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采用血栓弹力图观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13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120例接受PCI治疗并联合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15例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单独用药组)分别单独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8例)或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组,7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61.66±21.44)%,高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5.23±13.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5.52±24.61)%和(58.67±22.75)%,高于阿司匹林组AA途径和氯吡格雷组ADP途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用药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良好率)均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组(40.00%郴12.50%,26.67% vs 0,P均〈0.01)。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氯吡格雷稍差,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血栓弹力图是评价血小板抑制率的有效工具,可根据AA/ADP抑制率的情况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而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冠心病患者中,使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抑制率,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方法对该院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40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测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花生四烯酸(AA)通路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按照ADP和AA抑制率参考值高低分别分为低、正常、高抑制率3组,并对各组的普通杯R、K、角度、MA值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P低、正常、高抑制率3组为81例(20.1%)、251例(62.4%)和70例(17.4%),AA低、正常、高抑制率3组为50例(12.4%)、174例(43.3%)、178例(44.3%)。按照ADP低、正常、高抑制率分组,3组间的R、K、角度、MA值、AA低、正常、高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AA低、正常、高抑制率分组,ADP抑制率在正常抑制率组与高抑制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杯参数不能反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效果,ADP抑制率与AA抑制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根据AA和ADP抑制率的情况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而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观察老年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率情况。方法对15例服用阿司匹林和85例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平均值为67.85%±34.47%,其中有33.3%其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提示患者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平均值为56.00%±30.04%,其中有21.2%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30%,提示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结论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探讨血糖和血脂控制情况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患者99例,年龄≥40岁,单一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服药时间在1年以上。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并计算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率,以抑制率50%记为阿司匹林抵抗(AR),同时检测患者血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进而分析代谢状态与AR的关系。结果 99例病例的AR总体发生率为28.3%。根据空腹血糖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和糖尿病组,3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91.6±34.8)%、(64.0±81.9)%和(70.3±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清TG结果将患者分为TG正常组(≤1.7mmol/L)和TG异常组(1.7mmol/L),两组的血小板抑制率[(82.9±53.9)%vs.(78.0±62.9)%]和AR发生率(27.3%vs.30.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清TC结果将患者分为TC正常组(≤5.17mmol/L)和TC异常组(5.17mmol/L),两组的血小板抑制率[(82.7±56.3)%vs.(83.3±77.4)%]和AR发生率(28.0%vs.29.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状态可能是干扰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原因之一,AR的发生与有血糖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博 《临床医学》2020,40(1):57-59
目的研究三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行PCI治疗的15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双联组与三联组,每组75例,双联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三联组给予三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慢血流、出血事件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探讨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以及AA诱导最大血块强度(MA-AD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联组AA抑制率、ADP抑制率明显高于双联组,MA-ADP明显低于双联组(P0.05);两组患者大出血以及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联组患者慢血流(6.67%,5/75)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33%,7/75)明显低于双联组[17.33%(13/75),21.33%(1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比较,三联血小板方案可有效改善血栓弹力图指标,提高血小板抑制率,降低术后慢血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接受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治疗的老年住院冠心病患者139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22例,年龄65~92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8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以获得花生四烯酸(AA)诱导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析两组不同途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及两组患者血管栓塞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两组 AA 抑制率[(70.2±27.8)%比(61.4±25.2)%,P =0.499]、ADP 抑制率[(56.9±18.6)%比(44.1±9.2)%, P =0.87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管栓塞发生率[8(15.4%)比13(14.9%),P =0.944],出血事件发生率[2(3.9%)比9(10.3%),P =0.29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弹力图能评估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血小板图计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抑制率时采用普通杯MA和肝素酶杯MA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统计经肝素抗凝并且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143例的TEG结果。比较普通杯和肝素酶杯R值、MA值、ADP通道药物抑制率和AA通道药物抑制率。