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并持续改进基于医院信息化平台的危急值处置管理流程,控制影响因素,缩短处置周期,提高临床处置质量。方法整合信息系统与危急值相关的数据采集、阈值设置和报告应答的流程,实现危急值全程信息化管理。分析2014年3月和12月住院患者危急值处置数据变化,比较危急值处置持续改进前后的成效。结果 2014年12月与3月相比,标本采集用时中位数由15.3 min降到12.79 min,运送用时中位数由69.15 min降到45.61 min,检测用时中位数由31.25 min降到29.25 min,危急值应答用时中位数由2.80 min降到1.63 min(P0.01)。住院患者的急诊检验医嘱开立到危急值应答总用时中位数由160.55 min降到105.32 min(P0.01)。危急值临床处置率由89.71%上升为98.61%,处置病程记录完成率由70.59%上升为90.28%。结论在信息系统支持下实施急诊检验危急值全程管理,可有效控制危急值报告处置周期,改善临床处置效率和质量,提升医疗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条形码技术监控血液标本检测全过程,以期实现对标本检验流程的全程监控。方法医院信息系统(HIS)和LIS无缝连接,用条形码技术对以下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临床医生开单申请时间、采集标本时间、运送工人接收标本时间、检验人员核收标本时间、检测标本时间、结果审核时间、报告打印时间。通过条形码技术实现全程监控,并通过LIS统计报告回报时间(TAT),比较节点监控过程中实验室内TAT的目标值完成情况。结果不同急诊检验项目实验室外占用时间占总TAT的76.0%~88.9%,实验室内所用时间占TAT的11.10%~24.00%,离群值率下降。生化免疫流水线生化检验时段中位数为30 min,非流水线生化检验时段中位数为48 min。结论条形码技术应用对检验的全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实现了检验流程的全程质量监控;条形码管理标本和流水线的结合带来更高效的标本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2014年9~11月、2015年2~4月该院急诊血常规实验室周转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制定相应对策组织实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TAT)不合格率由活动前5%降至活动后1.4%,效果显著。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通过对急诊检验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提高急诊检验及时准确性,实现无误检、无投诉、无抱怨,满足临床需求。品管手法的应用,提高了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质量指标的监控,探索品管圈(QCC)在改进急诊凝血项目检验中周转时间(TAT)的应用。方法应用QCC活动,分析该院急诊凝血检验项目检验中TAT的状况,找出不及时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判断效果。结果 QCC活动后,2018年与2017年的急诊凝血检验项目标本TAT比较,中位数从40min下降至34min,90分位数从64 min下降至53 min,阈外值从13.56%下降至2.11%,已达到拟定的目标值。结论 QCC活动对缩短急诊凝血项目检验标本TAT有实际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急值审核及时性和危急报告接收及时性2个质量指标在医学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只实施简单的危急值报告信息化,报告危急值患者共5 457例,纳入对照组;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目标,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报告危急值共4 63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危急值审核平均用时及危急报告接收平均用时。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危急值审核平均用时及危急报告接收平均用时比较,时间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建立的2个质量指标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所用时间明显缩短,使检验危急报告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以检验全过程和标本的流转为主线,对关键环节进行时间节点监控,建立"精确到点、责任到人"的检验标本全过程监控系统。方法 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实现无缝连接,设置关键时间节点并加以监控,准确记录以条码为唯一标识的检验标本在临床科室、运送员工、检验科室等各环节、各部门之间交接的时间和责任人。比较节点监控前后标本遗漏率、标本平均流转时间、结果审核及时率、门诊等待抽血的耗时及门诊标本平均结果审核时间。结果对检验标本实现时间节点监控后,减少了标本在交接过程及结果报告等各环节的主观随意性,在对临床科室和患者进行的调查反馈中发现,满意度由96.0%提高为97.6%;检验标本遗漏率由1.34%下降为0.57%;标本平均流转时间由47.2 min缩短为38.6 min;结果审核及时率由97.5%提高为98.6%;门诊患者等待抽血的时间由40~50 min缩短为20~30 min;门诊标本的平均结果审核时间由42.2 min缩短为37.1 min。结论 LIS中建立关键时间节点监控,实现"精确到点、责任到人"的监控,可提高标本周转的效率,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对保障患者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点对点信息弹窗系统(简称信息弹窗系统),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急诊检验结果通报方法。方法统计2016年4月~2017年10月住院临床血液室上班时间(08:00到17:59)和值班时间(前一天18:00到次日早上07:59)急诊报告总数,分别计算两个时间段信息弹窗系统和电话通报时间中位数。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上班时间段临床血液室急诊检验总报告数是值班时间段的7.54倍。上班时间段,信息弹窗系统通报时间中位数是1.73 min,电话通报时间中位数是3.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6,P0.01),信息弹窗系统通报时间短。值班时间段,信息弹窗系统通报时间中位数是8.45 min,电话通报时间中位数是2.8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33,P0.01),电话通报时间短。