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敷料在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中心置管术后使用效果。方法:将133例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中心置管术后病人分为A、B组,A组使用3 M普通透明敷料(6 cm×7 cm),B组采用高通透导管固定敷料IV3000(6 cm×7 cm)。观察两组病人固定处皮肤情况、敷料使用后效果、导管固定情况、更换敷料间隔时间。结果:B组敷料固定处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导管脱位发生率低于A组,敷料使用后效果优于A组。结论:使用高通透导管固定敷料IV3000皮肤红肿少,固定性好,敷料使用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两种颈内静脉穿刺法行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颈内静脉穿刺法行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静脉置管术的病人,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高位颈内静脉置管组50例和股静脉置管组50例,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高位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6.0%,84.0%;操作时间分别为18.8min,21.6min;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90d,63d;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0,16.0%,两组效果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位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做好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对保证静脉置管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种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 对我科2006~2007年240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感染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高,插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但导管留置时间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短,导管相关感染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高.结论 ICU患者如果需要留置导管较长时间,宜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而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宜选择股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两种敷料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使用效果。[方法]将14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3M伤口敷料和3M透明敷料,观察两组更换敷料间隔时间、穿刺点周围红肿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3M伤口敷料更换间隔时间长,固定性好,伤口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方式在锁骨下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12例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新方法组,传统组使用悬吊固定法,新方法组使用顺势弧形法,观察两组病人导管固定效果、局部感染发生率、敷料更换频率。[结果]新方法组出现贴膜卷边、导管半脱落等固定不良情况明显减少,局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结论]新方法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感染的发生率,导管固定效果好,病人的不适感减少,敷料的更换频率下降,继而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减少了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7.
将80例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夫明Optiskin防水敷料贴(薄膜)和3L伤口敷料贴,观察两组更换敷料贴间隔时间、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红肿情况。观察组敷料贴更换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夫明Optiskin防水敷料贴(薄膜)更换间隔时间长,固定性好,局部感染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将80例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夫明Optiskin防水敷料贴(薄膜)和3L伤口敷料贴,观察两组更换敷料贴间隔时间、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红肿情况。试验组敷料贴更换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夫明Optiskin防水敷料贴(薄膜)更换间隔时间长,固定性好,局部感染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刘剑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7,(1)
中心静脉插管是直接进入循环的一种方法。不需作静脉切开,用穿刺套插法即能插入较粗大的静脉(如腔静脉),从而有利于迅速、准确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手术中进行抢救性大量快速输血、输液,因静脉管径大,血流量高,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或刺激性药物,能很快被稀释,故可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还可用于静脉内高营养疗法。现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若干问题概述如下。解剖及定点颈内静脉:颈内静脉从颅底穿出,进入颈血管鞘内,位于颈内动脉的后侧,在颈内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行,最后在靠近终点处,颈内静脉位于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中点法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差异。方法:ASAⅡ~Ⅲ择期大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Ⅰ组30例,为三中点法入路组;Ⅱ组30例,为锁骨下入路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高于Ⅱ组的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成功率Ⅰ组为100%,Ⅱ组为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Ⅰ组为3%,Ⅱ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锁骨下静脉入路均可行,但三中点入路法明显优于锁骨下入路法。 相似文献
11.
晚期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化疗以及高营养支持疗法。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常因长期输液、反复静脉穿刺及应用化疗药物,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发红、肿胀、疼痛,血管变硬甚至机化、阻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而且使化疗不能顺利进行。我科自2007年10月-2008年5月,共对107例肿瘤患者实施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12.
行气管插管保证呼吸道通畅是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1988年10月— 2 0 0 1年 10月的 13年间 ,我们应用 4种方法对 2 5 16例患者行气管置管术 ,现分析对比各种方法的利弊。1 临床资料2 5 16例患者中男 1882例 ,女 6 34例 ;年龄 :≤ 2 0岁 2 0 6例 ,2 1~ 4 0岁 5 2 1例 ,4 1~ 6 0岁 90 7例 ,>6 0岁 882例。置管原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咳嗽无力、 型呼吸衰竭 (呼衰 ) 798例 ;后组颅神经损害 4 7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需机械通气、呼吸机治疗2 5 7例 ;鼻咽部病变阻塞气道 94… 相似文献
13.
1952年Aubaniac[1]首先推荐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此法不受药物浓度及快速输液限制而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重要的操作之一.但锁骨下静脉穿刺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操作不当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2-3].笔者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对75例患者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作者于1997年1月~1998年4月分别用水枪和导引钢丝为6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病人置入导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锁骨下静脉穿刺60例,男53例,女7例;年龄21~87岁,平均年龄53岁;留置... 相似文献
16.
张婉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8,(3)
目前,各种静脉穿刺射管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自1974年以来,在锁骨下静脉穿刺射管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颈外静脉、贵要静脉、股静脉等穿刺射管术,为了比较几种静脉射管术的优缺点,本文着重对穿刺射管的成功率、感染情况、留管天数、合并症等四方面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见表1)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38-839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644例经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血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299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术345例。结果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93.98%(281/299),股静脉96.81%(334/345);血流量:颈内静脉200~310(254±24)ml/min,股静脉160~320(225±29)ml/min。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颈内静脉3.68%(11/299),股静脉7.54%(26/345);导管留置时间:颈内静脉11~153(56±11)d,股静脉2~93(31±8)d。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但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流量、感染发生率、带管时间均明显优于股静脉,故对于长期血透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操作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方法为:患者去规平卧、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针从锁骨中点至中外1/3点,锁骨下1~2cm范围内穿刺,针尖指向胸锁关节内上缘,针干与胸壁呈15°~30°进针,回抽到静脉血后,置入硅管固定.296例中穿刺成功率99%,平均留置导管时间56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认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安全,成功率高,在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已广泛应用于大手术及危重病人手术的抢救,不同途径导管放置及护理,临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寻找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置管途径和方法,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在右侧锁骨下静脉、右侧颈内静脉和右侧股静脉三种不同途径的置管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护理学的发展,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抢救、接受化疗者及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此技术虽在大医院较普及,但在基层医院多数依靠手术室麻醉师实施置管,护理人员对其维护尚不规范,易出现并发症。故临床护士掌握此技术,并加强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