结果按照凝集指数值(CI值)把143例患者分为低凝组和正常组。正常组普通杯和肝素酶杯的R值和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P和AA通道药物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凝组普通杯和肝素酶杯的R值、MA值、ADP和AA通道药物抑制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在计算抗血小板药物抑制率时,尤其在低凝状态下应优先计算普通杯MA而非肝素酶杯MA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每组各100例。治疗前、治疗后2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花生四烯酸(AA)水平及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3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hs-CRP水平、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卒中复发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AA水平、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AA水平及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更佳,卒中复发率更低。结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从2个途径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降低血小板聚集活性,减少血管炎性反应,减少血栓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在改善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中的作用。方法 冠心病患者409例,PCI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并给予复方丹参滴丸270 mg/次,3次/d,口服,连续2个月。分别于治疗2 d及2个月行血栓弹力图检查(thrombelastography,TEG),测量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AA%[(84.77±5.69)%]、ADP%[(76.67±6.87)%]水平高于治疗2d[(77.34±5.41)%、(64.81±6.20)%](P0.05);治疗2d筛查出AA%50%者59例,ADP%50%者133例;AA%50%者治疗2个月AA%[(81.25±4.96)%]较治疗2d[(21.40±5.23)%]增高(P0.05),52例AA%50%;ADP%50%者治疗2个月ADP%[(75.66±6.08)%]较治疗2d[(32.19±4.56)%]增高((P0.05),109例ADP%50%;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15例,根据最大血块强度(MA-ADP)水平分为MA-ADP50mm组(n=101)和MAADP≥50mm组(n=14)。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及指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A-ADP50mm组与MA-ADP≥50mm组术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危险评分(TIMI)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ADP50mm组术后高血压、回旋支梗死数及血小板水平均高于MA-ADP≥50mm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ADP50mm组与MA-ADP≥50mm组术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与高血压、回旋支梗死及血小板水平关系密切(P0.05);两组治疗前血栓弹力图中R值、K值、α角及M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ADP50mm组治疗后R值、K值高于MA-ADP≥50mm组(P0.05);MA-ADP50mm组治疗后MA值低于MA-ADP≥50mm组(P0.05);MA-ADP50mm组治疗1年后心血管事件、支架再梗死及支架再狭窄发生率高于MA-ADP≥5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估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能指导及预测并发症发生情况,使得患者治疗更具针对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别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抗血小板作用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CS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治疗组(67例),均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进行抗血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联合替格瑞洛。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和高凝图形,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I),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跟踪观察一年,评估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R和K分别为(6.07±1.13)min和(3.20±0.87)min,高于对照组(5.11±0.92)min和(2.53±0.7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凝图形发生率为1.49%(1/67),低于对照组8.9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 d后和3个月后PAI分别为(27.14±1.80)%和(36.20±5.59)%,高于对照组(24.30±4.26)%和(31.1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支架内血栓和心绞痛复发发生率为2.99%(2/67),低于对照组10.45%(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3.43%(9/67),高于对照组2.99%(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99%(3/67),低于对照组为8.9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导下应用替格瑞洛治疗ACS患者,抗血小板作用更迅速、有效,抗血栓作用和预后均显著好于氯吡格雷,但治疗过程中增加了相关性呼吸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再狭窄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42例颅内外支架术后半年复查患者,根据支架内狭窄率是否超过50%分为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利用血栓弹力图技术分析血小板反应性。结果:42例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26.19%,氯吡格雷抵抗52.38%。与未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阿司匹林抵抗率(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率(ADP%)、MAAD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更为常见,氯吡格雷抵抗及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更高的血栓风险同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再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疗效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60例口服阿司匹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光学法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 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抵抗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结论 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药物疗效有较高临床价值,可用于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朱海暴  李勇  张冠文  沈永玲  杜海松 《临床荟萃》2014,29(12):1348-1351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探索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否安全,能否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并改善预后.方法 传统静脉溶栓组22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组2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同时联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然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未溶栓组25例,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轻型卒中患者,常规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3个月时评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其中NIHSS评分0~1分、BI 95~100分、mRS为0~1分者定义为良好结局.