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道余  沈亚骏  王飞  李放  房照  刘军 《中国骨伤》2019,32(3):244-247
目的:研究成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与骨质疏松的相互关系。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3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进行腰椎退变性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男11例,女42例,年龄63~76岁,平均69岁,匹配同期就诊的非腰椎侧凸患者53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滑脱症7例,男16例,女37例,年龄59~74岁,平均68.5岁。53例患者均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I确诊,测量并记录腰椎侧凸Cobb角。运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记录腰椎(L_2-L_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部位T值。采用Linear regression研究腰椎侧凸角度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腰椎侧凸组与非腰椎侧凸组两者骨密度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骨密度T值(-2.56±0.65)明显高于非腰椎侧凸组(-1.39±0.77)(P0.05),腰椎侧凸患者腰椎(L_2-L_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部位的T值与侧凸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是发生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危险因素,但侧凸程度与骨质疏松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成年以后新出现的侧凸,常伴有多节段严重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半脱位,治疗上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本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自然史和转归,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原则。[方法]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影像学特点是椎体高度降低,腰椎单侧或者双侧侧突,关节突密度增高、增生,部分患者MRI和椎管造影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临床特点表现为严重的腰痛和(或)间歇性跛行或神经根性疼痛;临床分型:(1)按照发病的原因分型:①可复性代偿性退变性侧凸;②不可复性退变性侧凸。(2)按照柔韧度将腰椎退变性侧凸分为:①强直型;②非强直型又分Ⅲ度、Ⅱ度、Ⅰ度。Binding片表现为一定的柔软性,腰椎明显改变,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一半为非强直型Ⅲ度;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1/3为非强直型Ⅱ度;Cobb’s角无明显改变,但有明显的腰椎疼痛为非强直性Ⅰ度。(3)按照侧凸的形状分为:①单纯腰弯型;②大腰弯型(以腰椎为主,影响到部分胸椎);③腰弯合并代偿性胸弯型。治疗上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侧凸矫形,对强直型不强调完全矫形,但强调有严重关节突病变节段行融合手术;非强直型强调矫形,恢复正常生理力线。[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是腰椎退变的严重病理变化,腰痛是其主要症状,其原因是腰椎退变导致的腰椎关节突关节炎,手术矫正腰椎畸形的同时进行关节突减压是治疗老年下腰痛的主要环节,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分型依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进行,治疗依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手术的方式根据腰椎退变的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盘(共252个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MRI T2加权像上测量椎问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应用Spearmann相关性分析研究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腰椎侧凸角的相关性、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凸侧三个椎间盘的高度平均为40.1±1.8mm:凹侧平均为38.3±1.1mm.凸凹侧椎同盘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椎间盘不对称指数的平均值为0.042±0.018,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侧凸Cobb角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5);T2加权像上退变性腰椎侧凸髓核平均相对信号强度Ⅰ级8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17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该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有相关性(P<.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侧凸角与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性程度存在正相关,腰椎前凸角减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2006年5月~ 2010年5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50~75岁,平均59.5岁.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症状,16例合并间歇性跛行,27例合并神经根性疼痛.根据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痛,并结合站立位腰椎X线前后位及左右Bending位片,建立简易分型,并运用此分型指导5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治疗.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标准,并测量手术组手术前后的腰椎Cobb角及前凸角.[结果]58例患者有10例按简易分型标准纳入非手术治疗,其余48例均分别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年,其中非手术组8例,手术组41例.非手术组和手术组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腰痛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术前与术后腰椎Cobb角、前凸角有明显改善.[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常合并其他腰椎退变疾病,病理变化复杂,这种简易的临床分型为其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由于病例较少,尚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86-118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选择,观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43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68.9±2.4)%和(80.5±4.1)%。侧凸平均矫正率(60.4±3.7)%,随访无断钉、断棒发生。[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侧凸,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入路矫形减压融合责任节段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59例,均对责任节段进行矫形减压融合治疗,并记录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腰椎侧凸角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评分情况。结果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8.5~18.4°,平均矫正率为59.2%,临床疗效评价采用ODI:优39例,良10例,可8例,差2例。