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单侧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单侧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0例86椎,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58~83岁,平均68.5岁。均为新鲜骨折,均有明显腰背部疼痛不适,无脊髓、神经根受损症状和体征。术前CT显示椎体后壁完整。MRI显示伤椎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经皮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填充骨水泥。测量术前、术后正侧位X线片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腰背疼痛、日常功能等改变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迅速缓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椎体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以改善,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7例术后再发其他椎体压缩性骨折再次入院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得以改善,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术后VAS评分及Oswestry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迅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X线正位片上骨水泥弥散是否过椎体中线呈对称分布,将74例单椎体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骨折接受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分为未过椎体中线组(26例)和过椎体中线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前及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再骨折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7(13.7±3.7)个月。两组疼痛VAS评分术后3 d及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椎体骨折,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骨水泥弥散程度下骨水泥分布类型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0月采用PVP治疗的142例OVCF患者资料,参照既往研究中骨水泥弥散程度等级和分布分区方法,将患者分为弥散充分组(n=56)和弥散不良组(n=86)。在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上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2 d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并计算手术前后变化值。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与ODI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进一步改善,且Ⅰ、Ⅱ、Ⅲ型患者改善情况优于Ⅳ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弥散充分组Ⅰ、Ⅲ型患者VAS评分和ODI较弥散不良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Ⅰ、Ⅱ、Ⅲ型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改善值优于Ⅳ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弥散充分组Ⅳ型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骨水泥PVP联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小剂量骨水泥PVP联合药物治疗26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记录术前、术后VAS评分,并术后12个月复查BMD,观察疗效及骨密度的改善情况.结果 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VAS评分及BM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PVP联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能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可提高骨密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进针方法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两组病例均为30例,一组为单侧进针,一组为双侧进针,观察两组病例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侧组总有效率90%,双侧组总有效率93%,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椎体高度恢复均无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进针PVP同样能取得较好止痛效果,且能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PVP结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结合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27例(40椎)OVCF患者行PVP术后,给予鲑鱼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治疗组),18例(28椎)患者术后拒绝或无法行药物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0、24和48周测量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术后0和24周,两组患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术后48个周治疗组患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值升高(P<0.05)。术前、术后0周和术后24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术后48周治疗组患者VAS评分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5例(18.5%)出现邻近椎体或其它部位骨折,对照组出现5例(27.7%)。结论 PVP结合药物治疗OVCF,能阻止其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缓解疼痛,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郑先念  张觅  谭俊峰  孙凯  刘洋  陈方舟 《骨科》2017,8(4):297-301
目的 比较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和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我科治疗的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所用不同黏度骨水泥分组:采用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病人43例(低黏度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病人40例(高黏度组).记录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进行术前及术后1 d、术后3个月疼痛及功能进行评价.通过X线检查对术前、术后椎体各部进行测量,统计椎体高度变化.结果 83例病人术后均得到3个月随访.两组术前VAS评分和骨折压缩率上无差异.高黏度组的手术时间较低黏度组明显缩短(t=22.32,P=0.000).术后1 d、术后3个月,两组组内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0),但术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渗漏率较低黏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4).椎体成形术后高黏度组椎体高度恢复优于低黏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椎体成形术中使用不同类型的骨水泥均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与低黏度骨水泥相比,高黏度骨水泥有着较低的骨水泥渗漏率,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和降低了术中放射性的暴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骨水泥弥散效果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12采用PVP治疗的8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良好(弥散良好组),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不佳(弥散不佳组)。比较两组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弥散良好组术后并发症数较弥散不佳少,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较弥散不佳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弥散良好组ODI指数、疼痛VAS评分较弥散不佳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类型与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PVP术后疗效密切相关,骨水泥弥散情况良好的患者伤椎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满意,脊柱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的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A组(骨水泥弥散好,47例)和B组(骨水泥弥散差,126例).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和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充填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病人共45个椎体,采用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cement,CPC)治疗,平均充填量为2~4mL。手术前后应用国际通用术前疼痛目测分级(VAS)评分,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结果 45例患者45个椎体操作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术后随访24个月,患者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VAS评分为6.5~8.8分,平均7.6±0.65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平均2.02±0.87分,术后24个月VAS评分平均2.82±1.11分,手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24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椎体高度无变化,随访椎体高度无丢失、无并发症。结论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充填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3年9月~2008年1月本院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232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男52例,女180例,年龄56~81岁,平均66.8岁。术前、术后3d、1周、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8.35±0.6,术后3dVAS评分为4.4±0.54,随访时VAS评分为2.45±0.42,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结论]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为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VP治疗,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分为A组(17例)、B组(30例)、C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B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A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B组(P0.05),B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期间,B组、C组术后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A组(χ~2=4.692,5.208,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PVP手术患者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越高,术后疼痛程度越轻,脊柱功能障碍指数越低,骨丢失量越小,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05-2010-03,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32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30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按照VAS评分、影像学资料、Oswestry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疼痛、椎体高度和Cobb’s角、日常活动功能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1周、1年时,两种穿刺方法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s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周与最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双侧组与单侧组比较,伤椎前缘的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随访两者疼痛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是安全有效的;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及早期VAS评分的改善方面,双侧穿刺组优于单侧穿刺组。  相似文献   

14.
