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与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和总结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肝硬化病程、凝血酶原时间(PT)≥16 s、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度、胃底静脉曲张、腹水门静脉高压、不良生活习惯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肝硬化病程、PT≥16 s、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高压是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应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提升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董保林 《临床医学》2010,30(3):19-21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HE)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至2008年4月我科收治的52例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17项临床、理化因素,分析其对HE短期生存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在治疗30 d内死亡16例(30.8%)。影响生存的单因素为: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Pugh分级、血清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治疗方法、HE分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钠、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治疗方法等5项指标与HE短期生存明显相关。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钠、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治疗方法等是影响HE结局的危险因素,准确把握这些危险因素为改善HE患者的短期预后及采取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影响因素及其血清miRNA-122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80例作为感染组,同期收治未合并细菌感染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80例作为非感染组。根据住院28 d治疗结果将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分为好转组(57例)和恶化组(23例)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miRNA-122与Child肝功能分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比较好转组和恶化组血清miRNA-122,探讨血清miRNA-122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中重度出血、APACHEⅡ评分≥25分和血清miRNA-122≥2.4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白蛋白≥22 g/L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miRNA-122与Child肝功能分级、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血清miRNA-122好转组低于恶化组(P0.01)。血清miRNA-122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最佳截断值为2.85。结论血清miRNA-122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与其肝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其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369-4370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4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病因、合并症、外周血和腹水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4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SBP发生率为40.89%。生存组和死亡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血肌酐、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血清钠水平降低,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升高、总蛋白水平降低,高Child-Pugh评分,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是SBP死亡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高Child-Pugh评分、血清PCT水平升高是影响肝硬化腹水合并SB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中,血清PCT、低钠血症、Child-Pugh评分、合并症发生情况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应加以重视和及时处理,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9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B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UGBC患者(研究组)、同期住院的94例肝硬化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影像学资料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UGBC的危险因素。结果 90例UGBC患者平均年龄在(63. 88±11. 24)岁,男女比率3. 74︰1(71︰19);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48例(53. 33%),门静脉高压性胃病24例(26. 67%),消化性溃疡10例(11. 11%),急性胃黏膜病4例(4. 44%),混合型3例(3. 34%),其他1例(1. 11%);出血严重程度:轻度48例(53. 33%),中度35例(38. 89%),重度7例(7. 78%)。经治疗后,72 h内再出血21例(23. 33%),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饮酒史、使用非甾体药物、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是UGBC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而春夏季发病为其保护因素(P 0. 05)。结论 UGBC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男性、饮酒史、使用非甾体药物、PT、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是其发病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行内镜下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520例,按照术后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00例)和未再出血组(420例)两组,详细记录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饮酒史、抽烟史、消化道出血史、Ⅰb级出血、Ⅱa级出血、镜下治疗方法、应用药物情况及血小板≤100×109/L、白蛋白≤38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 s及纤维蛋白原≤2 g/L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及凝血酶原时间(PT)≥17 s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及PT≥17 s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包括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和PT≥17 s。对于具有此类危险因素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及时镜下止血,在积极输血和纠正低血红蛋白同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以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1~8月我院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9例(出血组)和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患者99例(未出血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未出血组,上消化道出血史、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肝硬度、脾硬度、Child-Pugh C级肝功比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比例及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比例高于未出血组(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Child-Pugh评分、肝硬度、脾硬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肝硬度、脾硬度及肝静脉压力梯度能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87、0. 815和0. 804。结论肝硬度、脾硬度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能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8.
