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1年内复发情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4-04-2017-08行臭氧消融术治疗的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分别设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调查两组患者相关病历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92例患者1年内复发25例,复发率为13.0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吸烟史、臭氧分布、腰椎节段活动度、突出类型、术前VAS评分、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等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病程3年、臭氧聚集分布、腰椎节段活动度10°,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年内有一定的复发率,吸烟史、病程3年、臭氧聚集分布、腰椎节段活动度10°均可增加其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情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年3月-2018年3月行PTED手术治疗136例LDH患者,术毕随访1年以上,观察其随访期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情况,评价其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统计所有患者的复发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1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TED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和1年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76例,良41例,可8例,差11例,总优良率为86.03%。其中,19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3.97%。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患者的年龄≥60岁、病程≥3年、椎间盘退变Pfirrman分级为Ⅲ~Ⅴ级、手术节段为L_(4-5)、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和术中纤维环破损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性别、BMI和手术方案、手术时间、合并症情况、LDH类型、椎间盘突出位置等相关因素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271)、病程≥3年(OR=5.076)、Pfirrman Ⅲ~Ⅴ级(OR=3.281)、L_(4-5)节段手术(OR=2.714)、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OR=1.526)、术中纤维环破损(OR=3.108),均是引起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PTED手术治疗LDH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年龄≥60岁、病程≥3年、Pfirrman Ⅲ~Ⅴ级、L_(4-5)节段突出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复发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神经根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02-2015-01于我院接受腰神经根减压术的9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有明确神经功能测定结果,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LDH患者腰神经根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18例,占18.75%。(2)单因素分析显示,恢复不佳组年龄≥50岁、病程12个月、术VAS评分≥5分、既往外伤史、L3-4节段突出、合并神经根粘连所占比例均高于恢复良好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术前VAS评分、既往外伤史、合并神经根粘连是影响LD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病程、术前VAS评分、外伤史、神经根粘连均为影响LDH患者腰神经根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其危险因素,有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对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TLIF手术后并发慢性腰痛的影响。方法自2013-03-2017-07,共纳入78例围绝经期女性LDH患者(32例为MPS患者,另46例不是MPS患者),均予以TLIF手术治疗,随访其术后并发慢性腰痛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MPS与患者TLIF术后并发慢性腰痛的相关性。结果①78例术后,有26例出现慢性腰痛,发生率为33.3%。②MPS组的术后kupperman评分显著高于非MPS组(P0.05);MPS组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为65.6%,显著高于非MPS组的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因素分析显示:BMI、合并MPS、术前腰痛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kupperman评分等6项因素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腰痛病程、术后kupperman评分、合并MPS等3项指标,均是导致围绝经期女性LDH患者术后并发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PS是围绝经期女性患者行TLIF术后出现慢性腰痛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术前应予以积极干预,以降低慢性腰痛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130例经椎间孔镜手术后治疗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13例)和未复发组(11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LDH类型、突出位置、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患者的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60岁、病程≥4年、腰椎间盘轻中度退变、手术节段L4~5、术后椎间活动度≥10°、术中纤维环破损、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患者的构成比与未复发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且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是导致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352、5.201、3.317、7.894、3.006、1.389、2.476,P=0.000、0.000、0.001、0.000、0.005、0.036、0.000)。结论导致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提示临床需高度重视存在相应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与疗效不佳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1)纳入2014-06-2016-07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97例LDH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年左右,观察其VAS评分和ODI评分改善情况,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2)将随访1年时的疗效评价作为自变量(优、良为疗效佳;可、差为不佳),将其他相关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7-75 min,平均61.3 min;术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获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时,优43例,良36例,可11例,差7例,总有效率为92.8%。(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临床表现、病程、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分级等4项因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程12个月、腰腿痛并重、年龄≥50岁、椎间盘退变程度为PfirrmannⅣ级,均为影响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H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其创伤小、疗效可靠。但年龄≥50岁、病程12个月、椎间盘退变程度为PfirrmannⅣ级、腰腿痛均严重者,均是导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并探讨与手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01-2014-12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00例LDH患者,术后随访7-25个月,对患者手术前后的VAS、JOA评分和术后疗效进行评定。将疗效为优、良者作为疗效佳组,疗效为可、差者作为疗效不佳组,作为自变量;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史、临床症状、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Pfirrmann分级法)、纤维环破裂与否、Lee分区情况、是否有Modic改变等资料进行统计,将上述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疗效观察: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6-70 min,平均65.1 min;出血量20-36 ml,平均28.5 ml。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提高(P0.05)。依据改良的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优41例,良35例,可16例,差8例,总有效率为92%。(2)影响因素分析:将疗效优与良的患者作为疗效佳组,共76例;疗效可与差者作为疗效不佳组,共2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病程、疼痛情况、椎间盘突出分级、有无外伤史等因素,均与疗效有显著性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其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45岁、病程在12个月以上、腰腿痛并重、椎间盘突出为Ⅳ级、有外伤史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其创伤小、疗效可靠,可加以推广应用。但应注意的是,年龄≥45岁、病程在12个月以上、腰腿痛并重、椎间盘突出为Ⅳ级、有外伤史等因素,均可能对该手术的疗效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爆裂骨折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行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椎体高度丢失比值无明显相关性,而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比值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是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结论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是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同期瓣膜置换术加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前危险因素与手术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永久性房颤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加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根据是否转为窦性心律分为转律组(SR)与房颤组(AF),采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单变量分析采取t检验或方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最后一次随访中37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手术成功率约71.2%.