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起单采血小板报废的原因,分析降低报废率的措施,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报废例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全年采集的单采血小板11933个治疗量,报废257个治疗量,报废率为2.15%,其中报废主要原因为检验不合格(230个治疗量)和其他原因报废(27个治疗量)。结论有针对性地对献血者进行干预,加强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可有效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2013-2017年郑州市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减少单采血小板报废。方法采用唐山启奥9.0软件统计郑州市近5年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次以及不合格人次。结果单采血小板总报废率0.490%,其中检验报废率0.415%,非检验报废率0.075%。检验与非检验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0.952,P0.01)。检验项目HBsAg、抗-TP、ALT、抗-HCV、抗-HIV、NAT以及不规则抗体阳性报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0.100%、0.091%、0.081%、0.070%、0.034%、0.021%、0.017%。非检验项目脂血、破埙、冲红、色泽异常、不足量、过期以及砂眼报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0.028%、0.018%、0.011%、0.007%、0.005%、0.004%、0.003%。结论单采血小板固定队伍的建立、初筛以及复检选择质量好的试剂和仪器是减少检验报废关键点,而加强献血前的咨询以及保存和运输过程的管理,是减少非检验报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地市级血站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现状,为地市级血站优化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模式,不断提高制备效率和供应能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24家地市级血站2017—2020年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单采血小板时同步单采血浆的人次数、每一单采程序采集单采血小板的平均单位数、单采血小板报废率、过期单采血小板量和单采血小板发放量;收集浓缩血小板制备量、过期浓缩血小板量、浓缩血小板合格量和浓缩血小板发放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公式计算血小板成分血制备量、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等。结果 24家地市级血站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2.23%,占血小板成分血的比例为99.80%;每一单采程序采集单采血小板的平均单位数为1.75成人治疗量,仅有5家血站在2019~2020年期间单采血小板时同步单采血浆;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0.28%,其中过期报废率为0.007%。浓缩血小板制备1621.2成人治疗量,浓缩血小板过期报废率为13.03%。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97.56%,其中单采血小板制备效率97.61%;浓缩血小板制备效率74.43%。结论 地市级血站血小板成分血供应能力地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单采血小板耗材成本较高,通过加强采血质量管理,以降低因单采失败所致耗材报废率,节约成本。方法自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通过加强采血质量管理,特别加强对献血者血管条件筛选、献血者血常规参数筛选、献血者饮食指导和管理、献血者心理护理、采血护士培训等关键环节控制,并将每月单采耗材报废率纳入科内质量目标管理。回顾性对比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2月单采耗材报废率。结果 2011年8月-2013年共正常使用单采耗材25 253套,报废369套,报废率为1.44%;2014年1月-2015年5月共正常使用单采耗材23548套,报废292套,报废率为1.22%(管理前、后单采耗材报废率比较,P0.05)。其中因红细胞污染、献血反应、机器故障/操作不当、乳糜血等原因所致的单采耗材报废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采血质量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因单采失败所致耗材报废率,从而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庆主城区单采血小板供应现状,为制定科学高效的供应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2013-2018年重庆主城区单采血小板供应相关的采集、外部调拨和发放总治疗量。结果 2013-2018年,重庆主城区单采血小板采集总治疗量共计90 231个治疗量(复检报废1 655个治疗量),外部调拨4 965个治疗量,共计发放93 444个治疗量。其中,单采血小板采集总治疗量增长180%(20 713/11 480),报废率降低0.44%,外调总治疗量增长5 575%(1 617/29),供应总治疗量增长197%(22 169/11 274)。结论重庆主城区开展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并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外部调拨,可有助于保障临床用血单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2012年本站73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36名单采血小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08例。总反应率14.7%,其中轻度37例(34.3%),中度8例(7.4%),重度1例(0.93%),枸橼酸盐中毒占62例(57.4%)。结论献血者性别、体重、处理抗凝全血量、献血次数、空腹献血等因素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综合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开始,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预防单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开展预约献血模式以来,对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治疗量和库存动态平衡的调控影响。方法通过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总治疗量及供血科制定采集计划的总治疗量。结果 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为16 793个治疗量及供血科制定采集计划12 922个治疗量,开展预约献血模式后,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总治疗量增长25.4%,制定采集计划的总治疗量降低68.1%。结论预约献血模式有助于提高单采血小板的总治疗量,在维持最低库存量储备的基础上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东省佛山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的变化趋势,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及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本血站2007-2014年发放至本市临床医疗机构的19 377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软件分别绘制其年度、季度及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趋势图;并且计算各年度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环比增长率,以及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增长率.结果 ①2007-2014年本血站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从2007年的1 527个治疗量上升到2014年的3 131个治疗量,增长率为l05.0%.其中,2008年临床供应量最低,为1 488个治疗量,2013年临床供应量最高,为3 148个治疗量.各年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6%、31.5%、34.6%、7.9%、-6.8%、18.8%及-0.5%.②2007-2014年,除2007年和2012年外,其余各年第1季度的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在当年4个季度中均为最低.③2007-2014年,本血站O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最多,为7 972个治疗量,AB型最少,为1 113个治疗量.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均呈上升趋势,与2007年相比,2014年A、B、O和AB型单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147.8%、131.3%、62.6%和211.3%.结论 2007-2014年佛山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是存在季度分布不均的情况.