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急性白血病ABO抗原减弱患者与抗原正常患者的差异,初步探索ABO抗原减弱现象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AML 68例;ALL 4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及6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ABO血型抗原凝集强度的检测,然后对比AL患者ABO抗原减弱组与抗原正常组在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白血病危险度分级及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差别。结果:1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9例出现ABO抗原减弱,均为AML患者。ALL组和健康对照组ABO血型均无抗原减弱现象。ABO抗原减弱组与抗原表达正常(ALL)组在ABO血型分布、年龄、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幼细胞比例、免疫表型、LDH、危险度分级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抗原减弱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抗原正常组(77.8%vs 30%),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平含量均明显低于抗原正常组(32.26×10~9/L vs 82.69×10~9/L)(64.00 g/L vs 85.94 g/L),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抗原正常组(18.91%vs 10.76%)(P0.05)。结论:ABO抗原减弱患者以AML男性患者最多见,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抗原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因分型技术辅助肿瘤患者ABO疑难血型的鉴定以有效避免疾病干扰。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与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法、基因测序技术,对于2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肿瘤患者(其中10名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疑难标本做鉴定;同时对这些患者的输血效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肿瘤患者的疑难血型标本中,25%(5/20)为A和(或)B抗原减弱,原发病分别为2例MDS、1例前列腺癌,2例AL;45%(9/20)A或B抗体减弱,分别为4例原发病为MM、1例WM、1例AGL、1例肝癌、1例右半结肠癌、1例食管癌;30%(6/20)为ABO亚型:1例Bel09/O02、1例B(A)04/O2、1例B(A)02/B、2例Bel03/O;1例为新的A亚型等位基因:测序结果为797位置发生突变,根据其他位点的突变判断具有A102/O01特点。基因型和血清学表型结果一致率75%(15/20)。60%(12/20)患者接受过输血治疗,均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75%(9/12)患者达到了预期输血疗效。结论基因分型技术结合血清学方法应用于肿瘤患者ABO疑难血型鉴定结果准确,且可正确区分血型抗原抗体减弱或亚型。疾病导致ABO抗原抗体减弱的患者输血时可同型输血。  相似文献   

3.
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及其输血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与疾病的关系,以制定相应的输血措施。方法查阅1993-2005年所有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的病历,记录诊断及输血情况,随机选择同期血型抗原正常表达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年间共查出57例血型抗原减弱患者,其中AML41例、CML3例、MDS10例、MF3例。均予同型血输注,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BO血型抗原减弱在血液病患者中较常见,最多见于急、慢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随疾病缓解,减弱的血型抗原可恢复正常。输血时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不必输“O”型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临床送检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次输血患者的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鉴定,探讨此类复杂意外抗体的鉴定思路、方法及输血方案。方法 鉴定患者血型,利用抗体筛查细胞和两组谱细胞对MNSs、Kidd和Diego血型系统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通过毛细管离心和基因测序技术鉴定存在混合外观的患者红细胞分型。结果 检测患者血型为B、CcDEe(E、c呈混合外观)、Jka-b+、MN(MN呈混合外观)、Wra-;RHCE基因测序显示分型为RHCE*CcEe,但缺乏c.48G>C的突变;MN血型测序结果显示基因型为NN。结论 对需要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意外抗体的鉴定应采用多种谱细胞、多种试验联合进行,以便准确鉴定抗体,做到同型输注,患者红细胞抗原鉴定困难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帮助分析,最终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肿瘤患者ABO亚型标本进行分析。方法 2014年7月~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实体肿瘤患者,经输血科常规血型血清学鉴定为ABO亚型标本32例,标本分别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法及基因测序(PCR-SBT)技术进行血型分子生物学鉴定;PCR-SSP检测5例,PCR-SBT检测28例,其中1例同时进行PCR-SSP和PCR-SBT检测;对比分析血清学和基因分型结果。结果本研究中66%(21/32)标本经基因分型检测确认为ABO亚型或存在突变,包含:7例B(A).04, 2例B(A).02,1例cisAB.01, 3例为BW.12, 4例为BEL.03, 1例AEL.02, 1例B型974GC, 1例A型797insT, 1例A型617CG;21例亚型或存在突变标本中,15例血型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果一致,6例为血清学吸附放散试验未检出A或B抗原。另34%(11/32)分子生物学分析未检出导致ABO亚型基因变异。