结论信息弹窗系统实现了急诊检验结果全程信息化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急诊检验报告周转时间(TAT),增加急诊检验结果及时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并分析急诊血凝标本的实验室周转时间(TAT)以及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从而提高临检中心对临床的服务质量。方法应用实验室信息系统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急诊血凝标本TAT的相关数据。统计关于标本申请到采样(T1)、采样到送出(T2)、送出到接收(T3)、采样到接收(T4)、接收到报告(T5)、采样到报告(T6)6个指标TAT的中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以2h作为T4和T5的规定时间,4h作为T6的规定时间来计算标本的不及时率,对TAT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共纳入7 151份急诊血凝标本,用时最长的是T1的时间,其中位数为78min,第90百分位数为135min;用时最短的则是在实验室内标本T5的时间,其中位数为56min,第90百分位数为121min。肾脏科和肝脏科的T1时间长,而在急诊内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用时较短。在时间上,4:00-5:59采集的标本用时最长,10:00-11:59及16:00-19:59签收的标本,其T5的TAT较长。在不同采样时间段急诊血凝的标本量与T4没有相关性,但是不同接收时间段急诊血凝标本量与T5呈强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对急诊血凝TAT的数据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缩短标本的TAT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急诊绿色通道对缩短血气分析标本周转时间(TAT)的作用,分析影响TAT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所有血气分析标本的TAT,比较分析绿色通道标本和其他来源标本的实验室前TAT及实验室内TAT。结果绿色通道、门诊急诊和住院急诊标本实验室前TAT均值分别为8.64、38.81和59.24min,实验室内TAT均值分别为6.20、6.60min和15.60min,绿色通道标本实验室前和实验室内TAT均值都明显小于门诊急诊和住院急诊标本;在标本接收高峰期,绿色通道标本相对于门诊急诊和住院急诊标本,实验室内TAT缩短的值和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结论绿色通道可缩短血气分析标本的TAT,尤其在标本接收高峰期,绿色通道对提高标本周转效率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该院急诊检验从项目设置、检验申请、标本采集和运送到检验科检测并报告结果的全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各种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利用急诊检验周转时间符合率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从全程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急诊检验的全程管理机制,方能保证急诊检验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急诊抢救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0日0时至2015年1月11日24时就诊的48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4例。研究组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写申请单,比较2组在周转时间上的差别。结果研究组心电图周转时间(7.953±3.392)min短于对照组(8.715±3.901)min;研究组在血气分析周转时间(10.500±4.90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5.168±6.343)min;研究组在CT检查周转时间(51.508±10.87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1.508±10.870)min;研究组在超声检查周转时间(43.103±11.45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48.086±13.01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缩短检查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血常规标本周转时间(TAT),为缩短TAT提供方向。方法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2月13-26日检验科急诊血常规标本TAT相关数据。使用EXCEL计算标本申请到采集、采集到送达、送达到签收、签收到检验、检验到报告、送达到报告和采集到报告的时间。并且分别以2、1、3h作为采集到送达、送达到报告、采集到报告的规定时间计算不及时率。对不同临床科室标本申请到采集时间,不同采集时间段采集到送达时间,以及不同送达时间段签收到报告TAT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共纳入住院急诊血常规标本6 691份,其中247份标本复片。申请到采集TAT最长(P50:601min,P90:1 244min),送达到报告TAT则最短(未复片P50:36min,P90:81min;复片P50:68min,P90:144min)。送达检验科的标本若无需复片,75%能在1h内报告,但是超过一半的需复片标本无法在1h内报告。器官移植、血液科和肿瘤科室申请到采集时间较长,而产科、感染科和心血管内科则较短。18:00到次日03:59采集的标本采集到送达不及时率较高,而08:00-09:59采集的标本不及时率较低。不管标本是否需要复检,06:00-07:29以及17:00-17:59送达检验科的急诊标本TAT延时的情况都较其他时段更为常见。结论检验科不应只着眼于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实验室内TAT,还应关注检验前和检验后TAT,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反馈,以便全面监控检验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倪海龙  刘珺  宋辉 《天津护理》2022,30(1):105-108
目的:探讨信息化技术在手术室肿瘤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4月手术室采用人工管理的病理标本1102份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6月至7月手术室采用信息化管理的病理标本1209份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标本签出签正确率、登记完整率、标本签出签用时、送检全程所需时间、手术病理标本交...  相似文献   

14.
