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如来  熊敏  周升 《骨科》2020,11(1):13-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主要诊断包括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肿瘤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将病人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选择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尿路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可能影响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先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术后发生了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76%(19/3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BMI、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尿路感染以及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429,95%CI(1.059,1.929),P=0.020]、合并糖尿病[OR=9.568,95%CI(2.183,41.935),P=0.003]、手术时间[OR=8.868,95%CI(1.992,39.482),P=0.004]、切口长度[OR=7.257,95%CI(2.937,16.719),P<0.001]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腰椎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围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尿路感染、肺部疾病,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相关因素,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进行分析,确定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0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58.9±7.8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饮酒、糖尿病、尿路感染、输血与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 LR法)显示BMI>25kg/m2(P=0.031),既往饮酒(P=0.049),糖尿病(P=0.006),尿路感染(P<0.001),术后引流少(P=0.040),术后输血(P=0.001)是发生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高BMI是深部切口感染的四个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4.92、5.53、3.10、2.78)。结论:术前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BMI>25kg/m2以及术后引流少、输血多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自2011-04-2017-04行后路微创手术治疗的LDH患者,共13例并发切口感染,其中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5例,微创通道结合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8例,均为切口深部感染,将其作为感染组;另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52例后路微创手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LDH患者,作为对照组。①上述13例切口感染者,均采用切口清创并持续置管冲洗12-18 d,平均(15.3±2.8)d;冲洗液均为生理盐水,每日冲洗液用量平均为6000 ml。②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肥胖指数(BMI)、是否有糖尿病、吸烟史和饮酒史、ASA评分、呼吸道感染史、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节段、有无内植物(人工硬脊膜等)、术前住院时间等数据,作为因变量;将切口深部感染与否作为自变量,并进行分组对比单因素分析(x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13例患者经上述切口清创并持续置管冲洗后,切口均顺利愈合并出院。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患者的多节段手术者、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2 h者,上述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3项指标均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LDH并发切口深部感染者,经切口清创持续置管冲洗处理,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手术时间2 h、切口长度≥4 cm、多节段手术,均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统计5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呼吸道感染史、合并糖尿病、ASA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出血量、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内植物、术前住院时间等因素对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2.05%),其中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2例,微创通道结合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9例;椎间感染1例,切口(深部)感染10例,临床表现为发热6例,切口渗液7例,切口愈合不良10例。11例感染患者经清创及置管冲洗治疗后痊愈。资料分析显示,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呼吸道感染史、糖尿病、ASA评分、出血量、是否应用抗生素、术前住院时间、内植入物应用无明显关系;而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3 h及多节段手术显著提高术后感染发生可能。结论腰椎微创髓核摘除术的治疗中,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3 h、多节段手术是术后感染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筛选出术后发生SSI的病例(SSI组)。再从未感染的患者中按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应数量的患者作为对照(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改良JOA(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术中回输血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SSI相关的术中危险因素,并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10年间共有3720例患者在我院骨科颈椎组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颈后路椎管后壁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其中13例患者发生SSI,发生率为0.35%(13/3720),女3例,男10例,年龄为58.38±2.52岁。从未发生SSI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感染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BMI、术中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五个因素纳入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颈椎后路术后SSI的独立术中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180ml及84.5min。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O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12完成的516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然后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红蛋白、心脏病史、呼吸系统病史、糖尿病史、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引流放置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内有21例(4.07%)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体重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呼吸系统病史、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引流放置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0.216,95%CI(0.998,1.006),P=0.009]与手术时间[OR=1.035,95%CI(1.009,1.060),P=0.007]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及手术时间延长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假体周围感染与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无关。根据患者的体重情况优化手术策略、缩短手术时间可能有利于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5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记录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人数,设为感染组,其余设为非感染组。调查两组性别、年龄、骨折情况等病历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84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0例,感染率6.8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住院时间、吸烟史、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卧床时间、麻醉方式、出血量、合并糖尿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手术路径、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14 d(OR=3.133)、卧床时间7 d(OR=2.856)、合并慢性肺部疾病(OR=2.456)、吸烟史(OR=2.012)、全身麻醉(OR=2.656)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住院时间14 d、卧床时间7 d、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吸烟史、全身麻醉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制定相应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率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516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异体输血将其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输血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516例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102例患者术后因贫血进行了异体输血,异体输血率为19.77%。