周洪丽 《全科护理》2021,19(2):267-270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首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7例肝硬化病人为研究对象,经治疗后将未发生首次EVB的229例病人设为对照组,首次出现EVB的78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分析两组病人临床基本信息及相关资料,统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现状,采取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出血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1.912)、门静脉主干内径(OR=2.76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R=2.375)、失血量(OR=3.682)、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重度率(OR=5.013)、红色征(OR=2.704)为肝硬化病人首次EVB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病人发生首次EVB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饮酒史、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失血量、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重度率、红色征。医护人员应加强危险因素监测,帮助病人戒烟酒、忌粗糙饮食,定期复查,加强早期预防及诊断,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7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根据结果将其分为PVT组71例和无PVT组102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无PVT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明显优于PVT组,PVT组的肝硬化家族史比率及肝性脑病、腹腔积液、腹腔积液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PVT组,其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血小板(PLT)计数均明显高于无PVT组,TT明显短于无PVT组,胆碱酯酶(CHE)明显低于无PVT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均明显高于无PVT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肝功能分级C级、PLT计数超过300×10~9/L,门静脉内径超过10 mm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PVT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其中PLT计数水平、门静脉内径升高和肝功Child分级C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尽早发现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有助于降低PVT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防治SBP及改善预后、降低SBP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09年3月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收治的住院患者病史等资料的相关因素回顾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与未并发SBP患者发病前的性别、年龄、嗜酒史、Child-Pugh级别、血清白蛋白(ALB)、腹水蛋白、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补体C3、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糖尿病、肝昏迷、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门静脉直径等20项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6例慢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中,72例并发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的ALB、腹水蛋白、PTA、血清补体C3、CH、ALT均明显低于非SBP组患者;而在Child-Pugh C级、TBIL、TG、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诸方面均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嗜酒史、糖尿病、肝昏迷、AST、GGT、ALP、门静脉直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BIL>51.3μmol/L、ALB<28 g/L、PTA<40%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独立的相关高危因素.充分认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降低SBP的发生率,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为SBP组(128例)和非SBP组(90例).对2组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分级、腹水总蛋白和是否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SBP组血清TBIL高于非SBP组,血清ALB、PTA及腹水总蛋白低于非SBP组(均P<0.05);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34%、12.50%及9.38%,非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48.89%、3.33%及2.22%,SBP组均明显高于非SBP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TBIL、Child-Pugh分级及腹水总蛋白进入回归模型,这3项指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血清TBIL、Child-Push分级、腹水总蛋白是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以67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研究组)和82例单纯肝硬化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既往史、出入院诊断、并发症和预后等资料,并对2组相关指标(血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钾、钠、肾小球滤过率)及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肌酐水平,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钠、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自发性腹膜炎(OR=2.264,95%CI 1.386~5.288,P<0.01)、消化道出血(OR=1.636,95%CI1.036~3.587,P<0.05)、低钠血症(OR=4.503,95%CI 4.172~18.793,P<0.01)、低蛋白血症(OR=1.508,95%CI1.316~1.717,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OR=6.182,95%CI 6.070~26.087,P<0.01)均为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及肾小球滤过率均为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记录按照患者预后好转程度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3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79.9%)、腹痛(76.3%)和腹胀(70.5%)。75例感染患者的腹水培养阳性病原菌86株,依次分别为大肠埃希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屎肠球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白蛋白(ALB)、血Na+、总胆红素(TBIL)水平、ChildPugh分级、合并高血压、合并肝性脑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相比预后良好组显著更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血Na+、Child-Pugh分级、合并高血压、合并肝性脑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4例,按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TBi L、TBA水平高于存活组,血清Alb、chol、CHE水平低于存活组,出现腹水、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并发症、并发症≥3个、脾脏径4. 5 cm、门脉主干内径1. 2 cm、MELD评分≤20分、Child-Pugh评级C级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 0. 05); 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肝肾综合征、并发症个数≥3个、电解质紊乱是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ELD评分、Child-Pugh评级、血清TBi L、TBA、Alb、chol、CHE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消化道是否出血将其分成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16 s、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预防上消化道出血,降低反复出血概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硬化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4年8月接受治疗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0例。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分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组182例,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NEVB)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情况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结果 EVB组患者呕血、呕吐咖啡样物的比率明显低于NEV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VB组患者失血性休克、便血的比率低于NEV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B组患者出现肝癌、肝性脑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低于NVEB组,门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于NEV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B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为A、B级的患者比率高于NEVB组,C级患者比率低于NEV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并非罕见,EVB和NEVB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NEVB患者更易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可根据临床表现区分。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3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食道静脉曲张(0R=3.942,P=0.001)、肝功能分级(0R=1.028,P=0.003)、门脉高压性胃病(0R=3.862,P=0.002)有显著性关系.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食道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内径、门脉高压性胃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未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对比,针对相关因素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中性粒细胞比例、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腹水比例、脾厚度、红色征比例均超过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门静脉内径、脾厚度、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红色征等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14C呼气试验检测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然后对肝硬化上消化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同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52.6%)高于对照组(39.0%),且观察组男性患者的感染率(58.3%)高于对照组(34.3%),年龄≥70岁组患者的感染率(58.7%)高于对照组(3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3%,溃疡性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1.7%,其他类型出血患者幽门螺感染感染率为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6,P=0.021);性别、食管静脉曲张、腹水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肝硬化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此外性别、食管静脉曲张、腹水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危险因素,需加强此类症状的护理监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情况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诊治的肝硬化208例,根据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90例与无出血组118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7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miR-130a相对表达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30a表达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评估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与肝功能分级、出血严重程度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病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Child分级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高于无出血组,白蛋白(ALB)低于无出血组(P0.05)。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FIB、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LB、血小板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评估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0.806,0.905)。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与肝功能分级及出血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评分及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肝功能分级及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