结论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实体肿瘤患者抗原或抗体减弱以及亚型所致的ABO疑难血型鉴定,是准确鉴定疑难ABO血型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20例ABO疑难血型标本的基因型并鉴定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标准血型血清学鉴定技术分析标本的血清学表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标本ABO基因7个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ABO疑难血型的基因分型和序列。结果 20例ABO疑难血型标本的血清学表型分别为:A抗原减弱5例、A抗原减弱合并抗-A15例、A抗原正常合并抗-A12例、B抗原减弱8例,基因型分别为:Ax02/O01 3例、Ael07/O01 2例、B313/O01 2例、A204/O02、A220/O01、Ael07/O02、Ael02/O01、Ael02/O02、Ax03/O01、Ax03/O02、B313/O02、B302/O01、B302/O02、Bw19/O02、A102/B313、A101/Bw37各1例。结论 ABO基因分型技术可精准鉴定疑难标本的血型,提供明确的血型遗传学信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笔者遇到一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致ABO系统B抗原、Rh系统D抗原减弱,血型鉴定困难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46岁,1998年7月因乏力、低热、腹胀来院就诊。经体检、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染色等检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住院治疗,患者Hb54g/L。住院期间血型鉴定为B型Rh0(D)阳性,输同型血800ml,无任何输血反应。患者经输血、抗感染、化疗等综合治疗,病情缓解出院。1999年8月患者病情加重,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染色提示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b),最后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Hb48g/L,临床申请输血,血型鉴定: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B型,Rh0(D)阴性。因正反定型不符,Rh0(D)血型鉴定结果与去年不同,故对患者血样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与配血输血相关性研究,制订相应的输血对策,以便提醒临床能够予以重视,指导临床合理安全输血。方法对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ABO血型抗原减弱的血液病患者40例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抗原减弱的原因,并选择同期血型抗原正常表达患者40例为对照组,记录诊断及输血情况。同一年间血型抗原正常患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增加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共计40例,其中2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占70.0%,7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占17.5%,3例骨髓纤维化,占7.5%,2例慢性髓性白血病,占5.0%。与对照组患者40例进行对照发现两组患者输血反应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血液疾病主要集中在急慢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给每位患者输入同型血可有效恢复抗原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ABO血型鉴定中正反不符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 :使用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对其中正反不符者采用ABO基因外显子6及7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测序,确认ABO亚型。结果:84 487例次ABO血型鉴定中共检出74例次ABO血型正反不符,不符率为0.09%。除去重复例次后共有67例ABO血型正反不符者,其中红细胞抗原减弱43例,血型抗体减弱9例,抗原及抗体同时减弱者2例,亚型12例,其他1例。36例ABO血型正反不符住院患者中,25例接受了输血治疗,22例为血液疾病患者。排除亚型病例后,统计输注ABO基因型同型红细胞15例,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5例,采用t检验分析其输血效果,结果无统计差异(P=0.225)。结论:ABO血型正反不符者中血液疾病患者比例最高,临床输血结合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结果,可输注ABO相容或基因型同型红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例Rh血型系统D抗原血清学检测呈现混合视野凝集的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以明确患者的Rh D表型,确定血型后给予Rh D同型红细胞输注,探讨实验室检测方法和输血方案的选择。方法分别采用血型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试剂盒对患者Rh血型系统D抗原进行检测,血型确认后多次输血观察输血后反应。结果患者Rh D抗原检测,微柱凝胶卡式初检及确认试验均为双群表现,IgM抗-D试管法为1+混合视野凝集,基因分型确认为正常D抗原,多次输注Rh D阳性红细胞,无抗-D产生。结论白血病常引起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当血清学试验不能确认时可进一步进行基因分型鉴定,一旦血型确认,可以输注同型血液。  相似文献   

11.
正确的ABO血型鉴定,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临床上某些疾病如白血病及肿瘤等可以造成ABO抗原减弱或缺乏,影响血型的准确鉴定。现将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型B抗原减弱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鉴定罕见B(A)血型并探讨其临床安全输血策略。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发现正反定型不符的一位患者,利用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患者及其家系中9位成员进行血型鉴定和ABO血型基因测序,分析该家族血型的遗传特点;并对该血型的患者进行临床输血探讨,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结果 患者为B(A)血型,与B101基因序列比对,均为nt640A>G,基因型鉴定为B(A)04/O01,B(A)型血清与同型红细胞以及O型、B型红细胞不凝集,B(A)型红细胞与同型以及AB型血清不凝集。结论 血型血清学方法可以对正反定型不符的B(A)血型做出初步判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进一步准确判断该血型;临床输血应采取自体输血、同型输注及配合相容性输血。  相似文献   

13.