急诊科辅助检查的周转时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急诊科常见辅助检查的周转时间,为改进服务流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急诊辅助检查1950例次,由接诊护士全程记录申请、付费、检查、出报告、取报告、医生处理等阶段的时间,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常见急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X线检查、CT检查、B超检查的周转时间分别是(48.6±19.1)min、(56.3±19.1)min、(54.6±15.3)min、(29.7±19.4)min、(50.4±18.1)min、(67.3±24.8)min、(45.3±16.2)min。周转过程中最主要的限速步骤是付费—检查和出报告—取报告阶段。结论急诊科常见辅助检查的周转时间较短,符合临床要求,通过优化辅助检查流程、开展部分即时检验项目、提高医院信息化程度等可进一步缩短辅助检查的周转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采血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方式在急诊患者安全采血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8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前组(n=438),2022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后组(n=436),实施前组采用常规采血流程管理,实施后组采用全流程采血信息化管理,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标本延时送检率、标本送检时效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后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组,患者入抢救室时间至标本采集送出时间短于实施前组,标本延时送检率低于实施前组,标本签收至检验科出具报告时间短于实施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通过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检验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在凝血功能常规检验分析前阶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改进相关功能。对比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前(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和改进后(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相同时间段内凝血功能常规检验的分析前错误数量和比例、TAT的变化。观察"不规范报告数"、"临床投诉量"和"满意率"等指标是否优化以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后的效果。结果改进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控和提醒功能,包括实现对标本全过程各节点的实时监控功能、增加患者采集信息的条目、增加采集和送检提醒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报警功能等。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后分析前错误数量和比例下降(采集量不符合要求0.61%vs 0.20%,标本凝固0.41%vs 0.26%,溶血或脂血0.067%vs 0.038%,TAT超时0.23%vs 0.098%,患者基本资料不全0.16%vs 0.038%)。标本运送反应时间(TAT1)、送检时间(TAT2)、实验室报告时间(TAT3)的中位数值和TAT1+TAT2、TAT3的离群值占比均下降。标本在检验科之外的流转时间减少了10.5 min。评价指标上,由分析前错误导致的"不规范报告数"由7份减少到3份,"临床投诉量"由5次降为2次,临床对凝血功能常规检验流程和结果的总体满意率由89.7%上升为96.0%。结论改进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监控凝血功能常规检验分析前影响因素,减少实验室不易觉察的分析前错误,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于住院部急诊标本实验室样本周转时间(TAT)合格率的影响。方法分析影响实验室内TAT合格率主要原因,开展品管圈活动。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本科室住院部急诊标本TAT合格率为对照组,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本科室TAT合格率为观察组,以临床基础检验、血气分析、生化、免疫、常规凝血检测及免疫为组别,比较分析品管圈活动对于TAT合格率的影响。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各专业组TAT合格率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QCC运用能力,工作积极性,工作愉悦感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质量活动开展,有效提高急诊标本TAT合格率及科室解决问题能力。