输血组女性比率、年龄、诊断为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比率、术前高血压病分级、放置引流管比率和双侧手术比率显著高于未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血组术前Hb浓度和术后钙离子浓度显著低于未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ASA评分、术前合并症、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OR=2.087,P=0.014)、双侧手术(OR=7.065,P<0.001)、放置引流管(OR=2.003,P=0.008)是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而股骨头坏死(OR=0.945,P<0.001)、性别为男性(OR=0.554,P=0.029)、术后钙离子浓度高(OR=0.228,P=0.005)是减少异体输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行初次THA患者,骨性/类风湿关节炎、一期行双侧手术、术中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易发生异体输血,而男性患者、股骨头坏死患者和术后钙离子浓度较高的患者术后不易发生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骨科手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切口感染的创面修复处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方法收集术后 感染情况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80例骨科手术 患者中有23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 间、有无基础疾病、围术期用药、手术部位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口类型(OR=1.462)、年龄(OR=1.526)、手术时间(OR=1.812)、基础疾 病(OR=2.340)、围术期用药(OR=1.402)是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导致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手术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和围术期 用药。对此,应重点关于以上危险因素人群,并予以针对性干预,以期减少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87例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切口是否发生脂肪液化分为正常组(355例)和脂肪液化组(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年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腰椎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者24例,发生率为14.5%。与非DVT组相比较,单因素χ~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4,95%CI=2.116~19.628)、体重指数≥24kg/m~2(OR=4.463,95%CI=1.603~12.426)、术中输血(OR=3.484,95%CI=1.110~10.932)、术后卧床天数≥5d(OR=3.155,95%CI=1.027~9.695)是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d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导致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12手术切除治疗的椎管内肿瘤88例,分为2组,无切口并发症组(70例)和有切口并发症组(18例)。统计分析2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有无糖尿病、有无肥胖、有无吸烟、有无激素应用史、有无手术史、术前是否放疗、术前是否化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脑脊液漏、有无术后肢体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有无糖尿病、有无肥胖、有无吸烟、有无激素应用史、有无手术史、术前是否放疗、术前是否化疗、术中出血量、有无术后肢体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这12项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有无脑脊液漏2项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手术时间、脑脊液漏2项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漏(P=0.012,OR=10.579)及手术时间3 h(P=0.020,OR=6.593)是椎管内肿瘤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切口并发症与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3 h明显相关,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行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SSI的患者纳入SSI组,于同期未发生SSI患者中按照1∶4比例随机抽取对照患者纳入无感染组。对文献报道常见的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进行资料收集,包括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情况、腰椎疾病类型,术前血清学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钾、血钙,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节段数。对上述资料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SSI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选取OR值最高的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共纳入679例患者,其中25例发生SSI,发生率为3.68%(25/679),纳入SSI组。随机抽取同期100例未发生SSI的患者纳入无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比、合并高血压病、腰椎疾病类型、血清球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钾、血钙、手术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77,95%CI 1.003~1.156,P=0.042)、BMI (OR=1.251,95%CI 1.004~1.559,P=0.046)、糖化血红蛋白(OR=2.368,95%CI 1.457~3.801,P0.001)、血清白蛋白(OR=0.877,95%CI 0.773~0.977,P=0.044)、手术时间(OR=1.026,95%CI 1.003~1.050,P=0.029)是MIS-TLIF术后SSI的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的临界值为7.60%。结论:高龄、肥胖以及术前高糖化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长会增加MIS-TLIF术后SSI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后气道阻塞发生情况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8年1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28例颈椎病患者,记录术后气道阻塞再插管情况,将25例术后发生气道阻塞者设为阻塞组,其余患者设为非阻塞组,调查两组患者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气道阻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生气道阻塞的25例中,发生于术后48 h内20例,迟发性气道阻塞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节段数、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手术方式、术后肺部感染、年龄、手术史、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疾病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3个(OR=2.876)、吸烟史(OR=2.214)、合并高血压(OR=2.178)、ACCF手术(OR=2.087)、术后肺部感染(OR=2.021)是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后气道阻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节段≥3个、吸烟史、合并高血压、ACCF手术、术后肺部感染,均是引起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后气道阻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17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1例)和非感染组(166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皮下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吸烟、术前白蛋白、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后脑脊液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价值。 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和伽师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Ⅳ类切口开腹手术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关腹时放置自制皮下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冲洗3 d后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不放置皮下引流管的关腹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结果试验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治疗费用、总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腹腔液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992),试验组的切口愈合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208,P=0.017),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206,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放置皮下引流管(P=0.008)、原发疾病部位(P=0.004)、术前降钙素原水平(P=0.008)、合并糖尿病(P=0.006)是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Ⅳ类切口手术放置自制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和负压吸引,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化出血管理模式对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进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节段为C3-7,根据是否采用优化出血管理模式将216例患者分为优化组(n=123)和传统组(n=93),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2、3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插管时间、术后3 d内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值、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切口感染、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优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均较传统组患者少,术后3 d内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值较传统组患者低,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组患者缩短,切口愈合不良及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出血管理模式可减少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出血量及总引流量,缩短插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