结论针对责任节段进行矫形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治疗的关键是准确判定与处理责任节段,并针对术后病情发展变化做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同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退变性狭窄的病因.对减压和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进行了探索.结果 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临床疗效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采用腰椎管彻底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侧凸现代概念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盘退变所致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退变性椎滑脱症及退变性腰椎侧凸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对病程、年龄、退变椎数、侧凸Cobb角、椎体侧方移位等因素与JOA评分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有腰痛,16例坐位腰痛;34例有根性症状;29例有腰部压痛;21例有根性体征;7例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中3例行走后出现尿失禁。侧凸顶椎多位于L3(19例,50.00%)、L4(15例,39.47%);33例有侧向不稳定;38例均有小关节退变:36例存在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超过60%的狭窄节段在L3/4、L4/5间隙。JOA评分平均13.47+4.89分.JOA评分与病程、年龄、退变椎数、侧凸Cobb角、椎体侧方移位等因素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有腰痛和根性症状,其症状及根性体征源于狭窄和,或局部不稳定,而非侧凸或侧方滑移的轻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对28例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2年,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1个月(3~24个月)。83%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充分减压、适当矫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202-22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2年6月对3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6~24个月)。95%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椎管充分减压、适度矫正畸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个体化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2013 年 5 月—2017 年 5 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 48 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即:根据每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判定责任节段,精准减压;根据侧凸的类型应用截骨矫正、钉棒矫正、融合器矫正等方法适度矫正;合理应用长节段融合。观察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 29.5 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患者的 Cobb 角显著减小(P<0.01)、腰椎前凸角显著恢复(P<0.01),VAS 评分显著降低(P<0.01),ODI 评分显著改善(P<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个体化手术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采用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1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4例。共计分为2组,甲组15例,乙组39例,甲组未行椎间融合单纯行PLF手术,乙组采用椎间融合行PLIF技术。其中男性23例,女性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年,疼痛缓解率为31%和75%,临床症状改善率75%和80%。术后并发症包括矫正效果丢失1例,但无椎间隙塌陷、椎间融合器移位、断钉断棒等发生。[结论]后路全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矫形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相似文献   

18.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2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12例,均排除先天异常、结核、肿瘤、外伤。男47例,女65例;年龄43~67岁,平均54.7岁;病史6个月~15年,平均3.4年。单纯腰背痛10例,单纯神经根痛21例,腰腿痛76例,合并马尾神经症状者3例,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者74例,其中单纯问歇性跛行5例。87例患者腰椎右侧凸,25例左侧凸。术前常规行2~6个月的保守治疗。根据术前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开窗神经根减压术、多节段开窗或碟形减压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l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神经根受压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78%的患者右侧凸,22%的患者左侧凸,L3和L4神经根多在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则多在凸侧受压。随访时间10个月~5-3年,平均3.1年。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治疗效果优73例(65%)、良21例(19%),可15例(14%),差3例(3%)。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15°-46°,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12°。术后随访10个月~5-3年(平均3.1年),骨性融合率分别为1年98%、3年95%和5年9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同时合并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稳定脊柱,矫形次之,后路椎弓根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精准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神经根病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1—2017-12间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手术治疗的44名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3. 1±1. 5) d,手术时间(64±10. 2) min,术中出血量(20±11. 7) m L。未发生明显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腰椎侧凸明显进展现象。术后均获随访6. 1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下降(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创伤小、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短节段后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4年9月~2007年8月经PLIF手术治疗的57例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整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24~60个月),腰椎侧凸矫正率为98.2%,腰椎矢状面前屈曲度矫正率78.9%,麻木疼痛缓解率91.2%,无假关节形成,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5例残余下肢麻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短节段PLIF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