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病程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房颤病程短、左心房内径小的患者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和隐形椎间盘突出的臭氧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臭氧消融术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和隐形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87例和隐形椎间盘突出患者69例行CT引导下臭氧消融治疗,其中33例隐形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臭氧消融术的同时实施纤维环切割开窗术。治疗6个月后采用改良Macnab法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在间盘源性疼痛患者,注入臭氧后立刻诱发腰部疼痛,CT扫描显示间盘形态较注射前膨隆明显但未见局限性突出。隐形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间盘局限性突出,并表现为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受压改变。术后6个月随访,显效134例(134/156,85.89%),有效19例(19/156,12.18%),无效3例(3/156,1.92%)。结论臭氧消融术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和隐形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及邵逸夫医院收治的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136例,均采用二尖瓣置换与同期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其中52例发生术后复发,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病程、高血压、P波离散度、术前及术后的LAD、LVEF及术后血清hs-CRP水平均可能影响患者的复发率(P<0.05);将单因素分析所得结果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病程、高血压、P波离散度、手术前后LAD及术后血清hs-CRP水平为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房颤病程>5年、合并有高血压、P波离散度>40ms、术后LAD>45mm、术后hs-CRP>0.6 mg/dl又为其危险因素(OR>1)。结论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率高,病程、高血压、P波离散度、术后LAD及hs-CRP水平均为其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于本院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42例CD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年以上,根据VAS评分、JOA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按年龄及病程分层分析疗效.结果 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年时的VAS评分、JOA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27例,良5例,中6例,差4例,总优良率为76.1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程均是影响疗效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 a40岁(OR=0.073)、40 a50岁(OR=0.150),以及病程<6个月(OR=0.161)、6-12个月(OR=0.113)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好.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CDH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病程较短的患者及时尽早手术有利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案,并探讨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①自2008-01-2017-01,共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其中7例予以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治疗;另14例予以感染间隙扩大清创、病灶清除,自体髂骨融合手术处理。②将此21例作为感染组,另按照1:4的原则选取同期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感染组21例中,7例经非手术治疗、14例经手术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术后随访1-4年,予以自体植骨者均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截止末次随访时未见感染复发。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BMI、吸烟与否、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复杂性等指标,在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3 h、复杂手术、营养不良、肥胖人群,均为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轻症患者早期行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重症患者应予以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PT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早期复发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85例患者平均随访(12.64±6.51)个月,其中,19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复发,早期复发率为6.67%,平均复发时间(73.53±49.66)d。单因素比较表明,与非早期复发组相比,早期复发组的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分级显著更重(P<0.05),突出部位显著更偏外侧(P<0.05),Modic改变显著更重(P<0.05),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更小(P<0.05),突出物基底部宽度显著更大(P<0.05),术后纤维环破口显著更大(P<0.05),椎间孔面积显著更小(P<0.05)。逻辑回归表明:突出基底部宽度大(OR=1.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统计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10月本院行椎间孔镜治疗的ULDH患者78例,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分组:预后优良组62例,预后可差组16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导致患者疗效可、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工作模式、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患者预后可差的关联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ULDH患者椎间孔镜治疗效果的因素分别为年龄、病程、工作模式、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其中病程与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上述指标风险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及上级医院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32例,根据术后随访6个月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12例)和未复发组(120例);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临床特征资料,并将证实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评估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132例术后随访6个月内复发12例,复发率为9.09%;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69.0(7.0,158.0) d。两组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情况、突出部位显著极外侧比例、Modic病变严重程度情况、椎间盘高度指数、突出物基底部宽度、术后纤维环破口水平及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突出基底部宽度增加、Modic病变程度加重及椎间孔面积缩小均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预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再复发(RLDH)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是否在5年内发生RLDH将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的114例患者分为未复发组(97例)与复发组(17例),分析人口学特征、MRI影像学指标、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功能评分等资料,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RLDH的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体重指数、住院时间、手术节段、术前及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周JOA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类型、髓核移位方向、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解剖位置、终板Modic改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L4~5手术节段、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有终板Modic改变是RLDH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终板Modic改变是RLDH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年经M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22例,男203例,女119例;年龄39±12岁(14~84岁);随访28.6±17.8个月(12~68个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腰椎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MED术后复发与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类型、突出部位、术后活动程度等因素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对MED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2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5%,其中19例为同部位复发,2例为对侧部位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3.6±17.8个月(1~60个月),其中16例(76.2%)为MED术后1年内复发。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突出类型及术后活动程度与MED术后复发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部位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出类型(P=0.009,OR=2.762,CI=1.282~5.942)、术后活动程度(P=0.026,OR=1.907,CI=1.079~3.370)与术后复发显著性相关。结论:脱出型、游离型及高强度术后活动程度为ME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3-12行手术治疗的1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骨折侧别、损伤类型、骨折类型、多发伤、合并疾病、手术方式、术后负重时间等是否为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次分析。结果 167例中156例骨折一期愈合(93.4%),11例骨折不愈合(6.6%)。经χ2检验筛选,损伤类型、骨折类型、术后负重时间3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骨折、延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有明显影响(P0.05)。在校正了其他因素以后,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3.853倍,延迟负重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是早期负重患者的4.127倍。结论开放性骨折及延迟负重是影响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复杂骨折是否为骨折愈合的不利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