品管圈是一种值得在实验室推广使用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生化免疫流水线安装前后,急诊检验样本检测流程及样本周转时间等变化,探讨生化免疫流水线在急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2017年7至9月及2018年7至9月急诊生化和免疫检测项目的运行数据,开展回顾性研究。(1)比较流水线安装前后,急诊检验样本流转方式及其流程的变化。(2)统计分析流水线安装前后急诊检验的样本检测周转时间变化及分布情况。(3)统计比较安装前后仪器间样本检测量分配情况及故障发生情况。(4)分别对安装前后急诊检验样本检测过程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流水线安装对急诊检验生物安全控制的影响。结果(1)流水线的应用有效优化控制了样本检测流程,减少了人工参与。(2)安装后各报告的样本检测周转时间较安装前均有大幅度的缩短,急诊的干式生化及心肌酶谱报告的TAT由分别由安装前的39 min及48 min缩短到安装后的34 min及42 min,分别缩短12.82%和12.50%;住院急诊的干式生化及心肌酶谱报告的TAT由分别由安装前的37 min及43 min缩短到安装后的29 min及35 min,分别缩短21.62%和18.60%;分析比较各报告TAT的分布情况,处于0~30 min及31~45 min的报告比例较安装前有明显的提升。急诊和住院急诊的干式生化报告TAT处于0~45 min的比例分别由安装前的72.68%及80.30%提高到安装后的84.70%及86.56%;急诊和住院急诊的心肌酶谱报告TAT处于0~45 min的比例分别由安装前的57.91%及78.28%提高到安装后的74.58%及85.66%。(3)两台VITROS5600样本检测比例分别由安装前的30.29%和69.71%变为安装后的47.63%和52.37%;两台DXI800样本检测比例由安装前的28.77%和71.23%变为安装后的53.49%和46.51%,仪器间样本检测量的平衡趋于合理。各仪器故障发生次数显著减少,两台VITROS5600由安装前的平均每月3.5次/台下降为安装后的平均每月2次/台,两台DXI800由安装前的平均每月2.8次/台下降为安装后的平均每月1.8次/台。(4)流水线的安装降低了急诊检验样本检测过程中发生生物安全事件的风险,其中检测前意外接触样本管气溶胶和检测中生物标本倾翻溢出意外接触两个风险构成均由安装前的高水平降为安装后的低水平。结论生化免疫流水线的应用改进了急诊检验的流程,提高了检验科室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样本检测的周转时间,降低了生物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急诊检验报告回报时间的合格率。方法统计2014年9-12月472例急诊检验报告(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尿液分析、脑脊液)回报时间的不合格率,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降低急诊检验报告回报时间的不合格率,同时统计改善后2015年7-11月654例急诊检验报告的回报时间的不合格率,并比较改进措施前后的变化。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急诊检验报告的回报时间总的不合格率由13.9%下降到4.9%;凝血、血生化、尿液分析、血常规、尿液分析、脑脊液的不合格率分别由18.2%、16.2%、10.3%、9.1%、6.7%下降到5.2%、5.0%、6.4%、3.9%、5.0%。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对急诊检验报告时间符合率进行了质量管理,尽可能在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急诊检测并报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7S" 管理在急诊检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效。方法经风险评估发现隐患,成立急诊检验“7S”管理小组,对参与急诊检验的全体员工进行“7S"管理理念的宣教,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经6个月运行后评估实施效果。结果实施“7S”管理后,实验室环境显著改善,养成物品归位意识的职工由62.5%增至81.3%;检验报告召回率由实施前0.11%降至0.011%(P<0.05);病房急诊标本实验室内周转时间(TAT)符合率由85.4%提高到96.3%(P<0.05);特殊时段(早上5点至8点)病房急诊凝血和心梗项目TAT Po分别缩短9 min、11 min,TAT符合率分别由82.1%. 88.9%提高到92.2%. 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化学和血常规项目TAT Po0分别缩短26 min、6min,TAT符合率分别由94.3%、84.7%提高到96.8%、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急诊标本凝血和血常规项目TAT P分别缩短4 min .9 min,TAT符合率分别由83.6%、85.8%提高到94.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化学和心梗项目TAT符合率分别由90.4% 88.0%提高到96.8%、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标本TAT缩短且维持效果良好。结论将“7S" 管理法应用于急诊实验室管理,能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急诊工作质量、缩短TAT、降低成本,进而提升科室形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