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活动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不采取在医院内的综合康复干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使用GMFM-88量表及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GMFM-88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患儿四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功能关节运动配合认知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入住开封市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9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给予多功能关节运动配合认知训练康复干预。对比两组神经系统发育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智力商数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大运动、适应能力、社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精细运动、语言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智力商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功能关节运动配合认知训练康复可促进脑瘫患儿神经康复,改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智力商数,加强认知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引导式教育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和Gesell发育评分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各功能区DQ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和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实施引导式教育,可有效促患儿病情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瘫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包括运动训练、心理干预、饮食指导等。干预后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变化及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康复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结论]针对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可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提升患儿康复效果,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住院康复治疗的脑瘫高危儿患儿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早期干预治疗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治疗前及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评定儿童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GMQ、FMFM、FM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FM、GMQ、FMFM、FM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OT能更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CE)对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100例3~8岁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CE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ADL及实用技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CE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认知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智力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院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根据治疗顺序奇偶性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30例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两组均在护理1年后评价护理效果,对比两组语言智商(VIQ)评分、操作智商(PIQ)评分、总智商(FIQ)评分、儿心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1年后VIQ评分、PIQ评分、FIQ评分、儿心量表评分、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智力、运动功能,赢得家属认可与赞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矫正鞋垫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88项粗大运动量表(GMFM88)D能区、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PBS评分、GMFM88-D、E能区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PBS评分[(27.5±12.7)分]、GMFM88-E能区评分[(29.8±12.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GMFM88-D能区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平衡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神经元移行异常(NMD)脑瘫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科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伴NMD脑瘫患儿(NMD组,n=32)和同期康复治疗的运动、智力水平近似的伴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脑瘫患儿(PVL组,n=60)。分析比较两组脑瘫临床分型、癫痫及癫痫样放电共患病以及综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发育商(DQ)的影响。同时,对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脑瘫临床分型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χ2=24.529,P0.001)。NMD组癫痫及癫痫样放电共患病发生率均高于PVL组(χ24.605,P0.05)。综合康复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随时间均升高(F时间=6.850,P=0.010),NMD组GMFM评分显著低于PVL组(F组间=29.885,P0.001);各功能区DQ得分随时间逐渐增高(F时间25.041,P0.001),NMD组各功能区DQ得分显著低于PVL组(F组间32.347,P0.001)。结论伴NMD脑瘫癫痫伴发率高,临床表现以智力发育障碍和痉挛型偏瘫为主,综合康复治疗疗效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85-1486
观察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选取收治的68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选择经颅磁刺激治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量表(DQ)评估两组智力发育情况及运动情况,将两组治疗前后DQ评分及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D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DQ评分有所改善(P0.05),但试验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试验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82.4%,试验组无效2例,对照组为6例,试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P0.05)。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康复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改善患儿智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册脑瘫儿童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瘫患儿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进行护理。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PALCI评价法,对P、A、L、C、I五个项目进行评分,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儿童家长负性情绪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在干预后脑瘫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儿家长焦虑、抑郁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iedman家庭干预模式对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可以改善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2.
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的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以检验GMFM的效度、信度和反应度等标准化指标.方法应用GMFM对31例7个月-7岁的脑瘫患儿和17例3个月-5岁2个月的健康儿童在入选时及3个月后进行两次测量,并以神经肌肉系统缺陷程度、美国脑瘫学会障碍分级、治疗性分级作为疗效标准进行效度研究;应用GMFM对10例脑瘫患儿在入选时和1周后进行2次测量以研究组内信度;由2个测量者应用GMFM同时进行测量对10例脑瘫患儿以研究组间信度.结果对照组中,3岁以上儿童第一次GMFM结果较3岁内组高(P<0.05),而两次GMFM改变量则较低(P<0.05);脑瘫组第一次GMFM测量结果及两次GMFM改变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瘫组第一次GMFM测量结果及两次GMFM改变量与神经肌肉系统缺陷程度、美国脑瘫学会障碍分级、治疗性分类均呈负相关(P<0.05).组内和组间信度研究均具有很高的相关性(ICC>0.90).结论GMFM用于测量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出现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反应度,能定量地反映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状况和改变,适合在临床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在社区进一步康复的模式和途径。方法:45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5例;观察组采取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参与和指导的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6个月末,观察组GMFM和WeeFIM 评分均较干预3个月末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2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较干预3个月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指导模式下进行社区康复的新模式,更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42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组由固定家长陪伴患儿治疗全过程,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康复医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环境优化及家庭康复方法培训。对照组因经济及其他因素放弃康复或间断康复,未采取家庭康复环境优化措施。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 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88 总百分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联合推拿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28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联合推拿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及疾病控制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联合推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促进患儿日常活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对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BTX-A。比较两组患儿的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综合痉挛量表(C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痉挛状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C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修订Ashworth量表(MAS)评分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各时间点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明显提高,观察组患儿D区和E区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儿Barthel评分与GMF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早期给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提高生活能力,改善运动能力,增加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药浴配合护理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某院就诊的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药药浴;两组接受相应干预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肌张力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配合康复护理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肌张力恢复。  相似文献   

19.
陈小金  邹维  吴芳 《当代护士》2016,(11):123-124
目的观察分析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以及干预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C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分(C-WISC)的变化。结果两组组内比较,康复前、后GMFCS评分、ADL评分与C-WIS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GMFCS评分、ADL评分与C-WIS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FCS评分、ADL评分与C-WISC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智力水平和自理能力,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对促进脑瘫患儿融入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EMGBF)治疗在肌张力障碍(DT)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进行治疗的100例脑瘫DT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技术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EMGBF治疗。比较两组DT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粗大运动评分量表(G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分、运动功能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Barry-Albright肌张力障碍量表(BA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GMFM-88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AD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GMFM-88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瘫儿童粗大脑运动分级系统(GMFCS)等级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DT患儿采用EMGBF治疗有利于减轻其DT严重程度,恢复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使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以提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