创伤和较短的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54-1258
[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伤椎内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2月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经椎弓根伤椎体内植骨分为二组,30例为植骨组,其余30例为非植骨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植骨组手术时间长于非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减少(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方面,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组显著优于非植骨组(P0.05),植骨组有6例,非植骨组有24例残留"空壳"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非植骨组4例椎弓根钉根部断裂,3例连接棒断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打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显著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伤椎植骨组3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单纯固定组26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变化。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月,平均(15.8±3.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组内比较,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植骨组明显优于单纯固定组。两组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能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以及后凸畸形的复发加重,降低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与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30例采用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组内不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较开放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用时少等优点,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对伤椎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与开放手术相当,短期内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伤椎内是否植骨分为伤椎内植骨组及未植骨组(各20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术后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观测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时间植骨组为15~30个月,平均22.3个月;未植骨组为12~30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术后均能有效纠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4.1°±4.0°,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0±3.7)%,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29±1.9)mm;未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5.6°±3.2°,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7±4.5)%,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87±1.1)mm;两组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其椎骨缺损程度为(7.1±4.7)%,与未植骨组的(14.7±7.3)%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并能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自2005年1月~2009年5月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10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一侧伤椎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B组行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结果 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术后1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矫正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B组末次随访时腰背痛发病率以及内固定失败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制伤椎复位装置辅助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19-02采用自制伤椎复位装置辅助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21例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率、椎管占位率、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19个月,平均13.9个月。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及钉棒断裂等内固定失败并发症。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率、椎管占位率、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伤椎复位装置辅助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管占位并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02-2012-02,27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了经伤椎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A组),随机取同期仅行伤椎及相邻上下椎固定治疗的27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进行对照观察。观察术前、术后及拆除内固定后伤椎前缘压缩率和后凸角(Cobb’s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比较,内固定拆除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及后凸角组间差异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内固定拆除后与术后当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内固定拆除后与术后当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伤椎固定椎体内植骨组27例患者及对照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均有一级以上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能获得较好的中远期椎体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单侧置钉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单侧置钉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获得随访25例,设定为观察组;同时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以前,手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型骨折,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25例,手术方式均为后路长节段跨伤椎8钉内固定联合椎板横突间植骨术,设定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为AO分型中的A3型,单一椎体骨折。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腰背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神经功能和伤椎椎体内空壳现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例随访12~16个月,平均(14.5±2.9)个月。两组组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伤椎椎体内空壳现象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断钉、断棒的发生,而对照组有一例在术后1年发生断棒现象。结论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单侧置钉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同时可有效恢复伤椎前柱高度,促进伤椎椎体一期愈合,减少伤椎内空壳现象的发生,重建脊柱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320-1323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48例。伤椎置钉组给予伤椎置钉内固定术,跨节段组给予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随访2~3年,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年时两组VAS、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年时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且伤椎置钉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明显低于跨节段组(P<0.05)。术后1年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内固定牢固、矫正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内经椎弓根注入硫酸钙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微创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内经椎弓根注入硫酸钙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微创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Frank分级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Z=-2.552,P=0.011)。[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内经椎弓根注入硫酸钙治疗能够缩短恢复时间,增加椎体高度稳定性,减少Cobb角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钉棒复位后伤椎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椎体形态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钉棒支撑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38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术前、术中植骨前、术中植骨后、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术中植骨后较植骨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及术中植骨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植骨后、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棒支撑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恢复伤椎高度,复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行性。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n=20)采用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B组(n=50)采用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后凸畸形角度及矫正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管矢状径进行测量,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和Denis疼痛分级方法进行神经功能改变的评价。结果后凸畸形术后矫正度数较术前两组均很明显。随访中,A组矫正度数的丢失明显小于B组(P=0.0001)。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增加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术后随访中,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P<0.001),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有丢失(P<0.05)。采用Denis疼痛分级,两组术后均有很好的改善。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变化,A组患者平均提高优于B组。结论脊柱后路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伤椎双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63例经伤椎双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并获得3年以上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7~77(52.8±1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率: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为90.3%、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为84.4%(P0.05)。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地恢复胸腰椎骨折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伤椎植骨与否对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4-01—2016-09诊治的63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采用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5例行伤椎植骨(植骨组),28例未植骨(未植骨组)。结果 63例均获得随访,植骨组随访时间平均18(15~28)个月,未植骨组随访时间平均18(15~30)个月。于术后12~2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继续随访3个月复查X线片或CT片。植骨组与未植骨组术后即刻、取出内固定前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优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实现充分骨性愈合,在脊柱前中柱重新建立稳定性并再次形成支撑力,防止椎体高度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106-2108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9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5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内固定失败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内固定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1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置钉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均优于跨椎置钉组(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