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PVP以其创伤小、操作方式简单、疗效快且确切、安全性高、适应症广等优点,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尤其是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PMMA是目前最常用的填充物;单侧注射和双侧注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应用造影剂及掌握合适的骨水泥黏稠度可以减少骨水泥的渗漏率;术前腰部垫枕自身复位可以恢复椎体的高度,避免采用操作复杂且价格昂贵的球囊-PKP及Sky-PKP;进行PVP时应该配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减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赵永生  李强  历强  郑燕平 《中国骨伤》2017,30(5):446-452
目的:观察PVP、PKP及手法复位PVP术后不同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及其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效果和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VP术式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60~78岁;PKP术式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龄61~79岁;手法复位PVP术式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60~76岁。术后摄正侧位DR片,以Auto CAD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椎体内骨水泥弥散区面积和团块区面积,然后计算正侧位DR片平均弥散区与平均团块区面积的比值(K),定义K50%为团块型,50%≤K≤100%为混合型,K100%为弥散型。分析不同椎体成形术式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然后按骨水泥弥散类型分为弥散型、混合型和团块型3组,观察各类型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JOA评分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2个月。PVP及PKP和手法复位PVP 3种术式的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不同(P0.05),PVP术式弥散型、混合型、团块型构成比分别为46.43%、35.71%和17.86%,PKP术式为16.67%、37.50%和45.83%,手法复位PVP术式为37.21%、44.19%和18.60%。PVP术式以及手法复位PVP术式以弥散型和混合型构成为主,而PKP术式以团块型和混合型构成为主。VAS评分及JOA评分以及骨水泥渗漏率3种弥散类型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体压缩率:3种弥散类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散型组术后24 h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31±5.06)%和(18.58±4.91)%,混合型组为(14.21±5.15)%和(14.59±5.07)%,团块型组为(13.89±5.02)%和(14.28±4.94)%。结论 :PVP及PKP和手法复位PVP 3种不同术式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不同,且团块型与混合型弥散方式较弥散型能更好地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而不同骨水泥弥散方式的中早期疗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复位器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35例)和复位器联合PVP组(32例)。PVP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复位器联合PVP组采用复位器复位后,再行PV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VA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Cobb角。[结果]复位器联合PVP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大于PVP组(P0.05),但前者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随时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时复位器联合PVP组的SF-36评分显著大于PVP组(P0.05)。在影像测量方面,术前两组间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复位器联合PVP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显著大于PVP组(P0.05),而局部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复位器联合PVP组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发生率稍高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器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而且能够更好地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Cobb角,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1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VP治疗29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术前后疼痛;术前及术后1周、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评估椎体高度恢复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29例均成功完成手术,2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患者均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9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月。VAS术前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术后较术前恢复(P0.05),而椎体后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但是,随着该项技术的开展,许多因骨水泥分布不均导致的并发症也随之产生,如再骨折、邻近椎体骨折甚至脊柱侧凸等[2-3]。因此,如何改进技术,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平衡分布,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和PVP治疗OVCF患者175例,本研究通过分析术中骨水泥用量及术后分布状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8年1月间全部共48例应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鹿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一例发生重大并发症。其中7例邻近椎体再发骨折,3例反复行3次手术。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弥散分布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行椎体成形术的80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骨水泥在伤椎椎体中的弥散体积比,结合骨水泥在正侧位片上的弥散状态,分为1级组(<25%,n=36),2级组(25%~50%,n=24)和3级组(50%~75%,n=20)。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三组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 ODI均有所改善(P<0.05);三组术后、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后凸角均比术前减小(P<0.05),且2级组和3级组术后、术后6个月小于同期1级组(P<0.05),但2级组和3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术后6个月椎体前柱均比术前增高(P<0.05),且2级组和3级组术后、术后6个月椎体前柱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