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部分患者,尤其是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因病情及治疗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表现为ABO血型的抗原或抗体减弱。本研究分析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进行正确的红细胞分型和基因分型,对12份肿瘤患者正反定型不一致血液样本进行的血型血清学试验和吸收放散试验。对存在疑问的标本进行PCR扩增第6、7外显子和5-7内含子,对外显子序列进行基因测序。结果表明,9例标本通过血型血清学、吸收放散定型,6例为A型,2例为O型,1例为B型;3例血型血清学和吸收放散无法鉴定其血型的标本,经测序分别定型为O46,B108和A102型,其中有2例因为PCR扩增效果差或者测序结果矛盾,未能给出ABO基因型。结论: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无法定型的肿瘤患者的血液样本,可以采用血型血清血方法、基因分型及吸收放散的方法正确鉴定ABO血型,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型血清学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在ABO疑难血型鉴定中的互补性应用。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4例ABO疑难血型标本做正反定型(必要时进一步做吸收放散试验),同时采用PCR-SSP方法对其做ABO基因分型。结果 14例ABO疑难血型标本的血清学检测:Bx型3例,B(A)、AB3型各2例,Bend、B3、AxB、ABx和Bel型各1例;另有2例为AB型伴抗原减弱(不排除疾病等因素影响)。PCR-SSP方法分型:得到7例ABO亚型基因,分别为Bx02O01、B(A)02O02、AB305、AB303、ABw12、Bw12O02和Bw12O01;7例正常的ABO基因,AB1、B1O01各3例,B1O02型1例。结论 PCR-SSP方法在疑难血型鉴定中的应用有助于输血前检查中ABO血型血清学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低B(A)亚型漏检率及其临床紧急输血流程。方法对1例急诊手术患者,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初步确认为ABO亚型,后采用2种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运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该患者的ABO血型基因扩增并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该患者血型血清学结果显示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为A弱B强,血清中存在较弱的抗-A1,H抗原较B细胞明显增强;术中输注B型洗涤红细胞4U、AB型血浆600mL,无输血不良反应。患者ABO基因测序结果与A101标准序列比对,符合(A)02/O01基因型。结论 B(A)血型的血清学特征不明显,血清学检测必须严格遵守标准化操作流程,降低漏检率。本研究对B(A)患者制定了紧急输血流程,保证临床用血。同时其明确鉴定需进一步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ABO基因测序联合单克隆测序可以有效明确其分型,必要时可选择二代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肿瘤患者ABO血型鉴定不符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12月肿瘤患者ABO血型鉴定不符的28例标本运用ABO正反定型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等血型血清学试验辅助确认ABO血型。结果 28例ABO血型鉴定正反不符的肿瘤患者中,肿瘤疾病产生冷凝集素致正反不符20例(71.4%),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球蛋白紊乱引起血型抗原减弱或抗体丢失4例(14.3%),急性白血病引起血型抗原减弱3例(10.7%),肿瘤输血史出现不规则抗体致正反不符1例(3.6%)。结论肿瘤患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情况必须足够重视,应结合疾病进行血型血清学试验来准确鉴定型,从而确保肿瘤患者的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1例B(A)血型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0例家系样本进行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采用ABO血型基因检测及cis AB与B(A)血型基因分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分析血型遗传规律。结果 10例样本中8例ABO正反定型相符,2例样本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相符,均是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一个是O型,另一个是B型。这2例ABO基因型为B(A)04/O1型和B(A)04/B型。结论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可以采用家系调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辅助验证,阐述ABO血型抗原弱表达现象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BO血型检测结果不确定的原因。方法对2010-2016年应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结果不确定的732例血样进一步采用手工试管盐水法、吸收放散试验等血清学试验及血型基因分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717例(97.95%)采用试管法进一步检测能够确定ABO血型,其中抗-B减弱457例(62.43%),抗-A减弱171例(23.36%);不规则抗体115例(15.71%),确认抗-M 18例(2.45%)、抗-E 1例(0.14%)和抗-Le(b)1例(0.14%)。15例经血型基因分型检测确认ABw33型1例(0.14%)、Ax13B型1例(0.14%)、Bw型5例(0.68%)、Bel型2例(0.27%)、cis AB03型2例(0.27%)、cis AB06型1例(0.14%)、B(A)型1例(0.14%)、A型类孟买1例(0.14%)及ABO*004等位基因表达弱A抗原1例(0.14%)。结论抗-B、抗-A减弱及不规则抗体是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正反定型不符的主要原因。沈阳地区中国人群中B亚型多于A亚型。对于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的ABO血型不确定的标本应用手工试管法及血型基因分型方法检测联合分析能够准确鉴定ABO血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准确鉴定红细胞ABO亚型。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12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标本,结合PCR-SSP基因定型方法作检测鉴定,并对其中9例作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ABO基因分型结果与血型血清检测结果一致率为66.67%(8/12);其余不相符的4例:2例为B(A),1例为Cis AB,1例为新基因(新基因血型血清学结果不确定,PCR-SSP结果为A1/O02,测序结果为A102/O02型)。结论 ABO血型基因分型技术结合血清学定型可用于ABO亚型鉴定及ABO血型的正确定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例A×B亚型的鉴定,说明血型鉴定中正反定型及ABO亚型对输血的重要性。方法按照试剂所提供的操作方法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抗人球蛋白检测。结果血清学试验表明,被检者的红细胞与A抗体发生凝集,与B抗体不发生凝集,与抗-AB发生凝集,被检者的血清与A1型红细胞、B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初步判定为A×B亚型。结论 ABO亚型是ABO抗原以外的抗原性较弱的亚型或变异,主要是由糖基转移酶基因突变或单碱基因缺失等原因导致A抗原或B抗原表达减弱,是导致正反定型不符,血型误判及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给血型鉴定及患者输血带来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ABO血型亚型的存在,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