采、供血机构需制定合理的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避免季节性血小板供应短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1-2015年溧阳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其趋势变化,寻找应对措施,在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通过血站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统计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相关数据,分析血液报废的原因,了解可能的趋势变化。结果 5年来溧阳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脂肪浆和检验不合格,检验不合格报废中2011年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主,2012年2月开始全面开展采前筛检后,总报废率明显下降(χ~2=70.16,P0.05);传染病检测项不合格报废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梅毒螺旋体抗体(0.8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0.56%)丙型肝炎抗体(0.4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0.07%)。结论降低血液总报废率的主要有效措施为:献血前采静脉血标本离心后,速率法检测ALT并判定血浆的脂肪程度,对中、重度脂肪浆和ALT高于标准的献血者作好延期献血的合理解释,可同时降低脂肪浆和ALT的报废率。加强血站质量管理,制订合理的采供血计划,及时调剂库存超量血液,加强采血前的献血知识宣传,加大力度招募固定献血者,选择敏感度和特异性双优的试剂,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并规范操作,控制好每个关键点等措施均可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下简称献血者)的铁储存状况,为制定科学献血策略及服务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血浆铁蛋白检测结果 分析,分别从性别、年龄、献血状态和近1年献血次数评估献血者铁蛋白状况.结果 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蛋白低值率为26.63%,其中男性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人群特点,为制定招募策略和发展单采血小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开封地区3 054名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封地区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占71%,远高于女性;献血者年龄集中在26-55岁,占总人数的89.5%;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献血者A型、B型、O型3个血型人数分布较均匀,B型A型O型AB型;献血频次在1-2次的占54%;单份血小板献血人数自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而双份献血人数逐年增长。结论开封地区中年农民和工人为本地区献血主力,应认真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发展年轻大学生和固定献血者献血潜力较大。通过制定有针对性地宣传招募策略,建立1支固定的、结构合理的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队伍,以确保临床供应充足和血小板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105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达≥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分别留取血浆标本,进行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及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检测,并对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各组的TPO及PAF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90,.251,0.857,1.780,P均>0.05)。结论适量的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其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单采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测定110例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单采前、单采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献血次数等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组,采后不同时间(0 h、1 d、2 d、3 d、4 d、6 d)PLT计数均较采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单采组采后0 h、1 d、2d、3 d、4 d较采前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6 d、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后血小板的恢复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采集仪器、采集量的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恢复较多次单采献血者快。  相似文献   

17.
频繁单采血小板影响献血员巨核细胞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血小板单采对献血员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于末次单采血小板5周后,检测42名频繁单采血小 板献血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1次/治疗剂量≥2.5×1011血小板)和62名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 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以及40名未单采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全血献血员(末次献血6个月后) 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PO)、IL-3、IL-6及NO水平。结果表明: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血 浆TPO水平显著低于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员(P<0.01)和全血献血员(P<0.01);3组间的血小板计数、血浆IL- 3、IL-6和NO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显示,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冲红"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有冲红(有肉眼可见的红细胞)现象的27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在本站正常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献血者标本进行全血常规及血红蛋白项目检测。结果冲红组中献血者的Hb、Hct、MCV、MCH、MCH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MCHC降低有关,与献血者多次采血及混合献血造成红细胞未完全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进才  叶洁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5-115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献血者献不同治疗量血小板后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破坏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测定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计算采集前后溶血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后溶血率明显高于采前(t=2.71,P0.05);在不考虑献血量差异的情况下;女性献血者采后外周血溶血率比男性献血者高0.011%(F=28.29,P0.05);女性献血者平均采集时间为72.20 min,比男性献血者高24.15 min(t=4.42,P0.05),但不同性别献血者采集的全血处理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在不考虑性别差异的情况下,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比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溶血率高0.019%(F=90.00,P0.05);女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比男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高0.023%(F=33.43,P0.05)。结论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升高,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女性献血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