评估3个月内脑出血率、病死率和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3个月时,传统及联合静脉溶栓组良好结局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溶栓组(P<0.05,P<0.01),传统静脉溶栓组和联合静脉溶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溶栓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3组之间的脑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3个月内良好结局的比例、减少卒中的复发.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短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男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性激素水平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住院的男性脑梗死患者71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使用血栓弹力图法测定花生四烯酸(AA)途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同时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根据AA抑制率结果将入选者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比较2组性激素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的危险因素。结果:71例患者的AA抑制率平均为(55.2±3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口服阿司匹林后男性脑梗死患者AA抑制率与血清孕酮(P)水平呈正相关(r=0.273,P=0.021),与甘油三酯(TG)水平呈负相关(r=-0.262,P=0.027)。与AS组(38例)相比,AR组(33例)总胆固醇(TC)、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偏高,P水平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为AR的危险因素(OR=4.465,P=0.026,95%CI 1.199~16.624),较高水平的P为AR的保护性因素(OR=0.146,P=0.005,95CI%0.039~0.552)。结论:男性脑梗死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存在差异,可能与TG及P水平有关。男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较高的AR,可能与TG、TC、LDL-C、糖尿病和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和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B组),每组55例。A组在冠脉支架术后仅应用氯吡格雷;B组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两组用药时间均直至随访结束(3~8个月,平均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8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情况;考察两组患者在随访8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再发心绞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血小板聚集率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3、6、8月后B组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A组(P0.05);心血管事件中B组患者靶血管再通(1.8%)和支架内血栓(1.8%)事件发生率与A组比较[靶血管再通(12.7%)和支架内血栓(14.5%)]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因消化道严重出血1例,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的抗血小板效果较好;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选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是安全有效并能够于临床借鉴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快速血栓弹力图凝血激活时间(ACT)与普通血栓弹力图凝血反应时间(R)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差异。方法选择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1例严重创伤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分]为研究对象,ISS25分(A组)23例,ISS≥25分(B组)38例。对其同步进行快速血栓弹力图和普通血栓弹力图检测,记录ACT值、R值、出血量、用血量,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T值与ISS评分、出血量和用血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3,0.343,0.554(P0.05);R值与ISS评分、出血量和输血量无相关性。死亡组患者的ACT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ACT显著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栓弹力图ACT值对急诊创伤患者的伤情判断和快速科学救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TEG)和光学比浊法(LTA)在监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中的相关性;观察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PCI并接受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77例;回顾分析其TEG测定的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后MPV,以及其中99例患者LTA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DP、ARA诱导的LTA血小板聚集率与TEG血小板抑制率无相关性(P均0.05)。氯吡格雷低反应性LTA和TEG检出率分别为30.3%和45.5%,阿司匹林低反应性检出率分别为19.2%和31.3%,低反应性检出率LTA低于TEG法(P0.05)。177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敏感组、阿司匹林低反应性组和敏感组服药后MPV均较服药前降低(P均0.01);服药前及服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组MPV均低于敏感组(P均0.05);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低反应组服药后PLT高于服药前(P均0.05)。结论 TEG和LTA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差,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检出率均较高,值得临床医生注意;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MPV降低;服药后PLT上升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低反应性;MPV偏低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发生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72 h后,使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首次发病的ACS患者,在确诊后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第2天起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治疗72 h后采血并记录当时胸痛症状,通过TEG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根据72 h后是否存在胸痛将患者分为2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应用药物、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未缓解组的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74.38±9.13)%,明显低于胸痛缓解组[(82.08±8.68)%](P=0.002)。另外,当最大血块强度大于68 mm时,氯吡格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TEG测定能客观反映ACS患者药物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变化,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大于75岁的高龄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共192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令组、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组、单联抗血小板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单联抗血小板组新发脑梗死及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短暂性脑出血事件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组患者皮肤淤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高龄患者,华法令具有良好的预防血栓风险作用,而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对于高龄患者虽有出血风险,但其抗栓作用同样在本观察中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